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松梅贊詩文雜談
                 松梅贊詩文雜談                                                

【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浩如煙海,我父親經常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意思是: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個書畫家,也要多觀察實物,紙上談兵是不行的。讀書要破萬卷,下筆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

  

我在《顧紹驊編輯 中國畫知識普及版 第四篇 五代兩宋的繪畫概況 上半部分》時想起少年時我父親給我的鋼筆書法《松梅禮贊》,我想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書畫創作是很好的素材,于是乎……

時之歲末,萬物冬藏。“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關于松樹的詩文傳說:

松樹松樹四季常青,不凋不零,不攀不附,它象征著不愿與世俯仰的清高,象征著不屑同流合污的堅守。松樹樹姿雄偉、蒼勁,樹體高大、長壽,還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它身上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崇高精神和堅貞氣節,是君子風骨的寄托,是理想人格的具象。正是因為松樹具有這些獨特的精神品格,中國人民把松樹作為堅定、貞潔、長壽的象征。

    孔子有一句名言:“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指在每年天氣最冷的時候,只有松柏挺拔、不落。它們像生命的守護者,就算懸崖峭壁,哪怕狂風暴雪,它們毅然地,安靜地,生長著。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棄官歸隱,曾在《飲酒》組詩第八首中贊頌松樹偉岸的形象:“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提壺扶寒柯,遠望時復為。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詩人發現了松樹獨特的美。在茂密的松林中,人們似乎難以發現松樹的奇特之處,若是一棵獨立生長的松樹,更加顯得卓爾不群,奇崛偉岸,風姿獨具。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一生酷愛松樹:“少年頗知種松,手植樹萬株,皆中梁柱矣。”妻子病逝后,他種植松樹紀念,十年之后寫下了催人淚下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松樹不僅寄托著蘇軾對人生的執著與熱愛,也寄托著他對妻子無盡的哀思。

    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故居前植有三棵松樹,馮先生以“三松堂”作為自己書齋的雅號,著作結集出版時也名為《三松堂全集》。三棵古老奇崛的古松成為一代哲學大師最好的標志,也成為北大校園一處獨特的人文景觀。馮先生女兒、著名作家馮鐘璞在《三松堂依舊》一文中深情回憶道:“三棵松樹依然屹立,高的一棵那成90度角的橫枝仍然直指西方,矮的一棵松枝還是向四面撒開,最大最古老的靠近屋門的一棵,常在我眼中的是那樹身,可以撫摸,可以依靠。時光已流逝了許多年,這里仍不時地有世界各地的人前來探望三松,探望三松堂。”

劉楨更是在《贈從弟》詩中寫道:“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歲寒之首。它活著,就是為了告訴世人:不辜負自己,不辜負韶華,勇敢去做你想做的事,時光尚好,怕什么孤獨終老。






松樹作為中國畫的重要題材,也被歷代畫家所喜愛。畫家們在表現松樹時,創作出了不同的風格不同的面貌,例如宋代馬遠畫松,松枝瘦硬如鐵,形態威武;宋代郭熙畫松,枝干盤結曲折,猶如虬龍飛舞;元代王蒙畫松,枝干直立高聳,率意灑脫;清代石濤畫松,筆墨豐潤,枝干蜿蜒,頗具撼人氣勢;清代八大山人畫松,筆意了了,筆間神豐。近代畫家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劉海粟、徐悲鴻等都曾畫過不少松樹,也是姿態各異,風格不同。不論畫家們畫出的松樹有著怎樣的差別,但是他們都把松樹之品視為人品,把畫松樹當做抒發個人情懷的重要途徑,把松樹看作人類凜然正氣的化身,這些方面則有著共通之處。

關于梅花的詩文傳說:

