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墨戲與機趣——王成中國畫筆墨意趣與精神旨向
董天壇\文
認識王成好些年了,要不是他約我為其畫冊寫一篇豆腐塊文章,我壓根沒有想過研究他的性格、稟賦、志趣和他的繪畫本體之間的關系,像一個考古學家,或者生物學家,亦或像一個心理學家去做理性的所謂對應性研究。我更愿意接受他坦率、耿介有時詼諧幽默的性格,和其畢生交好。
王成是甘肅張掖人,他率意坦蕩的性格深處正是廣袤荒涼的河西走廊生態、文化的折射與映照。如果要和一個攝影師談景深推移對物象的關照,必不會有所障礙。在大景深物象的關照里,可以想見,他所設定的物,一定刪繁就簡的舍取了很多精妙的細節,而選擇抽象與意象之間。如果再追究西北人在男孩子的啟蒙教育里,細節是可以忽略的,在西北人的美學認知里,樸、大、厚、拙等等,謂之上;小、巧、精、微,謂之下。我們西北孩子在心靈史的基因里便定義了美學的取向。
經過“文化DNA”的認定,也試圖說明王成在大寫意花鳥畫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氣質與稟賦。同時他在學院派學習的過程中喜歡、認同和取法的也是在他的美學視域下選擇的。他認真研究過明代大寫意花鳥畫大師陳淳、徐渭的作品,同時對石濤、八大更是心追手摹。近代諸賢們如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更是津津樂道。通過長時間對這一脈緒浸淫與研究,奠定了他的“內功基礎”與“心學來源”。王成的大寫意花鳥追求筆墨與意趣的同一性,他的花鳥畫小品居多,更表現為遣興、抒懷與吟誦的特點。在筆意縱橫,水墨淋漓中暢興達性。在這些墨戲中追求禪意的機趣。他生在當地的南華鎮,故取筆名南華小童,莊子有《南華》與《秋水》兩篇,這是志取還是神通?
至于最近又涉獵道、釋人物畫,也因了這個文化復古的迂回性和范佛時代,對佛教題材繪畫市場供求增大,求畫者絡繹不絕,自不然要騰出手以解決親朋、藏家的應時之需了。不過,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佛教東傳過程中,佛教面對本土化問題,他們因為人群認知結構的問題做出了兩個大的調整和應對,與中國士大夫階層依據的兩套本土系統,即道教和儒教,產生了禪宗,而老百姓的本土化,則更依賴于民俗與封土人情的力量對佛教消化后,進行最大化傳播。王成創作中就有將十八羅漢的元素抽離,結合于十二生肖的創作案例,讓我深思良久。
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有機會和時間借佛學清理自己的欲望,升華自己的物欲人格,也未嘗不是一件益事。
藝術簡歷
王成 , 號南華小童,1988年生,職業畫家。
2011年《背后的真實》被校收藏。
2012年在劉海粟藝術館舉辦“花卉為真”花鳥作品展,《大寫意花鳥》被藝術館收藏。
《月是故鄉明》入選“2013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沒骨荷花》被寧夏博物館收藏。
2014年《果熟禽來》榮獲寧夏教職工作品展三等獎。
2016年12月入圍“造境與共生2016中國.銀川青年實力派藝術家提名展”。
2018年10月“桑梓之念”王成國畫精品展在甘肅張掖美術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