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最適合種啥要清楚”——樹種調整是前提
發展果業生產,必須因地制宜、適地適栽。回顧果樹發展的歷史,有許多成功經驗,也有一定的教訓和盲目性。20世紀60~80年代,陜西省周至縣和眉縣曾被定為蘋果基地縣,不久發現蘋果樹結果晚、品質不佳,后來改為發展獼猴桃產業,產量、品質表現均佳,現已成為著名的獼猴桃產區。葡萄過去主要在黃河以北地區栽培,南方地區多雨的氣候條件對葡萄生產十分不利,采用避雨栽培后,南方地區栽培葡萄也取得了成功。河北省遵化市一帶原為京東板栗產區,667平方米產量為300~400kg,產值2000~3000元,近幾年引進“燕特紅”桃栽培,栽后第2年即可豐產,第3~5年667平方米純收益2萬~3萬元,現已發展到667平方百米,形成了新興桃區。棗多分布在北方地區,在秋雨連綿的年份,快要成熟的棗果容易裂果,不久就會霉爛,失去實用價值,損失很大。后來在新疆阿克蘇地區發展棗產業,成熟季節很少降雨,就是降雨,雨量也不大,很快晴天,將要成熟的棗果有少量開裂,但因天氣干燥,也不會爛果,所以收成穩定,目前新疆已建成我國最大的棗產區,占全國棗產量的26.5%。所以,一個地區發展一個新樹種(品種)一定要慎重,必須要全面考察這個地區的生態條件與樹種(品種)的適應性,先搞明白“你那最適合種啥”,經專家論證和試栽后,才能下決心發展。
“產不出好蘋果就別栽”——產區調整要清醒
發展現代果樹都要求按區劃分栽培,“新紅星”“紅富士”蘋果均有區劃意見,即最適區、適宜區、次適宜區和不適宜區。提倡在最適宜區優先發展,在適宜區控制發展,在次適宜區選擇發展,在不適宜區杜絕發展。在果樹發展大潮奔來時,有人不管區劃意見,盲目發展,只圖有個發展大目標,不計后果,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在1996年前后,我國蘋果(主要是紅富士)栽培面積曾達到290萬平方百米,蘋果供過于求;至2000年,全國刨樹100萬平方百米左右,損失達700億元,令人觸目驚心!20年后的今天,蘋果悲劇還要重演。從一些果區調查看到,在各大果區均有大批刨樹現象發生。據統計,2016年,我國蘋果栽培面積232.3萬平方百米。筆者認為,我國蘋果園有200萬平方百米的已足夠滿足市場需求,多余的要調整掉。刨樹的對象應該包括以下幾個:一是蘋果栽培次適宜區,如凍害嚴重、抽條死樹嚴重的地區;二是蘋果輪紋病發生特重的地區,如山東省莒縣紅富士果園已從3萬平方百米剩下不到0.67萬平方百米了;三是樹齡30年以上的老衰樹;四是枝干病害嚴重,樹體殘缺不全,產量、質量低下的蘋果樹;五是蘋果品種不符合市場需要,售價低、連年虧本的蘋果園;六是無力經營(資金、勞力、技術缺乏)的蘋果園,應及時淘汰或轉包有經營管理能力的人。其它樹種,如梨、桃、葡萄等也應適當調整產區,縮小栽培面積。今后的任務是提高單產,增進品質,提高土地利用率,不走廣種薄收之路。
“要栽就栽最好的品種”——品種調整是核心
據調查,我國許多果樹樹種的品種結構都存在失調的問題,建議適當調整。
(1)蘋果要拿紅富士開刀。紅富士蘋果占70%以上,個別果區所占比率更大,如甘肅省靜寧縣個別果園只栽紅富士,連授粉樹都不栽,需要人工授粉,點多少花朵就坐多少個果,這樣的品種結構無疑會造成采收集中、貯運緊張、銷售困難、客商壓價等情況發生。近幾年,蘋果價格連續下跌,2017年很多果區紅富士價格每千克2元左右,果農幾乎賠錢銷售。因此,要壓縮紅富士蘋果栽植比率至50%左右;增加中晚熟(國慶節、中秋節成熟)蘋果品種的比率。
(2)桃樹發展必須“好吃”。桃品種結構也亟待調整。當前生產上有800多個桃品種,但95%為鮮食,5%為加工品種。在鮮食品種中,8月以前成熟的早、中熟品種約占70%,晚熟、極晚熟品種僅占30%,其中油桃較少,耐貯運的特早熟油桃更少。近年來,各地開始重視新優高糖“好吃”的桃品種栽植推廣,以及加工用黃桃和極晚熟油桃的生產。中農樂桃花源基地幾十個新優品種,電商桃基地“好吃”“耐運”的新優品種,“桃產業聯盟”新優品種聯合生產、銷售,可以說已拉開了果品產業大調整的序幕。