梅花:我國有梅花品種數百種,分為食用梅和觀賞梅兩大類。食用梅有青梅、白梅和花梅數種,果實和種子可釀酒、制藥和制作食品、調料。觀賞梅花,按枝條形態又分為直腳梅類、杏梅類、照水梅類和游龍梅類等。根據化型、花瓣、萼片、小枝、的顏色和形態,又分為宮粉型、朱砂型、綠萼型、灑金型等等。其中宮粉型品種最多,花瓣粉紅色,花繁而香濃;朱砂型花紫紅色,是梅花中比較艷麗的;綠萼型花白色,淡妝素雅,香氣襲人;灑金型是一樹開放紅白兩色具有條紋斑點的花,更是美麗動人。自然界梅花綻放不過是一年一度,年年歲歲都有,那留連于香雪似海,癡迷觀梅、賞梅之人。難道他們只是單單地附庸風雅地在梅樹下出出風頭嗎?非也!是品味梅花新條初蕊的勃勃生機;老干古枝的蒼勁挺秀,感動于梅花之倩影、之風骨、之高潔、之精神、之尊嚴……;如果從古書《詩經》記載算起,在中國你已經有了三千多年的栽種歷史。漫長的歲月更迭,你以風雪中率先報春,綻放紅蕊呼喚群芳的風骨和品德,陶冶了華夏子孫對梅花的尊崇和喜愛。是因為你“獨先天下而春?”還是你枝干蒼勁,風姿高雅,凌寒傲雪,獨自綻放,成為群芳之領袖?所以,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無論是古代和今日,無論是帝王和百姓,都深深地愛戴這你——象征著中華民族氣節、情操的梅花。跨越多少歷史朝代,人民深情地愛戴著你,并且舉薦梅花為國花。

話題轉入了梅花何時進入詩文的探討。據專家說,中國文人對梅花的注意,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能見到最早的詠梅花的詩是陸凱的《贈范蔚宗詩》。到了唐朝,詠梅花的詩逐漸增多。宋朝則是梅花文化大發展時期,成為古代文人士大夫表達個人志向,宣泄心胸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梅花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詩詞歌賦,繪畫工藝,民間故事、風情傳說的梅花文化。這里講述的,仍舊是一個關于梅花之夢的歷史傳說。同樣是在“一朵忽先報,百花背后香,欲傳春消息,不怕雪里藏。(宋· 陳亮)”的梅花怒放的季節,對梅花情有獨鐘的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踏雪賞梅來到梅花林中。滿目的梅花,撲鼻的清香,使這位帝王家的少女,暫時忘記了自己身為帝王家公主,而必須要恪守的皇家禮儀,忘記了作為女人的行為規范,激情之下,她把自己率真的心態和濃濃的興趣融化進了遍野的梅花之中,盡情的陶醉,盡興的嬉鬧……少女玩耍的累了,就和衣睡臥在含章檐下飄然入夢。夢境中那是誰走來了?壽陽公主看見一位美麗端莊,紅妝素裹的美人向自己款款走來,并輕輕地對她說:“我乃群芳之首梅花仙子,公主既然如此喜愛梅花,我就送給你一個梅花印記吧。"說著,將手中的一朵梅花向壽陽公主額頭投去,一陣香風使酣睡的壽陽公主驚醒。正當壽陽公主迷惑之際,宮女們突然發現,公主的額頭上有五瓣鮮紅的梅花印痕。這件事在《北戶錄·壽陽妝》中有記載.又稱"春點額"。大家除了稱奇之外,都說這額頭的梅花印記,使公主更加嫵媚、更加漂亮了。于是乎,人們相信了梅花五瓣代表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祥和五福的說法。于是乎,梅花妝先是在皇宮中女人們額頭出現,過了不久便傳到民間,村姑和大嫂們也紛紛效仿,在自己的額頭印上五瓣梅花印痕。之此,,梅花妝很開地就變成了當時社會上婦女們追求的一種追求的時尚。歐陽修的《訴衷腸》詩中的“清晨簾幕卷輕雪,呵手試梅妝。”可能就是記錄了嬌柔羞澀的少女畫梅花妝時“新妝鏡中媚”的寫照吧。

風行一時的女兒梅花妝飾,竟然也引發了男子簪梅的習俗。“少年莫訝頭如雪,猶勝梨花壓帽檐”、“仰頭欲折一枝斜,自插白鬢烏紗旁。”看那大街之上,不僅有額頭印著紅梅印痕的少女、少婦們招搖過鬧市;那搖頭晃腦的書生、秀才、皓發老者也是鬢發斜插梅花,行在街市好不自在。哦,那飄逸的,紅如艷、香如馨、濃似酒的梅花啊,你把整個人間都給陶醉了。這個故事在《群芳譜》、《太平御覽》和《宋書》中均有記載。梅花為何能醉倒人間的公主、村姑、書生和老翁?那是因為梅花是炎黃子孫的精神圖騰。盡管國家有幾多不幸,盡管百姓有幾多不幸,只要風雪中梅花綻放,華夏民族的我們,心中就是一片昂然春色。梅花印痕在壽陽公主的額頭,這是有形的梅花妝。那么,梅花印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遭遇的人們的心靈里、精神里,是有形還是無形的呢?說無形,因為梅花成為了一些人精神世界里的靈魂;說有形,有多少文人墨客為梅花寫詩賦詞,潑墨丹青,借歌詠梅花抒發情懷,給我們留下了詩畫文章。其中,有那些不能揮筆為國家制定改革措施的失意落魄文人;有那些腰間寶劍不能出鞘為保衛江山而血戰沙場的熱血俠客;也有空懷壯志而沒有為國家、為人民報效機遇的有為官吏;更有為中華民族的新生和富強,借梅花的意境而慷慨悲歌走上槍林彈雨的先烈志士……

