彼得·林奇與巴菲特同為投資界的巨擘,操作的資本均創造了驚人的收益率。1977年至1990年,彼得·林奇掌管的麥哲倫基金年化收益率為31.95%,而同期巴菲特的年投資回報是29.55%。
一、彼得·林奇與巴菲特的投資理念
巴菲特理念:好公司才有好股票;遵循現金流量的原則;“市場先生”原則(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安全邊際原則,公司的“護城河”理念;長期持有原則。
彼得·林奇理念:選擇優秀的、有投資價值的公司;專注投資熟悉的領域;成功投資者的個人素質包括:耐心、自立,常識等。
可以看出,二人的理念均在不同程度上透露出價值投資的痕跡,有較大相似之處,但互相之間仍有一些不同。首先,巴菲特有清晰而完整的投資思想體系,諸如內在價值、安全邊際、長期護城河、復利概念,并認為內在價值為未來現金流折現之和,常常對價值低于價格的股票進行投資。與之對應,彼得·林奇以基本面作為投資依據,并無系統的思想體系,表現為沒有明確意識到內在價值為現金流折現并且不隨股價漲跌而變化。其次,巴菲特極其厭惡風險,沒有極高的把握絕不下注,因而面對股災不驚反喜。而彼得·林奇的風險厭惡程度較巴菲特更低,認為一只十倍股帶來的收益可以抵消多只股票帶來的損失。
二、彼得·林奇與巴菲特的投資情況
在操作細節上,彼得·林奇以盈利為標準,將所有公司分為6類:迅速成長型、中流砥柱型、慢速成長型、周期型、陷入困境型、資產型。彼得·林奇對前兩類十分關注。因此,彼得·林奇持股數目多,選擇的標的有中短期護城河或顯著價值低估,除了科技股外幾乎各種行業都有投資。
而巴菲特往往認為有必要在公平價格買一個好公司,而不是以一個便宜價格買個一般的公司,即公司質量比買入價格更重要。同時,巴菲特認為如果對于公司很有信心,實際上沒有必要分散投資。因此,巴菲特投資標的數目少,要求其有長期護城河或充分的安全邊際,集中于成長股、資源隱蔽股、廉價煙蒂股。
三、彼得·林奇與巴菲特的操作細節
在獲取投資信息方面,巴菲特主要關注年報(五到十年內),同時也會參考其他投資家介紹、生活中接觸到的信息。同時,巴菲特幾乎不主動關注市場研報,以調研為輔助依據。而彼得林奇對近三年公司年報、分析師研報均會大量閱讀,并且有著大量的調研(管理、消費者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