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際瓦
近年來,廣西準確把握林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功能,著力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努力把林業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優勢。
抓住山清水秀生態美的發展優勢
森林資源明顯增長。全區森林覆蓋率為57.78%,是全國森林覆蓋率的近3倍;森林面積為2.06億畝,比建國初期增長了14.5倍;活立木蓄積量從建國初期的1.76億立方米增加到5.8億立方米;人工林、速豐林、經濟林面積均居全國第一位。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初步構筑起以自然保護區、珠江防護林和沿海防護林工程、城鄉綠化為框架的生態屏障,全區人均擁有森林面積3.8畝,比全國人均水平多1.8畝;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7.5%,人均公共綠地6.5平方米。
生物多樣性保護明顯加強。已建成林業自然保護區62處,總面積2178萬畝,占全區國土面積的6.3%;各級森林公園47處,總面積386萬畝;濕地面積1059萬畝;7778萬畝重點公益林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全區現有陸棲野生脊椎動物884種,維管束植物8354種,居全國第三位。
林產品供給能力明顯提高。“十一五”期間,全區商品材出材常年量約占全國1/7,人工林出材常年量約占全國1/6,是全國最大的商品材生產基地;松香、八角年產量分別占全國的50%、80%以上;茴油、桂油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分別占世界貿易量的80%和30%以上。2009年,全區林業產業總產值882億元,居全國第9位;人造板產量864.9萬立方米,居全國第5位;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9.39億美元。
農村生態能源建設明顯加快。到2009年底,全區有農村沼氣池355.3萬座,入戶率44.4%,居全國首位。年產沼氣13.5億立方米,可替代200萬噸標準煤能量,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萬噸。沼氣還提供大量沼肥用于農業生產,為農民增收節支47億元,1400多萬農民直接受益。
林業強區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舉措
廣西是林業大區,但無論從林地、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看,還是從區位、市場、產業、技術等社會條件看,廣西都有優勢、有條件、有基礎、有潛力、有后勁發展成為林業強區。
基于對廣西基本區情的準確把握,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要以改革為動力,加快發展現代林業,推動我區由林業大區向林業強區轉變”。建設林業強區總的要求是: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林業經濟總量和生態環境承載量,改善生態環境,做強林業產業,繁榮森林文化,推動林業生態、經濟、社會三大功能的最佳組合和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最大化。
組合三大功能。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包括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荒漠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到2015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3%。構建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包括提高林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著力優化結構,科學合理布局,狠抓龍頭帶動,推進項目建設,打造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區林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包括牢固樹立生態道德觀、生態價值觀、生態政績觀、生態消費觀,大力加強生態文化載體建設,推進生態文化創新,強化生態文化傳播,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深入人心。
描畫生態底色。林業強區在廣西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過程中的地位特殊、作用突出。首先,林業強區有利于發揮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 鞏固廣西“山清水秀生態美”的品牌優勢。其次,林業強區是建設生態經濟區的重要途徑。廣西64%的土地為林業用地,基礎好,潛力大。全區農戶人均擁有林地7畝左右,是農戶人均擁有耕地的3倍。同時全區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90%以上的絕對貧困人口生活在山區。在確保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穩定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林業資源大區的優勢,調整產業結構,發揮林地綜合效益,促進林產品從低級粗加工向高級精深加工轉變,不僅對促進全區生態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力推進林業改革是建設林業強區的關鍵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林業的需求由主要保障木材等林產品供給向發展林下種養、生物產業、森林觀光、保健食品等制高點拓展,林業由單純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效向森林固碳、物種保護、生態療養等新領域延伸,林業發展由著眼于經濟增長向改善人居環境、傳承文化、提升形象等高層次推進。當前,廣西必須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奮力推動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從封閉半封閉林業向開放林業、從粗放林業向集約林業、從數量林業向質量林業、從平面林業向立體林業轉變。
抓住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滯后與農村生產力亟待進一步發展的矛盾,破解發展動力不足難題。廣西大部分土地是山區丘陵,要進一步釋放農村生產力,希望在山,出路在林。當前,全區林業改革推進總體順利,外業勘界和發證面積占集體林地總面積的比例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配套改革剛剛起步,實現農民得實惠、生態受保護的林改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繼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采伐管理科學、流轉程序規范、公共財政支持有力、投融資政策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健全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新機制,充分挖掘集體林地的巨大潛力,激發和調動廣大農民群眾投身造林綠化和森林資源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加快林業強區建設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抓住生態環境總體脆弱與森林質量不高的矛盾,破解森林撫育經營難題。廣西是珠江流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部分區域抵御極端氣候能力弱。全區造林綠化尚未擺脫重數量輕質量、重造林輕經營的模式,樹種單一、森林結構不合理、林地生產力不高、質量效益較低。要全面提高森林經營水平,豐富質量管理手段,探索市場化生態建設新模式,發展珍貴樹種、培育優質鄉土樹種、營造混交林,維護生物多樣性,鞏固林業建設成果。
抓住森林資源總量較大與林業經濟規模偏小的矛盾,破解產業結構落后難題。廣西是全國最大的商品材生產基地,但林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林業經濟總量與森林資源大區的地位不匹配、不相稱、不協調。要圍繞提高林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著力培育生態產業,做大做強林漿紙和木材綜合加工、林化精深加工、油茶和花卉等優勢特色產業,大規模發展林下經濟。
抓住財政投入有限與生態建設資金缺口大的矛盾,破解資金短缺難題。林業生產周期長、投資見效慢,抵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能力低,再加上林業經營的社會性、公共性及效益外部性,決定了發展林業需要財政大力扶持。廣西財力薄弱,林業生態建設資金缺口較大,特別是珠防林、海防林工程和生態公益林補助經費與現實所需差距甚大。要堅持“少取、多予、寬貸”的原則,全面清理涉林稅費項目,取締不合法不合理收費,進一步整合涉農部門支農資金投入,逐步放寬森林資源抵押貸款管理,引導社會資金向林業集聚。
(作者: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