北周詩人庾信在《梅花》詩里,不是表現出乘興而來,掃興而歸的懊悔心情嗎?您聽:“常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曉,俱來雪里看。樹凍懸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詩歌表現的是尋梅之人表現得不瀟灑,漫天風雪中,吟哦的詩句顯露出胸中的矯情和抱怨之氣。風雪漫天之時,在冰中育蕾,在雪中吐芳,清麗淡雅、鐵骨生春的梅花于悄然之間綻放了……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是誰在詠吟發問?哦,他是詩人王維。

梅花給人間帶來春的信息,使寂寞一個冬天的人們心情躁動了。雪野上,山那邊,的梅花怒放如彩霞了。是不是因為冬日里的冰雪和嚴寒,使人們的生活失去了浪漫的情調于是,街巷里的人們,扶老攜幼爭先恐后地去觀賞“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元代文學家楊維)“凌厲冰霜節龠堅,人間乃有此癯仙”(陸游。《射的山觀梅》)的梅花。詩人林逋在的《山園小梅》所描繪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梅花,在“殘雪暮還結,朔風晴更寒”的寒冬季節,早已經傳來了春姑娘輕盈的腳步聲聲。

    尋覓梅花風姿和神韻的“雅”興,關鍵在一個“早”字。于是,詩人們在謳歌梅花的詩句里,都開始炒作了這個“早”字。你說你尋梅早,我說我探梅早,他說他賞梅早。真是,一個早字,惹得文人們躁動和喧鬧了。其實,梅花的神韻在什么地方.我想,這個答案應當在這個笑迎飛雪的"早"字上.在詩人們字里行間中,我們是可以尋覓一些蛛絲馬跡的.因為, 喜愛梅花的文人墨客們,無論是騎驢的、乘車的、步行的,都強調踏雪尋覓的一個時間的“早”字.早,則是梅花不懼冰雪的的神韻.正是"早梅"這個詞語,不同歷史時期的風云人物們,就是借早開大梅花歌詠胸懷,抒發自己的心境。唐人張謂寫下《早梅》“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標榜的是風雪中梅花開放的早,用雪花映襯梅花,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南朝謝燮的《早梅》詩:“迎春故早發,獨自不凝寒。畏落眾花后,無人別意看。”強調的是早梅的意蘊。唐人朱慶余:“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自古承春早,嚴冬斗雪天……”的詩,點題同樣是《早梅》。卻道出詩人與風雪嚴寒中怒放的梅花一種精神上的融化與契合。明朝人道源“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想問流水處,影落野人家”的《早梅》詩,則是把自己的情感融合進了大自然。

唐人杜甫的《梅花》,勾畫出“茅舍竹籬短,梅花吐未齊。晚來溪徑側,雪壓小橋低。”的自然,恬靜的農家村舍圖。也許這正是飽受坎坷經歷的人,所向往的遠離官場爭斗,宦海險惡和人世的喧囂,而是我行我素、自由自在,輕松悠閑,歸隱山林的田園生活。“冰蕊凝香色艷心,小山深塢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花,羞共千花一樣春。”唐朝詩人陸希聲在《梅花塢》表露出的心態,表面上頗有與世隔絕,孤芳自賞的意思,詩句中所深藏的內涵,只有詩人自己心里最清楚了。那位遭朝廷謫貶的江洲司馬白居易,不也曾經“三年悶悶在余杭,曾與梅花醉幾場”嗎?醉了的他,恐怕又是眼睛望著梅花,聯想到自己心中的志向未能施展;眼望著梅花,思想著自己一腔壯志難酬,不由心生騰惱怒,酸淚染濕他身的青布衣衫。楊萬里也為梅花而醉了:"初來也覺香破鼻,傾之無香亦無味。虛疑昔昏花欲睡,不知被花薰的醉。”他是在細雨中賞梅花時陶醉的。醉的原因是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

