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槍械法的產物
——MG42機槍的半自動改造
MG42的由來
MG42機槍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武器,它的設計及生產,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于其射速高,不但在戰場上造成極大的殺傷,光是它射擊時發出的聲音,就足以令盟軍士兵產生極大的恐懼。美國在戰時還特別制作了一部教育電影,告訴新兵:“MG42的聲音比它的殺傷力大,沒什么可怕的!”以此激勵士兵。可見該槍已經造成了一種非常真實的心理威脅。
MG42是由格勞斯法斯公司的格魯納博士所設計。1937年10月完成原型設計,1943年10月定型投產。投產之前,早已有數以千計的試產型在各戰場服役。美國于1943年2月在阿伯丁試驗場對一支擄獲自北非戰場的MG42進行了測試。
MG42的設計源起是德國陸軍在采用MG34之后,發現其生產程序過于復雜,并對各種環境因素過于敏感,容易產生故障,因此決定重新設計,采用一種新型機槍。陸軍邀請了萊茵麥塔爾、史都根、格勞斯法斯三家廠商,首先對當時的機槍作一個總結,然后由陸軍提出對新型通用機槍的構想,請廠商提出各自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格勞斯法斯公司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生產過武器,而是專門生產各種沖壓件。這種情況類似于奧地利的格洛克工廠在1980年代生產格洛克手槍之前,也從來沒有生產過任何武器。正因為如此,他們沒有以往的經驗可循,才能夠另辟蹊徑,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格勞斯法斯的MG42槍機采用一對滾柱,閉鎖在槍管的延伸部,因此機匣并不受力,機匣由鋼板沖壓成型之后,再焊接起來。這與后來的M16步槍類似。M16的槍機也是閉鎖在槍管的延伸部,因此機匣可以用鋁合金來制造;后來的AR18也采用了沖壓鋼板及焊接的生產工藝。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MG42是德國在占領波蘭之后,發現了波蘭的一個設計,并將這個設計繼續發展而成為MG42。但根據近年來發現的資料,所謂波蘭的設計,只是一位名叫愛德華·史太科的人的一項專利,而他的設計采用的是半固定的滾輪,與MG42完全自由行程的滾輪不同,更接近于后來的G3步槍。
二戰末期,針對MG42彈跳引起膛外擊發的問題,提出過幾個解決方案,其中毛瑟工廠曾制出一支稱為MG45的原型槍,采用半固定滾輪閉鎖。隨即戰爭結束,該槍并未投產。戰后毛瑟工廠的一些工程師帶著這一設計遠赴西班牙,因而有了CETME(賽特邁)步槍,德國以此為基礎又發展了G3步槍。而在德國本土,戰后的MG42,僅是在槍機中加入一個彈簧桿,解決了膛外擊發的問題。至于后來的半自動型號,由于是閉膛射擊,槍機先閉鎖到位,因而不會有這個問題。
MG42的成功,一半以上歸因于其創新的生產技術。根據1944年德國的數據顯示,制造一支MG42只要75個工時,成本250馬克(相當于100美元),以今天的幣值而言,大約1100美元。
當盟軍第一次在戰場上繳獲MG42時,情報單位非常興奮,認為這是德國工業能力已經油盡燈枯的鐵證,要不然不會生產這種沖壓、焊接的簡陋武器。殊不知,這是德國發展出的劃時代的新武器,威力大、生產費用低、可靠性又高。戰時,德國各廠至少生產了40萬支MG42。
MG42轉戰各方,由炎熱的沙漠到酷寒的斯大林格勒,都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戰后,西德在1950年代成立了邊防軍,雖有美國供應的各式武器,但仍舊采用MG42為主力機槍。后來經延續發展,生產出MG1及MG3等型號。奧地利、南斯拉夫、巴基斯坦等國,也都采用MG42或是它的衍生型。直到現在,仍有各種型號的MG42在世界各地服役,美軍在伊拉克就發現了相當數量的MG42,這無疑是對該槍先進設計的強有力的證明。
