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胤礽太子地位的丟失并不是完全因為所謂的“不孝”、“不仁”,更不是什么“聽信匪人”,其根本癥結(jié)在于胤礽的權(quán)勢、聲望已經(jīng)嚴重地影響到了康熙 的大權(quán)獨攬,同時作為法定繼承人的胤礽缺乏足夠的政治經(jīng)驗應(yīng)對各種復(fù)雜的形勢、缺乏足夠的耐心和韌性。因而,在康熙以及其他皇子的雙重打壓下,胤礽第一次 丟掉了皇太子的權(quán)杖。
努爾哈赤時代雖然兩次確定過身后的接班人,可后來都因為特別的變故而廢棄了,由此確立了“八王共治”的體制。皇太極上臺盡管打破了“八王共治”,可也沒有對儲君的考慮形成公開制度。順治也只有在臨終之際匆忙指定一人作為他的繼承人。這些歷史事實在康熙一朝都不再適用,康熙在這點上比他的前輩走得更遠一些,他在清康熙十四年公開宣布冊立皇次子胤礽為皇太子,這是有清一代的第一次公開、明確立儲,也是最后一次、唯一的一次。
這次立儲的背景主要是康熙從皇權(quán)政治的角度考慮,早一點明確接班人并且加以培養(yǎng)可以杜絕外部勢力對于皇權(quán)的侵害。因為在立儲時,南方已經(jīng)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三藩之亂”,所以,這一次立儲還有穩(wěn)固人心的作用。胤礽的生母是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皇后赫舍里氏,她與康熙之間的私人感情很好,就在生胤礽的當天,赫舍里氏因為難產(chǎn)而死,由母及子,康熙對于胤礽這位嫡子就更加憐惜,因此冊立胤礽做皇太子的成分中也不乏這個情結(jié)。
康熙的冊立太子,得到了滿洲大臣中的“漢法派”以及漢族大臣們的集體擁護,他們認為這是清朝走上正軌的一個重要標志。受到這樣的鼓舞,康熙在確立太子初期確實花費了很大的心血來培養(yǎng)胤礽。他給太子配備的教育班子規(guī)格、水準都非常之高,包括當時名重一時的張英、湯斌、李光地、徐元夢、熊賜履等。而胤礽似乎也很賣力氣,他8歲就能左右開弓、背誦四書,頗有稟賦。長成以后協(xié)助康熙處理國務(wù),也很得康熙的贊賞。父子之間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蜜月。在蜜月期,父子的政治感情相當融洽,胤礽偶染小病,康熙便急得坐臥不寧、寢食難安。他在遠征塞外時,還不忘要留守北京的胤礽寄去幾件舊衣服以達到睹物思人的效果。康熙40歲的時候突患瘧疾,外國傳教士建議使用奎寧,但奎寧服用后的效果還沒有準確的結(jié)論,胤礽非常焦急,他呵斥索額圖等人粗心大意,索額圖等在皇太子的指責下情急之中當場服用奎寧,胤礽這才放心地將藥推薦給康熙。
康熙為了培育太子,還打破自古以來封建國家有關(guān)皇帝和儲君之間的規(guī)矩,破格樹立胤礽的權(quán)威。比如說他讓太子結(jié)交江南士紳的代表人物,讓皇太子的聲威遠播南方,甚至還示意太子可以與外國的傳教士往來。內(nèi)務(wù)府是清朝的內(nèi)廷管理機構(gòu),地位很重要,內(nèi)務(wù)府的總管大臣一般都是皇帝的親信或者主要的宗室貴族出任,康熙為了照顧皇太子,特派凌普擔任內(nèi)務(wù)府總管大臣,凌普是胤礽的奶公(奶媽的丈夫),和胤礽的關(guān)系非比尋常,康熙的用意已經(jīng)十分明顯。大學士明珠是平定三藩之亂期間少數(shù)幾個明確表態(tài)鼎力支持康熙政策的大臣之一,因此深受康熙的信任,權(quán)勢相當顯赫。但是,明珠卻是皇太子的對立面,他拉攏了一批人專門支持皇長子胤禔,康熙為了維護皇太子的地位,不惜將明珠罷斥。中國的封建王朝歷來反對太子交結(jié)外臣,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在皇帝之外又形成一個政治中心,避免政出多門,這條潛規(guī)則素來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如今康熙單方面抬高太子的地位、樹立太子的威權(quán),竟然違背了這一規(guī)律,而且傾向性特別明顯。這就給了太子一個錯誤的信號,也給大臣們一個錯誤的提示。由此,太子的勢力日益擴張,而引發(fā)的皇權(quán)危機也紛至沓來。