 有人為梅花而醉,就有人為梅花而感慨。宋人黃庭堅,比唐朝這位江洲司馬白居易瀟灑的多,他是沿著彎彎曲曲的村中小路信馬由韁的郊游,當走到小河的橋邊時。哦,他眼前一亮,水邊的一樹梅花開了。詩人心中怦然一動的激情過后,他以平常的百姓心態,以對大自然的熱愛,借用村外、水畔、路旁、橋邊生長的花草,只有它才能最先預報春天信息到來的哲理,吟出了“梅蕊獨人意,冒寒開雪花......”《水邊梅》的詩句。為梅花又醉又惱而又感慨的,是詩人吳可。他在《小醉》里這樣說:“小醉初醒過竹村,數家殘雪擁籬根。風前有恨梅千點,溪上無人月一痕。”當然也有人把對梅花的陶醉之意轉化為怨氣,為什么呢?您聽他的理由:“山間幽步不勝奇,正是深寒淺暮時。一樹梅花開一朵,惱人偏在最高枝。”看詩好像是氣惱,實際這是一種文人墨客們借題發揮的瀟灑與調侃。要說瀟灑要當屬孟浩然。休看他仕途失意,可他卻心境豁達。善于用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郁悶,并選擇了梅花作為精神的寄托。你看他于風雪之中騎在驢背上,搖著身板兒,哼著小曲兒,腰間挎著沽酒的葫蘆兒,晃著手中的小鞭子兒,催著小毛驢兒,越過那村莊阡陌小道兒、越過那溪上木橋兒,一個人興沖沖直奔曠野去踏雪尋梅花了。當然,歷史上因種種原因而踏雪尋梅的何止孟浩然一人。明朝萬歷年間的昆明人唐泰,因感嘆“明祚將亡,慨然欲有所建樹而事與愿違”出家當了和尚。法號普荷,自號擔當。常借詩話表述一種遺世獨立,曠世疾俗的感情。于是,他借梅花為題,寫下了“擔頭多酒雪已降,行行虛見老梅樁。一枝兩枝折不盡,呼童恨不連山扛”的《踏雪尋梅》。眾所周知,一生愛梅、詠梅、以梅自喻詩人陸游酷愛梅花,“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他寫梅花的詩有百余首之多,而且風格各異。“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激情燃燒的詩句,是何等的鏗鏘昂奮;“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這首吟詠四川成都花會的詩,表達著他鐘情梅花的心態,又表現出詩人的纏綿悱惻。陸游為梅花而醉了。他還在《浣花賞梅》中說:“春回積雪層冰里,香動荒山野水濱;帶月一枝低弄影,北風千片遠隨人。”是巧借了月夜賞梅而抒發他內心復雜的感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宋人范成大的“蕭條臘后復春前,雪壓霜欺未放妍。昨日倚闌枝上看,似留芳意入新年。”的《梅花》詩,表白的就是不懼“雪壓”和“霜欺”,堅信“留芳”就有希望。其意境是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被貶來到梅嶺,看見嶺南嶺北盛開的梅花,聯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提筆寫下《贈嶺上紅梅》:“梅花開盡雜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紅雨熟紅梅”。到底是文學大家,一句發自心聲的“要看紅雨熟紅梅”,令歷史上多少喜愛梅花的人士為之贊嘆、心悸、震顫、乃至于動情而流淚啊。真是讀罷不禁令人拍案稱奇,沉思片刻則大呼嘆為觀止。

同是宋代的詩人王琪,在《詠梅》詩中說:“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詩中的這位林和靖又是何人呢?林和靖就是林逋。他是一位詩人,因為愛梅而終生不娶,在西湖孤山結廬隱居,每日里種植梅樹、飼養仙鶴,被人稱之為“梅妻鶴子。”他從梅花中獲得感悟,以梅花為理想寄托,醉心于惟美主義、癡心于自然情趣、逃避塵世繁雜,自做閑云野鶴般隱士。這樣一位具有代表型的超級隱士,王琪為什么說他“誤識”他呢?林和靖愛梅花有什么錯誤嗎?林和靖對王琪的人生和命運有什么影響嗎?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個小小的謎團。