半自動型號源起
MG42本來沒有單發功能,只能連發發射。后來為什么會有將其改成半自動的想法呢?這完全是美國槍械管制法令的產物。改制半自動和全自動相比,在加工上并不便宜,甚至還要貴些。1968年之后,美國不再進口自動武器供給民用,但其國內有數以千計的槍械生產商,其中許多專門制造自動武器,一般由國外進口零部件,自己重新生產機匣,或是將廢棄的機匣重新焊接,即可組裝一支新自動槍械。
在此之前,美國在1934年創立了一個國家自動武器注冊檔案,要求所有的民用自動武器都要注冊在案,否則即是非法。上述重新生產的機槍,只要繳納200美元的注冊費,即可自由買賣。
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新法案,不再接受新的注冊申請。廠商不能生產新的自動武器供普通百姓使用。換句話說,當時已經在老百姓手中的機槍,可以自由買賣,但其總數不能再增加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一代成長起來,想玩機槍的人只有去那些已經有槍的人手里去買。于是,舊式自動武器價格飛漲。以MG42來說,1980年代的價格在5000美元以下,到2005年底已經達到40000美元左右。因此有人說,早知如此,買機槍比買股票還賺錢。
由于價錢已經超出了一般人可以負擔的范圍,因此就有人開始動腦筋,如何將令人眼饞的全自動武器改變成半自動武器,以滿足自己的渴慕心情。這是合法的,因為美國法律規定,半自動或手動槍械如果只是加工給自己使用,是不需要任何執照、登記的。
近幾年來,將軍用機槍改造成半自動武器,在美國已成為一種流行活動。美國人喜歡自己動手,在市場上購得車床、焊接機器等工具,即可在家中造槍。再加上因特網的通行,大家可以在網上交換各種心得、技巧。
可為什么要去改MG42呢?市場上不是已經有各式各樣的半自動槍械了嗎?究其根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歷史價值 大家感興趣的槍,往往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曾為各方立下汗馬功勞的型號。MG42與當時戰史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引發收藏家的興趣。
重演會的玩家 美國的重演會,要求一切完全符合時代情景,全自動武器拿出來玩太過昂貴,而半自動武器的外觀與壘自動的完全一樣,因此是拿來重演的最理想的道具。
“酷”的因素 一般機槍多是彈鏈供彈,外加腳架等附件。搬這么一支槍上陣,的確能讓人側目。
投資 在美國,軍用武器套件的銷售,有點像狂風暴雨。進口商找到一批,便上市販賣。他們總是希望趕快套現,因此此時價錢合理,可是數目有限,過一陣子,全部賣完,就沒有了。以后想買的人,只有去已經買到的人手上去求,還要付出高價。改成半自動就更值錢了,前幾年,有幾種改成半自動的型號,如早期的水冷式機槍等,價錢都已經翻了一番。
美國相關法令
如上所述,美國私人造槍是合法的,只是不能從事商業行為。這個規定有點兒模糊。從事商業行為制造槍械販賣的公司,必須注冊在案,而且生產的每一支槍械必須繳納11%的特別稅。如果有人自己造槍、只供自己使用,必須在槍上打上自己的姓名、地址;也可以轉讓,只是不能達到“商業行為”的地步,至于什么是商業行為,只有由法官和陪審團去決定了。
是否是機槍的定義很簡單,扣一下扳機,如果有多于一發的槍彈擊發,就是機槍。改造機槍有幾個限定:
第一,不能容易地改回全自動。這也是相當模糊的,不能容易地改,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個人與商家在制造之前,一定要將樣槍送交煙酒槍械管理局,由當局來決定,并得到一個書面的認可。照說這個認可只對申請的人有效,不過一般只要忠于其設計,也沒什么大問題。
第二,重要的自動機組件不能再回裝。這一點也是因槍而異,例如半自動的AR15就可以裝上所有的自動機組件,也允許制造生產。重要的組件一般認為是擊發系統及槍機,都必須經過改造。例如勃朗寧機槍是將機匣的厚度增加,因此槍機等零件必須改小,原來的槍機也就不能裝進去了。
