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記者 黃晶
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微血管病變是其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圍繞微血管病變這一臨床難題,以吳以嶺院士為核心,中醫為主導、高層次中西醫專家聯合參與的多學科交叉人才團隊,從理論、機制、療效三方面展開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研究項目“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摘得2019年度生命科學領域唯一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和顯著成效,受到行業廣泛矚目。
12月17日,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三次全國心血管年會在廈門召開。吳以嶺院士攜“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的論題在大會主旨報告環節分享了“脈絡學說”從理論構建到機制研究,再到臨床實踐的全過程。
中醫藥是一座偉大的寶庫,有很多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珍貴觀點和內容,如滄海遺珠,待中醫傳承人去采擷。我國著名中醫專家吳以嶺院士在中醫藥寶庫中溯源探流、傳承創新,通過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帶領團隊首次系統構建了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脈絡學說”。提出“營衛理論”核心內容,揭示了脈絡血管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規律;首次建立“脈絡-血管系統病”辨證診斷標準;提出“調營衛氣血”治療脈絡病變的用藥規律,并基于中西醫解剖和功能認識,提出的“孫絡-微血管”為微血管病變中西醫研究提供了關鍵的理論結合點和治療突破口。
研究團隊將理論應用于臨床,研發出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通心絡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膠囊和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藶強心膠囊,將理論創新轉化為讓廣大患者獲益的臨床實踐。研究涵蓋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腎病等重大疾病,開辟了心腦血管病防治新途徑。
“脈絡學說營衛理論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于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研成果。”973項目專家組對于該研究給出了極高的驗收評價。其研究成果也獲得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研究”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反映脈絡學說內容的專著《脈絡論》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一等獎。
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實驗研究,首次提出營氣與血管內皮細胞、衛氣與血管外膜及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相關性。從內外膜兩個方面揭示血管病變“由外至內”和“由內至外”發病規律,將傳統中醫脈絡學說與現代醫學血管實體相關聯,打開了脈絡機制研究的新局面。
系列研究揭示了“孫絡-微血管”病變是以微血管內皮損傷為核心和啟動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經體液共同參與,臟器組織細胞結構功能損傷,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復雜網絡病變規律;通絡干預使復雜網絡關聯節點趨于正常,在保護微血管方面較對照組優勢更明顯。利用可視化動態成像技術等現代技術揭示了“孫絡-微血管”四類微觀病理特征,即絀急、疏失、瘀阻和滋生,證實通絡干預有效改善微血管病變。
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和芪藶強心膠囊等通絡藥物的系列基礎研究,揭示了通絡保護微血管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腎病等重大疾病的共性機制,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是解決微血管病變難題的核心機制。據此,宏大的脈絡學說一步一步揭示了脈絡學說指導微血管病變的真正奧秘。
國家973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組在評價該項目時,特別指出“首次形成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新理論,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創立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為中醫藥傳承創新做出示范”。可見,理論創新和研究的臨床轉化,成為脈絡學說又一重大突破。據此理論總結的用藥規律,研發的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等系列通絡藥物,在心血管病防治中取得了極好的療效,相關系列循證醫學研究證實其臨床價值,為解決國際心血管領域四大臨床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微血管損傷是急性心梗(AMI)無再流的核心機制,介入或溶栓雖可迅速開通閉塞冠脈,但由于缺血區微血管功能結構破壞,37%冠脈再通者不能實現“心肌有效再灌注”。通心絡膠囊防治AMI介入治療后心肌無復流循證醫學研究證實(n=219),在心梗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可較安慰劑改善心肌血流灌注(24小時心電圖ST段完全回落率提高20%)、縮小心肌梗死面積、改善心功能,該研究結果在解決ST段抬高型AMI無復流這一難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急性心梗合并心律失常發生率高達75%~95%,每年因心律失常造成的猝死達50萬人,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加重心衰,治療藥物目前尚無顯著進展,尤其是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成為國際臨床難題。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的循證醫學研究結果表明(n=465),對于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慢性心衰標準治療基礎上聯合參松養心膠囊可較安慰劑明顯減少室性早搏、改善心臟射血分數,為這一國際臨床難題提供了新的治療藥物。
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早的循證醫學研究表明(n=333),與安慰劑相比,參松養心膠囊可減少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早患者室性早搏 41.35%、提高心室率 11.38%,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填補了快慢兼治、整合調律藥物治療空白。
慢性心力衰竭被視為生命終結的前站,人類心臟病最后的大戰場。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心衰的循證醫學研究證實,在西醫國際標準治療基礎上加用芪藶強心膠囊,可使N末端腦肭肽前體(NT-proBNP)降低超過30%的患者比例較對照組增加16%,同時還能顯著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數,增加心衰患者6 min步行距離,減少復合終點事件發生率。
該研究發布于國際循環頂尖雜志《美國心臟病雜志》,編輯部配發評論文章《讓衰竭的心臟更加強勁——中國傳統醫學給我們的啟示》稱:“這項富有前景的研究已打開了一扇如何利用最新科技研究傳統中藥在心衰治療中協同作用的大門,這是一個挑戰,對此我們應該熱烈擁抱。”同時,該研究被評為美國心臟病學會JACC 2013年度學術亮點。
脈絡學說及其相關研究在系統構建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新理論基礎上,揭示通絡干預微血管病變作用機制,同時采用國際公認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證實臨床療效,遵循“理論-臨床-新藥”一體化中醫藥轉化發展新模式。
2020年1月,“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榮獲年度生命科學領域唯一的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是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的最高獎。
“脈絡學說”研究的成功經驗,為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帶來更多啟示,也必將引領中醫藥現代化創新發展,為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學科發展提供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