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倫理劇里有一個顛覆不破的規律:矛盾的導火索都與錢有關。就像《雙面膠》里的亞平與麗娟,如果公公沒有得癌癥,亞平沒有用麗娟家的錢去參與集資,也許婆媳會有很多矛盾,卻不至于水火不容、殺氣重重。陳沖的《人到中年》也是這樣一個故事,在養老、孩子、房子、感情的重重壓力下,丈夫把原因歸結為自己沒賺多少錢、讓妻子瞧不起,于是毅然下海經商,造成更大的經濟危機。最新的一部倫理劇叫《老牛家的戰爭》,兩個兒子嫌棄父親,為了擺脫父親不惜把生病的父親扔到荒郊野外去,兒子們的道理很簡單,誰讓我們沒錢呢。
就此,錢成了家庭矛盾的元兇、夫妻感情的匕首。想想看吧,買房、養老、孩子上學,這些事哪一樣能脫離錢?正因此,夫妻對創業、投資、家財、遺產等方面問題格外敏感,導致夫妻間、兄弟姐妹間、自己的小家與父母的大家間產生矛盾。所以,我們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如果再闊綽一點,就沒矛盾了。
可是,真是這樣嗎?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人工資水平翻了幾番,小康之家已很普遍,多數城市家庭的奮斗目標是買車、買商品房甚至是買二套房。雖然還稱不上富有,但也不能說窮了。所以,家庭矛盾的元兇并不在缺錢。
造成家庭矛盾的原因很多,從家庭內部來看,幸福的家庭是需要經營的,而中國的家庭模式在新時期顯得粗放、單調,缺少經營。從外部來看,家庭矛盾往往出現在一個“比”字中。
在缺少經營的家庭里,夫妻矛盾會積累得特別快,從一次不解決問題的小吵架發展到動搖感情的大吵大鬧,再升級為對彼此人格的不信任,當必須面對和解決重大事件時就會南轅北轍地找不到辦法,使家庭矛盾爆發;在缺少經營的家庭里,家庭成員的私欲膨脹,誰都感覺自己吃虧,而讓別人占了便宜。于是,夫妻間你爭我奪,自己的小家與兄妹的家庭互相攀比,責任來時相互推脫;在缺少經營的家庭,婆婆和媳婦的關系尤其緊張,小家與大家總出現“我該啃你”還是“你該養我”的矛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在這樣的家庭里,責任和義務是混亂的、父母和孩子是沒有禮儀的、夫妻之間是彼此猜疑的,誰能指望這樣的家庭在遇到“花錢“的事時會冷靜對待呢?
而從外部來看,處于變革期的中國社會,機遇與挑戰并存,也許稍不留神,你的身邊就會出現一個“暴發”起來的家庭,他們有些是我們的親人,有些是同事朋友。在股市暴漲的2007年,平均每個大家庭、每個小公司里都會出那么一兩個“股神”。
當有錢人真實地出現在我們身邊,但這個發財的人卻不是我們自己時,任何人的心里都會投射出漣漪,仇富心理、失衡的心態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到家庭的和諧。然后,對著月薪2000元的丈夫,妻子喊出了“你有本事就賺錢回來”,對著家庭中微乎其微的財產,子女們個個摩拳擦掌、恨不得馬上變成自己存折上的數字。
一個比字,打破了家庭的和諧、人心的平衡,引起了家庭失和,甚至社會的動蕩?,F在,到了重建親情、用智慧探索和發現去經營家庭的時候了。
中國家庭要比什么,除了比存折上的數字、房產的多寡,其實更要比的是家庭的和睦及競爭力。一味去批判當代人親情的缺失,只認錢不認人,無異于隔靴搔癢。
但出了事后把責任都推到“錢”上面,顯示出的是中國人對經濟社會尚不成熟的理解;即便是經濟社會,錢也不是萬能的,雖然這話在現代人聽來好像唱高調,但是,當切實的家庭問題擺在眼前時,能夠解決的往往不是錢,而是生活智慧。(記者 李軼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