話說宋朝末年,外族入侵,國家處于危亡關頭。梅花那敢于傲藐視嚴寒,傲霜斗雪的品格,成為愛國志士的精神支柱。被捕入獄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受盡摧殘,誓死不屈,崇高的氣節,愛國的情操威震敵寇。他生命在終結前,以梅花為題賦詩一首:“梅花耐寒白如玉,干涉春風紅更黃;若為司花示薄罰,到底不能磨滅香。”愛國詩人、民族英雄筆下梅花清香,不就是愛國家、愛民族的精神寫照嗎?“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是史稱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梅花》詩,這位宋神宗時代的丞相,估計是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采用,便借梅花而抒發郁悶的胸懷。這決是不是文人雅士的無病呻吟。

       梅夸清節忒高寒,松受微封合駿彈。畢竟兩君俱強項,大夫未必愛秦官。 《松梅》宋·李龍高

元代詩人聶古柏的腳步,也踏上了前朝幾位落魄文人、失意官吏走過的梅嶺。他面對滿山遍嶺的紅梅、白梅,在《題梅嶺之事手卷》中,發出“黃金臺上來,大庾嶺頭春。如是無詩句,梅花也關人。”的感慨。

 梅花引發了明朝詩人業瓊的浪漫思緒,他似乎又陷入了神化的意境中而陶醉了。“花神昨赴宴臺宴,一夜春風與換胎”的詠梅詩句,是不是他企盼因為愛梅花而受到花神的封爵?元朝末年那位愛梅、畫梅、詠梅成癖,出身農夫家庭的畫家和詩人王冕,隱居于紹興九里山中,栽種梅樹,結廬三間,自題“梅花屋”。他不但“踏雪行穿一雙屐”步行尋找梅花,"還為自己畫的梅花題詩道“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此畫此詩是他憤世嫉俗的內心獨白。還是留給他人從美的享受種得到哲理的啟迪?

  

還有那位書寫大觀樓古今第一長聯的的清代著名詩人孫髯,自幼穎異,胸懷奇志,人送神童美譽。少年時參加童試,因考官下令搜身,他感覺這種做法是“以盜賊待士也,我不能受辱,便“掉頭去,從此不復與考”。他滿腹詩文、性情孤傲、清高,卻終生貧寒,到老來家境更是貧困潦倒。但是,就在“數日斷炊煙”之時,他就望梅花而止腹中饑渴,饕餮于梅花盛宴之中。貧困交加的他,卻戲稱自己是“萬樹梅花一布衣”。在他的思想意識中,清香的梅花是他清高的風骨,是他生命的依托。明朝南安太守“玉笛兩三聲,吹落胭脂雪”的詩句,給人感覺不只是情緒,感到他的身心似乎游離嚴酷的社會現實,借著梅花開始了夢幻般的浪漫之旅。

傳說王夫之具有納人間百物入詩篇的美談。殊不知,船山先生對百花也是盡情歌詠。尤其對落英之花更是一唱三嘆,詠之不竭。如《水月梅》一首:“玉魄昏黃罩素魂,縠波瀲灩吸香痕。分身自在雙涵得,總被空青一鏡吞。”有人說他這首詩把水、月、梅三者互動之美融合為一,讀者可見水、月、梅的相互浸潤,相映生輝,但最後這種美感境界仍歸結於如鏡涵虛之太空。詩的魂魄,一吸一吞,若有其人,境界大雅大俊!清人龔自珍似乎要力排眾議,寫了一篇《病梅館記》的文章,評說“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藝術為美,密則無態”的梅花病態之美,這是不是他因為精神壓抑而心理變態的表露?

雖是女兒之身,遍體陽剛之氣的巾幗英雄——鑒湖女俠秋瑾,觀賞梅花,心馳神往,舞動手中三尺青鋒。吟誦“孤山林下三千樹,耐得寒霜是此枝。”的詩句,她詠梅的內涵真是不讓須眉偉岸丈夫!國民革命時期的何香凝老人畫梅,柳亞子先生為之題詩曰:“何以寒梅留勁節,漫天風雪不須愁。”兩位愛國老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躍然紙上。詩人毛澤東的《詠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謳歌梅花的“已是懸崖百張冰,猶有花枝俏”的含蓄;“俏也不爭春”的謙虛;“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再叢中笑”的博大胸懷。還有許許多多個詠吟梅花的仁人志士們,他(她)們額頭上,雖然沒有梅花的印記,難道他們就不是梅花之神了嗎?非也,他們不但是真正的梅花之神,而且還是梅花神韻的化身。

  

