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攜帶核彈頭的“烈火-2”彈道導彈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印度的核武器技術也已逐漸成熟。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印度在核問題上向世界發出了一個又一個強烈信號:近期試射“烈火-5”地地導彈;購買40架核彈載機;研發“無畏”和“布拉莫斯”巡航導彈;與日、俄、美、法深化核領域合作等等。
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一位成員透露,預計印度核武器的部署將至少耗資160億美元。這些動作表明,印度在核武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積極推行“核大國”政策
今日的印度正在向建設世界軍事大國的目標邁進。其中一項重要的支撐,就是建設核大國。
自1998年的核試驗起,印度完全改變了建國初期提出的“反對核武器”的“和平核政策”,開始實行所謂“可信的最低限度核威懾”戰略。1999年10月,印度總統納拉亞南宣稱,印度將實行確保國家“戰略自主”的核武器政策。
印度1999年8月公布的核武器學說,概括了印度的核戰略。其戰略目標是:建立有效、可信的核威懾和在核威懾失敗情況下的核報復能力,以阻止任何國家或實體對印度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其戰略理論是:強調核威懾力的中心原則是可信性、有效性和生存性,保證印度核力量在遭到第一次打擊后具有生存能力和適當的報復能力。其核力量建設政策是:建立一支與最低限度核威懾概念相適應的、有效的、多品種的、靈活的核力量。其核力量使用政策:承諾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但是如果印度及其軍隊遭到核打擊,將動用核武器進行懲罰性報復行動。
從近20年印度核政策與核戰略的發展變化看,其主要特點包括:拒絕加入國際核不擴散體制,但宣稱支持真正核不擴散的目標;推動與巴基斯坦在軍事與核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進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保持可信的最低限度核威懾;發展“三位一體”的核威懾力量。
印度推行的核大國政策,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印度發展核武器成為南亞核軍備競賽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巴相互核威懾有助于防止雙方發生大規模常規戰爭,但也存在偶發性核戰爭的危險;美印、俄印、日印、法印等國的核協議簽署,以及印度與45國核供應集團的合作,將對國際核不擴散體制造成嚴重沖擊。
構建“三位一體”核戰力
在1998年5月的5次核試驗不久,印度政府便公開宣布印度已經擁有原子彈并建立了必要的指揮和控制系統——印度已成為核武器擁有國。印度進行核試驗后,大幅度增加了軍費開支。2000財年,印度國防開支135億美元;到2011財年,印度軍費將達到320億美元。
在陸基核導彈方面,印度把重點放在發展能夠攜帶核彈的陸基彈道導彈上,已先后研制成功射程為150千米的“大地”短程彈道導彈、射程為300千米的“布拉莫斯”巡航導彈和“烈火”系列中程彈道導彈。“烈火-1”射程為700千米,“烈火-2”射程2000千米,“烈火-3”射程3500千米,即將試射的“烈火-5”射程5000千米,“太陽”型遠程彈道導彈射程超過8000千米,這些彈道導彈可攜帶核彈。
在海基核導彈方面,印度研制了“弩弓”、“海洋”海基彈道導彈和“布拉莫斯”巡航導彈。“弩弓”射程為350千米,“海洋”射程為300千米(潛射,未來提高到1000~2500千米),“布拉莫斯”射程為290千米;印度還在建造核潛艇,計劃建造6艘共可攜帶36枚彈道導彈的核潛艇,力爭在2012年前形成海上潛射核打擊能力。
在空基核武器方面,印度空軍改裝的“美洲虎”、“幻影-2000”、“米格-27”和蘇-30MKI等戰斗轟炸機,都可運載核武器。印度研制的空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射程290千米(2012年投入使用),“無畏”巡航導彈射程1500~2000千米(2013年投入使用),均可攜帶核彈頭。2010年10月,印度戰略司令部高調宣布印度將在近期購買40架先進核彈載機。
近年來,許多國際權威機構都對印度核武器發展進行了跟蹤研究,認為目前印度已擁有85~100件核彈。到2015年時,印度將擁有300~400件核武器,陸基、海基、空基核武器“三位一體”。印度發展核武器,為印度成為現代化軍事強國提供了基礎,對其追求自我認定的大國地位有著重要作用。 王鳳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