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心血管綜合征,是一個由許多病因引起的處于不斷進展狀態的心血管綜合征,可導致心臟和血管功能與結構的改變。
頭暈、頭疼、心悸、心律失常、疲勞
根據血壓升高水平,又進一步將高血壓分為1級、2級和3級。
血壓收縮壓為140~159mmHg和/或舒張壓為90~99mmHg,也稱為輕度高血壓
血壓收縮壓為160~179mmHg和/或舒張壓為100~109mmHg,也稱為中度高血壓。
血壓收縮壓≥180mmHg和/或舒張壓≥110mmHg,也稱為重度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為多因素,尤其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具體通過何種途徑升高血壓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本病是在一定的遺傳易感性基礎上有多種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高血壓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父母有高血壓,子女發病率高達46%。約60%的高血壓病人有高血壓家族史。高血壓的遺傳可能存在主要基因顯性遺傳和多基因關聯遺傳兩種方式。
不同地區人群血壓水平和高血壓的患病率與鈉鹽平均攝入量顯著正相關。
體重、口服避孕藥或其他藥物、呼吸睡眠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等因素均可使血壓升高。
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和發病率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和種族之間有差別。其患病率、發病率及血壓水平隨年齡增加而升高,高血壓在老年人較為常見。我國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和流行存在地區、城鄉和民族差別,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北方高于南方華北和東北屬于高發區;沿海高于內陸;城市高于農村;高原少數民族地區患病率較高。
體重增加是血壓升高的危險因素,肥胖類型與高血壓發生關系密切。其中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壓水平就越高。腰圍男性≥90cm或女性≥85cm,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是腰圍正常者的4倍以上。
高血壓病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父母均患有高血壓病,子女的發病率就比正常人高。
隨著年齡的增加,高血壓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老年人容易合并多種臨床疾病,并且老年人的血管彈性降低,血管阻力增大。
高鈉低鉀膳食是我國大多數高血壓病人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均每天攝鹽量12~15g或以上。
超重和肥胖是將成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增長的又一重要危險因素,超重和肥胖者的血脂高,血液流速慢,且心臟做功量大,易引起高血壓。
過量飲酒會造成交感神經的興奮,心輸出量增加,間接引起一些血管收縮物質的釋放,從而導致血管收縮,出現高血壓。
當人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時,比如憤怒、情緒激動、緊張,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類物質增多,從而引起血管收縮,出現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大多數起病緩慢,常見癥狀有頭暈、頭痛、頸項強直、疲勞、心悸等,典型高血壓頭痛在血壓下降后即可消失。高血壓病人還可以出現受累器官的癥狀,如胸悶、氣短、心絞痛、多尿等。
高血壓引起的頭暈可為暫時性或持續性,伴有眩暈者較少,與內耳迷路血管障礙有關,經降壓藥物治療后癥狀可減輕,但要注意有時血壓下降得過快過多也可引起頭暈。
高血壓直接引起的頭痛多發生在早晨,位于前額、枕部或顳部。
患者可以感覺到自己心慌、心臟跳動不安的一種癥狀,可能是由于交感神經活性亢進所引起。
高血壓的壓力使得血管壓力增大,心臟做功量增加,心腔內壓力增加,長見識血壓控制欠佳可導致心房增大,心室肥厚,從而誘發心律失常。
長期高血壓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降低,易造成血管堵塞,引起腦血管供血不足,表現為疲勞癥狀。
當高血壓病引起視網膜小動脈發生痙攣、硬化時,可使患者出現視物模糊的臨床癥狀。
一些高血壓患者可出現手指麻木和僵硬感,是由于血管收縮或者動脈硬化,肢體或肌肉供血不足所引起。
以鼻出血較為多見,其次是眼底出血、結膜出血、腦出血。
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杀憩F為頭痛、惡心嘔吐、頸項強直、視乳頭水腫等臨床表現。
高血壓可引起左心室肥厚,繼而引起心力衰竭,表現為呼吸困難、少尿無尿、疲勞乏力、下肢水腫、頸靜脈怒張、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等臨床表現。
高血壓可引起血管內皮損傷,促進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心肌供血量不足,從而引起冠心病。
長期持續高血壓使腎小球內囊壓力升高,腎小球纖維化、萎縮,腎動脈硬化,導致腎實質缺血和腎單位不斷減少。慢性腎衰竭是長期高血壓的嚴重后果之一,可出現少尿、無尿、代謝性酸中毒、高鉀血癥等臨床表現。
嚴重的高血壓可導致促使主動脈夾層并破裂,常可致命。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一般沒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因此大部分患者容易忽略不就診。因此,高危人群需要了解相關臨床癥狀,一旦出現任何不適,應該及時就醫。正常人在日常體檢中,如果發現血壓過高,并且有不適感,應該咨詢醫生,以免耽誤治療。
當患者血壓超過正常高值血壓的情況下,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出現頭痛、頭暈、心悸、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時,應該及時就醫。
若出現高血壓急癥的情況時,應立即就醫。
大多數患者優先考慮去心內科。
出現視物模糊等眼科癥狀時去眼科。
出現慢性腎衰竭的癥狀時去腎內科。
出現腦出血等腦血管疾病時去神經內科。
什么時候發現血壓升高的?是不是第一次發現血壓過高?
