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有很多人會問,微信編輯每天都在做些什么?不就是復制粘貼一些書摘然后隨便發發嗎?這讓我想到《出版商務周報》曾經在微信上推送的一篇文章《你以為圖書編輯就是看錯別字和病句嗎》,正所謂家家都有一門難念的經,行外的人總是難以看到行內人的辛酸苦辣,因此,對于“你每天都在編微信嗎?”這類問題,我常常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催生了很多新興的工作崗位,“微信編輯”“小編”“主頁君”成了很多年輕人的職業代號。從2012年至今,微信公號早已成了一片腥風血雨的紅海,千千萬萬的“微信君”在這個戰場上廝殺。在閱讀類公號的“戰場”上,出版社無論是人力投入還是資金投入都遠遠不及那些快速成長的創業公司,“十點讀書”“為你讀詩”等閱讀類公號已經遙遙領先……
那么,作為出版社,微信公號的前路究竟在何方?出版社微信公號背后的主頁君們究竟在忙什么?對于每一個微信編輯的從業者而言,我們可以在這片紅海當中看到哪些機會?
一篇微信推送是怎么出爐的
讀者對于微信君最直接的認識,應該就是我們每天所推送的內容。作為一個出版社的微信公號,我們每天的內容都是如何確定并制作的呢?就拿我們“廣西師大出版社”微信公號來說,我們的內容主要包括圖書推薦及導讀、話題互動、各類線上線下活動以及部分泛文化類內容。
就拿最常見的圖書推薦和導讀來說好了。你以為我們拿到一本新書的圖書資料和書摘,直接復制粘貼就能用了?
作為一個對讀者負責任的主頁君來說,把要推薦給大家的圖書速讀一遍是必須的(當然,在現實中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在做宣傳的時候還沒能第一時間拿到樣書),畢竟只有真正閱讀過之后才能更好地判斷這本書的價值,也才能更好地把握圖書的脈絡和亮點,從而提煉和撰寫出適合在移動終端上進行傳播和閱讀的文字。
其實,有時候對于內容把控上的嚴苛,也往往會讓很多編輯不解。責編往往都已經把宣傳文案和精彩書摘都整理好了,何必還要自己再去翻書整理一遍?是的,責編提供的資料有助于我們快速地把握這本書的核心信息,但是,出于對整個微信公號內容風格的統一,以及微信閱讀的習慣和傳播的規律,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在翻閱完一本書后,會重新挑選適合在微信上進行推薦的段落,進一步和責編進行溝通,并親自撰寫按語和推薦語。
如此算下來,真正做完一篇這樣的推送,一整天的時間就已經過去了。
現在,隨著編輯對我們工作的理解,他們越來越愿意主動進行微信選題的溝通,愿意為我們整理推送所需的圖書資料,有的責編還會根據當下的熱點為我們出謀劃策,或在開說書會的時候邀請我們參加。如此一來,微信的選材也就更加寬泛了,對書的內容就更了解了,內容的質量自然也就更好了。
用戶運營和活動運營,是突破天花板的必由之路
現在的微信公號市場已經越發垂直和細分,很多人都覺得微信紅利期已過,但我們每個月仍會看到很多新興的垂直公號出現。然而,對于一個綜合類的出版社而言,幾乎無法將內容垂直化,在這樣的限制下,如何能更好地呈現各種不同的內容,是我們非常頭疼的問題。
以廣西師大社為例,喜歡童書的讀者可以關注“魔法象童書館”,喜歡理想國、新民說品牌的讀者可以直接關注相應品牌的微信公號。如此一來,為什么還要再關注一個綜合性的、各類圖書都有所涉獵的微信公號呢?
在內容運營中,我們也常常會發現這樣的問題:推薦少兒類圖書的內容,閱讀量會少得可憐。并不是內容不夠優質,而是受眾比較特殊。我們不能指望在微信這個平臺上把各個年齡層、不同喜好的讀者都一網打盡,但當我們鎖定主要的讀者群體時,服務好他們就成了每一位微信君的頭等大事。
所以,內容運營不再是我們日常工作的全部,用戶運營和活動運營占據了我們日常的大量時間。
我們搭建了許多讀者群,和很多讀者成了朋友,他們常常會詢問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某本書什么時候會出版,對于某些類型的書可否給一些推薦,甚至對于書中提到的一些觀點也會有讀者過來想要和你談論一番。我常常笑言,自從踏入用戶運營這個圈子,我的工作就再也沒有上下班之分的,但由此帶來的成長和成就感也是不言而喻的,頻繁和讀者接觸,會讓我在短時間內對圖書品種、圖書市場、圖書內容更加熟悉,而讀者們紛至沓來的明信片也常常會讓我感動不已。
11月18日,廣西師大30周年社慶期間,通過微信公眾號邀請了許多讀者參與互動。
至于活動運營的工作,那就更加繁瑣了。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幾乎每周都會舉辦各類線上線下活動,比如今年8月的“加油!書店”,便是一個基于微信平臺發起的覆蓋全國30加書店的大型活動;比如在今年年末的一百天我們發起了“百日共讀計劃”,每天晚上都會陪伴著我們的讀者進行閱讀。每一項活動背后的策劃、文案、宣傳……都是每一位微信君的心血。
或許也正是因為我們在這個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嘗試,并且這些嘗試對于很多體量較小、起步較晚的出版社微信公號而言具有一定的可復制性,不久前,榮獲得了第二屆華文領讀者大獎·數字閱讀(微信公眾號)提名獎。
如果你只把它當做一個微信公號,那它就永遠只是一個微信公號
當然,對于不同出版社的微信君而言,大家的工作內容各有側重,并非全部都是一人身兼內容運營、用戶運營、活動運營,甚至外聯與合作等多重職責。但歸根結底,我們做的事情都是圍繞著微信公號本身。
真的是這樣嗎?
對于出版社而言,可能微信公號只是一個宣傳陣地,但圍繞著這個據點,可以延伸出很多可以嘗試的事情。微信公號讓出版社可以直接觸達讀者,這是微信這一平臺得天獨厚的優勢,當我們在這個平臺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讀者時,很多微信公號開始搭建自己的會員平臺,將這些粉絲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看看現在很多閱讀類的微信公號做得有多好,出版社為什么不行?對于所有的出版社而言,如果你只是把他當做一個用于宣傳的微信公號來運營,那它永遠都只是一個微信公眾號,但是如果基于這個平臺所積累的讀者資源,去搭建一個服務于讀者的平臺和系統,那微信公號就可以實現華麗的轉型。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未來的這一兩年非常關鍵,這樣的趨勢會引領整個出版行業在閱讀服務板塊上的全面升級。很多創業團隊已經在做了,不少圖書公司也在做了,接下來,出版社們呢?
而對于出版社的微信君們而言,如果你只把自己當做一個微信編輯,甚至只是微信內容編輯,那你很快就會碰到自己職業發展的天花板的。很多同行會有一個顧慮,這幾年微信很火,過幾年微信不行了,或者社會化內容營銷的模式變了,我們怎么辦?其實完全不用有這樣的顧慮,關鍵在于你是否可以在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中看到并把握住機會,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無論是內容運營、活動運營還是用戶運營,都有足夠的空間讓你去成長。
想到了就去做吧,只有做了你才能夠給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和空間。當你想明白了這點,作為一名微信君,你還會覺得你的工作就只是復制粘貼發書摘而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