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條文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這條是重點,死記硬背都要背下來。
說的是太陽病得了好幾天了,發汗,催吐,瀉下,針加灸都用上了,沒好。這是病情已經變化了,不是桂枝湯能解決的,不要以為桂枝湯是萬能的,在這就不能用了。
這時候就要體現中醫的治療原則了,通過脈證等診斷出病因,再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合的方案治療。
這里的桂枝都是說桂枝湯,不是單獨的一味藥。
桂枝湯是拿來解肌用的,這里要注意,一個方可以有多種功效,在這里是拿來解肌,并不是說他只能解肌。
解肌按譯文說是肌表之邪,我覺得這個有點籠統,麻黃湯也可以。那他在這里應該是為了和麻黃湯做對比的才這樣說,因為后面接著說,脈浮緊,發熱,無汗,這個如果在太陽病的前提下,他就是個麻黃湯證,是不能用桂枝湯的。
這就像教學生一樣,說著說著,想到有人可能會誤用,你永遠都想不出傻子為什么會去那樣做,所以提醒一下,遇到這種情況,不要用桂枝湯。
最近的幾個條文,都是說的是桂枝湯的適應證和禁忌證,還有加減法。
要記住條文說的具體不能用某方的情況,樹立一個好的觀念,沒有什么方是萬能的,如果遇到書上沒寫的病,要能根據實際情況診斷,靈活解決,隨機應變。
至于條文提到的若吐,若下,若溫針,為什么會用這些,我覺得可能是當時的觀念,想通過汗,吐,下的方法,從里到外的把邪氣趕出來。
景安衡補充==》
一般認為,麻黃湯證病位在皮膚治標,毛孔關閉,所以無汗。桂枝湯證病位在皮下肌肉,毛孔未閉,故有汗。即所謂“膚表”、“肌表”。所以桂枝湯解肌,麻黃湯開腠。
這是淺一層講,如果深一層講。必須先把營衛講清楚。營衛即衛氣營血,即體表之氣血。衛源于肺根于胃,其性收斂向內。營源于肝根于脾,其性疏泄向外。二者保持平衡共同形成人體第一道防線。風傷衛(收斂作用被傷),營陰外泄,故汗出。治宜振奮衛陽(桂枝、甘草、生姜),固攝營陰(芍藥、甘草、大棗)。所以用桂枝湯。麻黃湯證同理可以推導。
寒傷營(疏泄作用被傷),故無汗。治宜鼓動營陰(麻黃),但必須兼顧衛氣(桂枝、甘草、杏仁),否則可能汗出不止。
來源:“中醫世家”公眾號(ID:zys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