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雅趣
高跟鞋 包基本就是每位女士的一生摯愛。
可是,高跟鞋明明別人穿那么好看,為什么我穿就像剛擁有了雙腿的小美人魚?疼痛都是輕的,破皮、流血、水泡,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這不是高跟鞋的問題,只是你不知道怎么買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高跟鞋:
1、完美高度
鞋跟高度不同,顯示出來的腿部線條也不同。
看看下圖的宣美,穿運動鞋和小貓跟高跟鞋腿部線條明顯不一樣,高跟鞋顯得腿又長又細。
鞋頭尖、鞋跟高、露出腳面多的高跟鞋,能突出腳背的線條,再加上這種近似膚色的顏色,會讓腿顯得更長。
根據統計,讓小腿看上去最纖細漂亮的鞋跟長度為8~10厘米。
但美是有代價的,斯坦福大學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
經常穿8厘米以上的高跟鞋,關節可能會加速老化。
維多利亞 · 貝克漢姆因為堅持穿15厘米的高跟鞋而成為一個“傳奇”。
但也因此,貝嫂的大腳趾內側長了瘤子,她說痛的很厲害,甚至“每天腳都像結了冰”,但因為醫生說術后兩個月里不能穿皮鞋,所以貝嫂還是在一直推遲手術日期。
即使鞋子設計再好看、再性感,也沒有必要因為“要讓自己看起來更漂亮”,而強行穿著連走路都很困難的高跟鞋。
如果經常穿鞋跟過高的鞋子,或常穿鞋底薄,沒有后跟的鞋子,就會像貝嫂一樣患上讓腳后跟非常疼痛的“足底筋膜炎”。
2、高度公式
每個人的體型和腿的形狀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最舒服的鞋跟長度也不一樣。
這個最舒服的數字是可以計算的。
最簡單的算法是“自己身高的4%”,即身高(厘米)×0.04=適宜鞋跟高度(厘米)。
可能有人覺得,自己穿高跟鞋挺舒服的,這也正常。足部專家Emma Shuffle說不同的人腳型不同,所以有些人穿高跟舒服,有些人穿低跟舒服。
為了找到最完美自己的鞋跟高度,Emma發布了一個更加不尋常的公式:
腳掌到后跟的水平距離,就是最適合的鞋跟高度。
操作方法很簡單,坐在椅子上,腿向前伸直,下圖腳掌A點位置到B點位置的水平距離差,就是她所說的“完美的鞋跟長度”。
當你伸展雙腿并向前伸直雙腿時,腳踝骨頭位移越大的人越容易適應高跟鞋。
如果腳踝紋絲不動,那你可能要盡量避免穿高跟鞋。
3、舒適鞋型
既然已經知道了適合自己的鞋跟高度,接下來就要看看什么形狀的鞋子,和我們的腳更搭配。
如果你腳偏大,更適合選擇鞋頭較圓潤的鞋型,鞋頭太尖會顯得jio過長。
如果你腳面有點寬,選擇能包住腳趾和腳背的設計比較好,或者鞋頭有大裝飾的皮鞋也很好。但盡量別選能清楚地看到腳背的鞋,否則只會更加放大你腳面的寬度。
要是腳踝偏粗,就挑一雙尖頭高跟鞋吧,也別忘了放棄綁帶或芭蕾舞鞋。
如果jio背上肉肉有點多,那最好不要穿帶扣、束帶裝飾的鞋子了,盡量選擇鞋頭短小且腳背足夠開闊的鞋子。
4、貓跟or平底
不穿平底鞋或只穿平底鞋,都不是真心實意的對你的jio jio好。
穿平底鞋走路時,與地面的摩擦力會直接作用到腳上,因為體重多放在腳跟處,所以也容易更加覺得疲勞,長時間穿同樣可能誘發一部分足部疾病。
相反,穿著3~5厘米高的小貓跟高跟鞋可能是更舒適、合理的選擇。
整個腳均勻地承載體重,而且走路時,鞋子的傾斜度還能給你一些推進力,腳部疼痛也能減輕一些。
5、日常選擇
現在你已經大體知道了適合自己的鞋跟長度和款式,那么,還有哪些細節需要注意呢。
在16:00之后買鞋。經過一天的壓力,腳會浮腫,這時你能穿下的鞋子,其他時間穿上都會更加寬松舒適。
同時試穿兩只鞋。每個人的左腳和右腳大小都不一樣,一定要同時試穿兩只鞋才能確保舒適。
深度不能過淺。有些新鞋總是露出很多腳后跟,盡量不要選擇這樣的鞋子,至少能把腳穿進去五六厘米深的鞋子,走路才足夠安全穩定。
腳趾有活動空間才不容易脫落。穿上鞋子后揉一揉腳趾,如果腳趾沒有活動空間,那鞋子就會很容易掉。
腳掌腳尖舒適走路才不會痛。用手指捏著鞋頭,看看是不是有差不多1厘米的余地,這樣才能避免腳疼。
人沒必要去為了美麗而承擔額外的痛苦,就像陪你走過每一段路的,可能不是男友而是鞋子。
一雙舒適百搭又好看的高跟鞋,才是你職場上的戰友,生活上的幫手。
女士們,愿你有高跟鞋也有跑鞋,有伴侶也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