第三,不能開膛待擊。大多軍用機槍都是開膛待擊的,所以這一點需要改造。必須是在槍機閉鎖狀態下,才能擊發。
改造MG42
改造MG42的風氣已經流行了兩三年,首先是BRP公司得到煙酒槍械管理局的認可,推出了半自動產品。此后,大家知道這種改造可行,于是紛紛開始動手。目前市場上正式販賣的仍只有BRP一家的產品,可是私人改造的已有很多。
改造的第一步是將切斷的機匣焊起來。這是有一定程序的,以免違法。由后部往前焊,在握把部位焊好之后,必須進行修改,使得原機槍握把及扳機組件不能使用。同時,在機匣的底部、大約握把的后方,焊入一小段鐵柱,由于下方鐵柱的突出,使得原先的槍機無法裝入機匣。之后,開始修改握把及扳機件。現在要改成半自動的閉膛射擊,就要設置擊錘來打擊擊針,擊發槍彈。
首先是要改變扳機,加入阻鐵。一般使用AR15或FAL的扳機零件,要在握把上適當的地方開孔,將扳機零件固定。由于機匣的開口加大,原來的握把不能裝了。
接下來,要改造槍機。由于要用擊錘擊發,擊針要延伸到槍機后,并有突出部分。MG42復進簧直接抵在槍機后面,無擊錘設置。因此要在槍機之后,焊上一個延伸部,下方開口,供擊錘工作,這樣,原復進簧就要減短。擊針或是改成一根長型的,直接從槍機中穿過,或是兩段式的,由一個延伸擊針打擊主擊針。而原先的槍機鎖定板就要鉆穿,使擊針通過。
由于后坐時緩沖器必須伸入槍機延伸部,以使緩沖器撞擊槍機后部,使拋殼挺將彈殼拋出,因此延伸部應是一個中空圓筒。由這個部位抵住復進簧,但抵住的表面不大,產生了許多問題,使槍機后退不到位,拋殼失敗,而且不能半自動工作。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幾點建議:一是將復進簧直接焊在延伸部,這樣,復進簧不會轉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這個問題;另一個方法是在延伸部后方,磨出一個凹入部分,使彈簧頂在凹入部內;再者,也可以將原來的多股彈簧換成現代的單股彈簧,也對解決這個問題有幫助。
槍機下面原來供拉機柄及扳機使用的突出部分要磨掉,另外在左前方焊上一塊基座,供拉機柄在拉槍機時使用。
接下來可以將機匣內的其他部件裝在一起。那么,對于各部件的相關位置如何決定呢?這里有幾個方法。首先考慮使用原有的機匣藍圖。如果沒有藍圖,可以用各配件來決定其相關位置。如受彈器蓋可以決定中段的長度;槍機導軌用螺絲暫時固定,也可以決定后部及中部的位置;裝上槍管及助退器,可以決定機匣前部的相關位置。
由于MG42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生產,使用的鋼材非常劣等,幾乎近于熟鐵,并且很薄,因此焊接時必須使用鎢極惰性氣體保護焊(TIG)才行,一般的熔化極電弧焊(MIG)的效果不好。
全部焊成之后,不要忙著整理外觀。先裝入內部機件,手動測試各部分的動作是否順暢。待確認完好,再用鉚釘固定,或是由內部裝上鉚釘,從外部焊上即可。
一切完好之后,就要進行表面處理了。先是將焊接留下的凹凸不平磨去,磨好之后,最好拿去噴砂,最后做磷化或發藍處理。二戰末期的德國軍械也僅作磷化處理,所以兩種處理都符合當時的情況。磷化是相當簡單的一種程序,有人在家中自己動手,有的交由槍匠代工。記得要用深灰色,這樣比較接近原槍。
半自動MG42原理
半自動MG42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原理。槍彈射出后,槍管開始后坐。此時槍機與槍管仍鎖定在一起。在后坐8mm后,槍機滾柱被機匣軸承上的兩個凸輪壓人,槍管停止后坐,由復位器將其頂回原位。
槍機繼續后坐,將彈殼抽出,帶動供彈機構,將彈鏈部分移動(回程時才將槍彈推入位置),壓下阻鐵,壓縮復進簧,最后槍機底部撞上槍托中的緩沖器,將彈殼頂出,向下拋出。
此時擊錘由阻鐵鉤住。槍機在完成后坐動作之后,借由復進簧的力量,向前移動,帶動供彈機構,將下一發槍彈輸送到進彈口并規正,由槍機推入彈膛,此時滾柱由槍機內一個半月形的槍機鎖定板頂出,固定在槍管節套內,完成閉鎖待擊。