什么情況下血壓偏高?
做過什么檢查?
有沒有去過醫院?有沒有做過治療?療效如何?
家里是否有人患有高血壓病?是否有家族史?
血液生化檢查包括血鈉、血鉀、空腹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尿酸、肌酐等指標。
血壓檢查包括普通的血壓檢查和動態血壓監測。普通的血壓檢查要在患者安靜5分鐘后、若吸煙則半小時后測量。兩側上臂血壓都要測量,以較高的一側血壓值為準。動態血壓監測用來觀察被測試者24小時的血壓變化,一般白晝每15~20分鐘,夜間每20~30分鐘測定血壓一次,并可將各時間點測得的血壓值連成曲線或取不同時段均值觀察。
早期患者尿常規正常,但此時可出現微量尿蛋白,24小時尿或點尿法測定微量尿白蛋白與肌酐比增加是腎臟損害的早期標志。腎功能受損時可有微量尿蛋白、紅細胞、管型等異常。
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患有其他基礎疾病,比如糖尿病、庫欣綜合征、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等。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是否有不良嗜好,是否有高血壓家族史。
原發性高血壓診斷主要根據診室測量的血壓值,采用經核準的汞柱式或電子血壓計,測量安靜休息坐位時上臂肱動脈部位血壓,一般需非同日測量三次血壓值收縮壓均≥140mmHg和/或舒張壓均≥90mmHg可診斷高血壓。病人既往有高血壓史,正在使用降壓藥物,血壓雖然正常,也診斷為高血壓。
繼發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是指由某些確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壓升高,約占所有高血壓的5%。繼發性高血壓盡管所占比例并不高,但絕對人數仍相當多。繼發性高血壓包括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嗜鉻細胞瘤、腎血管性高血壓、腎素分泌瘤等。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應將血壓控制在合適的水平,即140/90mmHg或以下,并長期維持,可以減少心腦血管事件及其相關死亡。降壓治療的最終目的是減少高血壓病人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治療性生活方式干預:適用于所有原發性高血壓病人。減輕體重、減鈉鹽攝入,補充鉀鹽,減少脂肪攝入,戒煙限酒,增加運動,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態平衡,必要時補充葉酸制劑。
氫氯噻嗪屬于利尿劑,主要通過排鈉,減少細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來起到降壓的作用。降壓起效較平穩、緩慢,持續時間相對較長,作用持久。適用于輕、中度高血壓,對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鹽敏感性高血壓、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更年期女性、合并心力衰竭和老年人高血壓有較強降壓效應。
美托洛爾為β受體拮抗劑,該類藥物為中等強度降壓藥,起效平穩。適用于不同程度高血壓病人,尤其是心率較快的中、青年病人或合并心絞痛和慢性心力衰竭者,對老年高血壓療效相對較差。
卡托普利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抑制激肽酶使緩激肽降解減少,降壓起效緩慢。
纈沙坦為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降壓作用主要通過阻滯組織ATⅡ受體亞型AT1,更充分有效地阻斷ATⅡ的血管收縮、水鈉潴留與重構作用。降壓作用起效緩慢,但持久而平穩,且治療劑量窗較寬。最大的特點是與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較少,一般不引起刺激性干咳,持續治療依從性高。
硝苯地平屬于二氫吡啶類的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梢越档妥枇ρ艿氖湛s反應,鈣通道阻滯劑降壓起效迅速,降壓療效和幅度相對較強,療效的個體差異性較小。對老年病人有較好降壓療效,長期治療還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本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如果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伴有血脂異常,可以服用他汀類藥物來進行降脂治療,比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脂治療可以減少血液內的血脂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治冠心病等高血壓并發癥。
