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醫學以療效說話,無論中醫、西醫都是如此,我等學習中醫的后生晚輩自然希望能讓療效說話。
歡迎大家評價醫案,分享您的中醫醫案,中醫六技、成功失敗都可,以期在閱讀體會中共同成長。
醫案
索某,男,57歲,某軍參謀長。
初診(1965年7月16日)
腹瀉、腹痛3年。三年前患肺炎,經住院治療,肺炎愈,但遺長期腹痛、腹瀉,西醫診斷為過敏性結腸炎,用各種藥皆無玫。曾找數名中醫治療,但經年無效,其方多為香砂六君子、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等加減。
近癥:腹痛、腹瀉,日2—3行,每吃油膩則加重,常胃脘疼、痞滿、腸鳴,頭痛,口苦、咽干思飲,四肢逆冷,舌苔白膩,脈沉弦細,左寸浮,體質肥胖。
此寒熱錯雜證,為厥陰太陰合病,與烏梅丸,給予湯劑:
烏梅五錢,細辛二錢,干姜二錢,黃連二錢,黃柏二錢,當歸二錢,制附片三錢,川椒三錢,桂枝三錢,黨參三錢。
結果
上藥服六劑,口苦減,四肢覺溫,大便日1—2行,上方繼服14劑,胃脘痛已,大便日一行。
【按】
此亦里虛寒飲下利,因寒飲久滯,正邪相爭,飲郁久化熱,出現寒熱錯雜之證。與【
例11(慢性結腸炎)】不同的是,彼陽氣、正氣相對強,此陽氣、正氣明顯虛,因呈半表半里虛寒證與太陰病合病,即為厥陰太陰合病,為烏梅丸方證,故與之愈。
|醫家簡介|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緒,漢族,生于遼寧省沈陽市,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醫界贊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胡希恕青年時拜清末進士、名醫王祥徵為師學習中醫,于1919年參加沈陽市政公所中醫考試,獲取中醫士證書并個體行醫,后于1931年在北京個體行醫,與陳慎吾、謝海洲等老中醫辦學,傳播中醫學術。1952年經北京市衛生局批準,開設北京私立中醫學校。1958年調入北京中醫學院任內科學教授、附屬東直門醫院學術委員會顧問等職。
來源:360個人圖書館,圖片來自網絡/編輯整理:微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