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觀察》是“勁霸·創富匯”微信公眾號每周五固定欄目,為讀者提供創業創富圈最深度的商業觀察報道。勁霸·創富匯以“聞道、授業、解惑、維新”為宗旨,致力于匯聚有著共同價值觀和責任感的創富者,構建一個充滿正能量,充滿夢想,極具感召力的創富集體。
2016年被稱之為“VR元年”,硬件、內容、資本等全面開花,而AlphaGo和李世石的圍棋之戰,也讓AI走出象牙塔行進在商業化的路上。
在第一臺計算機誕生70年后,人類在科技領域正在迎來又一個高潮。很多幾經沉浮的技術找到了在商業上落地的可能性,政策、資本、市場等也對這些新技術給予了從未有過的包容性。在風口不斷的互聯網時代,類如VR、AI這類前沿的科技概念正在制造新的創業風口。
從AI和VR,看科技領域爆發的時間點
無論是VR還是AI,似乎在突然之間就成了引爆點,卻又非新出爐的概念,至少在此之前就經歷了長達幾十年的討論與探索。湊巧的是,雷·庫茲韋爾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在《機器之心》一書中預測了諸多科技爆發的時間,且基本接近于今天VR和AI的發展狀態。
艾倫·圖靈在1950年出版的《計算機與智能》中創造性的提出了圖靈測試,即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而不能被辨別出機器身份,那么稱這臺機器具有智能。有了這個“燈塔”,人工智能在上世紀50年代便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計算機被用來解決代數應用題、證明幾何定理、學習和使用英語,但到了70年代,人工智能卻被視為“騙子”,當初設定的很多目標并未如約實現。
人工智能的第二次大發展出現在80年代,并確定了“知識庫 推理機”的方法論,隨后又跌入低谷。如今的人工智能風潮起始于1993年左右,機器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AlphaGo 又在與李世石的圍棋大戰占盡風頭。與之同時,各大互聯網公司也紛紛探索人工智能的商業化,創業者也開始延伸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從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已經在符號計算、模式識別、機器翻譯、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專家系統等領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
但人工智能的曲折發展史卻是在今天能夠初步實現商業化的關鍵,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每一次高潮都有算法上的迭代和重新思考,就比如說在這次高潮中深度學習和圖像識別技術的大規模應用。當然,云計算的誕生以及大數據的出現,對人工智能的商業化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任何科技的爆發都不是單維的。
同樣的還有VR。自上世紀初開始,虛擬現實和平行世界的概念便出現在大量的科幻小說里,60年代的第一次高潮產生了VR設備的雛形,80年代的第二輪VR熱使得VR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大眾市場。或許是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導致VR在上兩次爆發中草草收場,但捕捉、重現、反饋、合成、感知等VR核心技術的積累恰恰為現狀的第三次高潮奠定了基礎。此外,光學元件的日漸精密,處理技術、顯示技術、傳感技術以及材料的發展,都是VR在2016年重新被譽之為“元年”的時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