當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時,嚴格控制血糖濃度,使得空腹血糖濃度在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同時應該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當原發性高血壓伴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時,如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周圍血管病,應該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治療,進行心血管病的二級預防。但是有消化性潰瘍或出血高風險患者應該慎用。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無法治愈但是可以控制的疾病,高血壓病人的預后不僅與血壓水平有關,而且與是否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以及靶器官損害程度有關。
原發性高血壓通常無法治愈,但是可控制。
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如果平時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靶器官的損害:高血壓如果長期控制不佳,容易導致心、腦、腎及眼底等靶器官的損害,并出現相應的后果。高血壓的后遺癥可以有動脈粥樣硬化、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出血、腦栓塞、腦血栓、短暫性缺血發作、眼底病變、腎衰竭等病變。如果血壓控制好,可以緩解高血壓的癥狀,并且可以預防后遺癥的發生。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需要終生用藥,降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按期復查血壓,監測心臟功能。如果血壓一直控制很好,可以向醫生咨詢后續相關治療。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飲食注意營養均衡,補充蛋白質,食物多樣化,三餐分配合理,吃清淡少鹽膳食,降低血脂。若患者伴有糖尿病、慢性腎性衰竭等慢性疾病,應該按醫囑用藥并注意相關飲食要求。
戒煙限酒、避免暴飲暴食。
少食油炸、油膩、煎烤類食品,少吃肥肉和動物內臟類食物。
宜使用少鹽清淡類食物,容易消化的食物。
多食用新鮮的水果和蔬菜,補充豐富維生素。
注意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患者避免過度焦慮、緊張,要減輕精神壓力,增加運動量,避免加重病情及影響治療效果。
控制體重,將BMI盡可能控制在24以下,體重降低對改善胰島素抵抗、糖尿病、血脂異常均有益。
增加運動,運動有利于減輕體重和改善胰島素抵抗,提高心血管調節適應能力,穩定血壓水平。
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態平衡。
日常監測血壓,每天早晨起床后、用藥前測量血壓,做好記錄,方便觀察血壓波動情況。正常人血壓呈明顯的晝夜節律,在上午6~10時及下午4~8時各有一高峰,而夜間血壓明顯降低。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應該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態平衡,避免過度緊張,避免較大的情緒波動,按醫囑用藥,按時復診。
目前一般主張血壓控制目標值應<140/90mmHg。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力衰竭或病情穩定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病人,血壓控制目標值<130/80mmHg。
老年人、病程較長或已有靶器官損害或并發癥的病人,降壓速度宜適度緩慢。
降壓治療時,應盡早將血壓降低到上述目標血壓水平,但并非越快越好。大多數高血壓病人,應根據病情在數周至數個月內將血壓逐漸降至目標水平。
降壓藥物應遵循4項原則,即小劑量開始、優先選擇長效制劑、聯合用藥、個體化。
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應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有助于防止和延緩高血壓的發生。
平時注意規律體檢,發現血壓過高,并且出現頭痛、頭暈、心悸時,及時就醫。
若患者具有高血壓家族史,應該去醫院做相關檢查,日常監測血壓,若出現相關的臨床癥狀時,應該向醫生咨詢。
比如患者是否糖耐量受損,或空腹血糖受損、血脂異常。
吸煙為心臟疾病的高危因素,應該盡早戒煙;控制飲酒量,長期飲酒可引起血管收縮,增加血流阻力,有助于高血壓的發生。
注意飲食均衡,多食用新鮮的瓜果、蔬菜,加強體質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加體能。
三餐規律,避免情緒激動,適當緩解壓力,規范自己的作息時間,減少熬夜。
過度的情緒緊張可使體內兒茶酚胺升高,引起血管收縮。
體重增加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危險因素,應當將BMI盡可能控制在正常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