“要明白時間就是金錢”——栽培周期也要調整
過去幾十年,果樹均采用長周期栽培,把樹苗種下去一直堅持幾十年,即使到了枝干殘缺不全、產量驟降、品質變劣也舍不得刨掉。如今果樹已進入矮密時代,行株距變小,栽后當年,至少第2、3年就結果,第3、4年豐產。中農樂桃樹研究所一些桃品種栽后第2年畝產量幾千斤,第三四年667平方米產量5000~6500kg。這樣連續高產7~8年,效益非常可觀,到12~15年,樹冠郁閉、結果少、質量差、經濟效益低時,就可另辟新園,這是以后果園合理栽培的方向。短周期栽培的優點是建園、管理精細,早實豐產,收回投資早、經濟效益高、品種更新快、管理省工、便于推廣。
“人工成本已成最大負擔”——技術必經由繁到簡
據調查,全國蘋果園人工成本平均每667平方米約為2387元,占總成本的42.2%~50.4%。農忙時節,園主很難找到打工者,有的園主還需用車到外地雇人,早接晚送,投資很大,十分苦惱。我國1個勞力平均可管理0.33平方百米蘋果園,而國外果樹生產先進國家1個勞力可管理3.3平方百米蘋果園,效率相差10倍。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的差異。我國果農打藥多是手持噴霧器或噴槍圍著1株樹轉圈打,而一些先進果園,則是開著高速彌霧機打藥,人離噴藥機氣流較遠,沒有污染問題,而且打藥速度快,每人每天可完成33.3平方百米果園的噴藥工作。最近,我國也開始在標準化果園用無人機打藥,更省工、效果更好。我國人工修剪蘋果樹,快手每天能剪40~50株樹,可是先進果園使用圓盤式修剪機剪樹,每人每天可剪2.7~3.3平方百米果園,盡管修剪機是將整個樹行剪成一定的幾何圖形,還要人工輔助調整,但也比較省工。再如,果園安裝滴灌管、微噴設施,省工、省水,個別果園搞水肥一體化,既省肥,又省水,還省工,一舉多得,是果園現代化的一個發展方向。
“蘋果套袋遲早要去掉”——無袋栽培是方向
果實套袋已成為果園管理的一項重要技術,不可否認,套袋有諸多優點,但太費工,蘋果園因套袋每667平方百米要花費紙袋費500~800元,人工套袋、摘袋需8~12個工,算起來每667平方米成本約為2000元,果農不堪重負。據了解,在韓國,蘋果已不采用套袋技術;在日本,已有60%的果園采用無袋栽培。在我國,早已有不套袋的經驗,在甘肅省天水、秦安、甘谷、禮縣等地,10余萬平方百米花牛蘋果全部實行無袋栽培,果品質量較好,售價較高。在新疆阿克蘇果區,“紅富士”蘋果上半部采用套袋,下半部不套袋,蘋果質量不錯。在寧夏青銅峽市,氣候干燥,平均年降水量200mm,病蟲害輕,打藥少,紅富士蘋果完全采用無袋栽培技術,果品質量也不錯。但研究不套袋品種,才是釜底抽薪的辦法。
“適度規模連片經營嘗試”——由分散到集中是大勢所趨
單家獨戶經營的小面積果園,因經濟實力、勞力、技術的限制,很難生產出大批量優質均一、符合市場要求的果品,必須將他們組織起來,轉變成為家庭大戶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社經營、企業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國家十分重視鄉村經濟發展,并有相關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目前,全國家庭農場已超過87萬家,農民合作社188.8萬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38.6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15萬個,如山西省運城市中農樂果業聯合社就是其中最出色的的一個。國家鼓勵建立產業協會和產業聯盟,支持發展規模適度的農戶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并引導新型農業主體提升規模經營水平,分散的果農逐步進入各類實體組織,將是引導中國果業走向強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