不是嗎?同是在梅嶺這塊梅花盛開的山野,同是風雪中綻放的紅梅,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陳毅將軍,在革命形勢一度陷入低谷,率領志士們開展艱苦的游擊戰的寒冬風雪夜,他在搖曳的油燈下,寫下《冬夜雜詠》的詩章:“隴冬來到時,百花跡已絕,紅梅不屈服,樹樹立風雪”的詩篇,在“大庾嶺上暮云低”、時,抒發了革命斗爭必勝的“彌天風云舉紅旗”的樂觀主義精神。把枝枝怒放冰雪,簇簇傲笑冬云的梅花,比做了面面迎風招展的獵獵紅旗。一掃封建文人、士大夫那種借詠梅花來撒野,借嘆梅花發牢騷的陳腐頹廢之風,還梅花一個高雅完美,健康向上的氣節和神韻。

附:

1、《中國畫·古松觀止 第一部分》2、《中國畫·古松觀止 第二部分》  3、   中國畫欣賞:歷代名家最美的梅花盛宴!2、(原創首發)中國畫 ·古松觀止 第三部分


松 梅 禮 贊     宋·佚名
    古往今來,人們都愛贊美松樹與梅花,據說有一年冬天,宋神宗接見當時著名學者葉濤,因問葉濤道:“卿自山路來,木公木母若何?”葉濤愉快地答道:“木公正傲歲,木母正含春”。

    木公即是松,木母即是梅。時值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山野之上,松在崢嶸傲歲,梅正隱隱含春。何等風神高邁,容儀俊爽。葉濤這一答,真把松與梅的品格都刻劃得淋漓盡致了。試想想,隆冬時節,雖則朔風怒號,四野蕭疏,而傲然不拔,英挺如昔,好一派青松的氣概。再想想,雖則冰封千里,滿目蒼茫。而仍在雪里吟香,滿懷春意,好一個寒梅風姿。松與梅之所以無愧于人們的禮贊,“傲”與“含” 是松與梅的最高境界。對青松而言,哪怕環境多么惡劣困厄,青松總是睥睨著四周環境,面對窘困,絲毫不自處于卑微,仿佛它就是要以這些惡劣環境來進一步表現它八千里風暴吹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轟的英雄姿態。顯示它倔強崢嶸的獨特性格。而寒梅總是樂陶陶地微笑,瞻望著將來。透過紛紛白雪,看見了陽春,滿含希望迎接春的到來。

    疾風知勁草,嚴霜識真木。松的氣概,梅的豐姿,正是在艱難困厄的歲月中,方顯得堅貞卓絕,超拔不凡。草木如此,為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在順境中,在春暖花開,萬事如意的日子里,誰不意氣風發,心曠神怡?可是,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漫天”的時候就不盡如此了。冰雪封途,舉步艱難,在那時雖然有人知道行路難,但堅信“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蒼海”.因而依舊昂首挺胸,奮然前行,氣度有如傲歲青松,光明磊落,信心滿懷,心境好比含春寒梅,在她們身上永遠發出熠熠然的閃光,流露著從不消逝的融融春意。當然也有人為之蹙額低頭,或趦趄不前,或另尋羊腸小道,像秋枯根露的蓬草隨風而去。松柳異質,一經考驗,誰是勇者,誰是怯夫,顯而易見。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上,每個人都不可能不碰上“冰塞川”“雪漫天” 的境地,不可能沒有困難和挫折,在這嚴峻的關鍵時刻,就要有傲歲青松的氣魄,含春寒梅的信心。勇氣百倍地戰勝它,排除它,奔向光明的未來。贊美青松吧,你看他總是郁郁蔥蔥,盤根大地。贊美梅花吧,你看它總是如此胸懷爽朗,傲雪爭春!【完】

                   
             
顧紹驊于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三日星期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梅花之美
宋·袁去華《 水龍吟·雪<晚來側側清寒>》詳注+譯文+鑒賞
韻味獨特,題畫詩里的冬天
詩詞中的“歲寒三友”
詩詠梅蘭竹菊四君子經典句子大全
梅花與梅花的古詩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邓州市| 禹城市| 攀枝花市| 门头沟区| 米易县| 连城县| 山阳县| 沙湾县| 凤庆县| 蒲城县| 黄浦区| 永胜县| 乌兰察布市| 英山县| 务川| 三明市| 泰兴市| 潜山县| 桓台县| 大荔县| 顺义区| 庐江县| 定陶县| 宜君县| 浑源县| 柘城县| 蒙自县| 聂拉木县| 都兰县| 五寨县| 三门县| 齐河县| 西贡区| 洞口县| 稷山县| 平乡县| 抚顺县| 新余市| 盐亭县| 叙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