由以上工作形式可以看出,整個MG42的操作系統完全沒有改變,只有擊發部分作了修改。因此絕大部分的MG42零配件仍可互用,如槍管、彈鏈、彈鼓、腳架等。唯一不能用的是拋殼窗的防塵蓋,因為握把部位及槍機下的基座都作了更改,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想出把它裝回去尚能夠工作的方法。
由二戰時期MG42套件組裝而成的槍,許多都可以輕易地更換為7.62×51mm口徑,更改時唯一需要更換的只是槍管。而二戰之后的MG3系列要更改成7.92×57mm口徑,除了換槍管之外,整個供彈機構都要換掉才行。
MG42配件
如上所述,絕大部分MG42的配件都可以通用。收集這些配件本身也是一種收藏,有槍的人,還可以派上用場。
彈鏈以及引帶 二戰時德國的彈鏈都會有印記,各廠不同。當時生產數量龐大,至今仍有許多留存。有25發、50發等不同長度。
三腳架 這是作為重機槍使用時配用的。原先的Lafette 34腳架屬于軟式三腳架。所謂的“軟式”三腳架,即是在三腳架上裝上緩沖器,減弱射擊時的后坐力,機槍“浮”在三腳架上,這種腳架可使機槍獲得穩定的效果及高度的精確性。
MG42出現之后,將Lafette 34稍加改造,即成為Lafette 42。這一系列的三腳架具備鮮有的搜尋射擊功能,在遠距離射擊時,腳架在預先設定的范圍內,經由機槍的后坐力,自動地向左右及前后方向移動。
戰后西德仍采用MG42的衍生型MG3,改為7.62×51mm口徑,并發展出新型三腳架。新型三腳架只是原來型式的簡化,去除了搜尋射擊的組件,其他略作改進,仍然是一種軟腳架。其使用效果不遜原型。
戰時德國也曾生產過多種不同型號的專用防空射擊三腳架。其中一種只是一個簡單的三腳架,上面裝有卡筍。
彈鏈裝彈器 MG42使用的彈鏈裝彈器為Gurtfeller 34,原是專門為MG34設計的,由于MG34與MG42的彈鏈可通用,因此也供MG42使用,野戰時可以快速重裝彈鏈。后來有簡化改進的Gurtfeller 41,一次可以壓裝兩發槍彈。
戰后西德另外生產了一種供7.62×51mm槍彈使用的裝彈器,其設計與Gurtfeller 34類似。由于7.62×51mm槍彈與7.92×57mm的長度不同,因此不能通用。但也有人將進彈斗加寬,改為供7.92×57mm槍彈使用。
彈鼓 又稱為沖鋒彈鼓,只是將50發的彈鏈卷起來放在彈鼓中,掛在上彈底板上。其在行進射擊及防空射擊時,非常方便,不會將彈鏈拖在后面,引起故障。在電影中有時會看到士兵將彈鏈繞在身上的鏡頭,這在戰時是絕對禁止的,因為彈鏈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攜行,必然遭到污染,在使用時會引起故障。彈鼓的型號相當多,大小不同,另外還有專供碉堡防御使用的大型彈鼓。
彈箱 供攜行槍彈之用。德國在戰時曾生產兩種不同的型號,設計稍有不同。由于MG42射速高,彈藥消耗量大,所以槍彈供應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除了彈箱,還有彈箱攜行袋,當時一個彈藥兵有時要帶足1000發以上的槍彈。
備用槍管 由于MG42射速高,一支槍需要攜帶很多備用槍管,射擊時要很頻繁地更換槍管。備用槍管裝在攜行管之內,有單支裝的,也有雙聯裝的。
另外還有空包彈發射器、光學瞄準鏡、測距儀、槍手工具包、助退器清理筒等。
結語
在美國,自己組裝武器是一種嗜好,而且廣為流行,喜好此道的人,群策群力,不以營利為目的,互相幫忙,互相解決問題。各地發燒友有時還相約召開“組裝聚會”,在某人家中碰面,一起動手,有經驗的人可以指導新手。有的人會帶來專業工具,往往是一般人沒有辦法弄得到的。
目前在美國最流行的除MG42機槍的半自動改造外,還有M1919勃朗寧系列的改造,其他如M2、DShK、PKM、馬克沁、維克斯、DP-28、布倫等機槍也都有人在搞,總會不斷有新點子提出來,誰也不知道,明天又有什么新花樣出現!
作者:火器堂堂主
編輯: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