原輔政大臣索尼之子索額圖是康熙年輕時代的頭號親信,他曾經(jīng)參與康熙逮捕鰲拜的行動,因而特別受到康熙的重視。同時,索額圖又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的親叔父,所以,他和皇太子之間有著一層很近的親緣關(guān)系。(即皇太子的親外叔公)親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在于政治行情。康熙默許索額圖接近太子,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希望索額圖能夠佑護太子、輔導(dǎo)太子。索額圖在效忠皇太子方面也的確不負康熙所望,他制定的有關(guān)皇太子的制度與皇帝幾乎相近,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節(jié),百官對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禮節(jié)(對皇帝是三拜九叩),索額圖還倡導(dǎo)皇太子的服飾應(yīng)該使用黃色,這就和皇帝已經(jīng)相差無幾了。
索額圖當時這么做是為了維護皇太子的權(quán)威,也沒有看到康熙立即給予制止,反而還得到康熙的首肯,《康熙起居注》上就記載清康熙二十五年,皇帝明確規(guī)定皇太子的儀注包括諸王大臣在元旦等重要節(jié)日要對皇太子行二拜六叩的禮數(shù)。這說明在所謂的“僭越”問題上,康熙理應(yīng)承擔首要責任。康熙晚年,老皇帝公開說索額圖是“本朝第一罪人”,索額圖如果說真的有罪的話,最大的罪狀就是全盤錯會了康熙的真正意圖。康熙讓索額圖接近太子也好、扶植太子也罷,根本一點是不可能允許皇太子的地位同皇帝并列,更不允許皇太子在老皇帝生前便指手畫腳。而索額圖的所作所為無異于樹立起第二核心,對于久掌大權(quán)的康熙來說自然難以容忍。況且,康熙準備收拾皇太子時,索額圖作為皇太子集團的主要頭目也必須予以鏟除。清康熙四十年,索額圖大抵也看出康熙不喜歡他的苗頭,所以主動提出退休,康熙當即批準。過了兩年,老皇帝與太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康熙也就對索額圖這位青年時期的伙伴越來越恨,認為索額圖在他們父子之間沒有起什么好作用,所以,很快給退休的索額圖定了一個“議論國事、結(jié)黨妄行”的罪名抓了起來。
索額圖被捕獲罪除開襄助皇太子以外,還有一條不易為人察覺的原因,那就是索額圖在漢官中比較有威望,他善于團結(jié)一批漢族地主階級的頭面人物,例如大學士李光地就和索額圖的關(guān)系不錯,索額圖還資助一些漢族文人,索額圖這么做不排除他自己“市恩”(賣好)的一面,但主要還是為皇太子擴大影響。康熙本人盡管多次宣布“滿漢一體”,然而骨子里“首崇滿洲”的觀念始終沒有絲毫改變,而且他在諸多的舉措中也并不回避自己這一主導(dǎo)思想。康熙自己利用滿漢地主階級的矛盾大搞政治平衡則可,一旦別人剽竊他這一伎倆,便特別容易遭到忌恨,此后皇八子胤禩也犯了同樣的禁忌進而遭到貶黜。
索額圖被捕以后,還有人給他通風報信,這給耳目眾多的康熙知道了,不禁勃然大怒。他密令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立刻前往羈押索額圖的地方進行全方位審訊。胤祉、胤禩接到命令后很快布置審訊事宜,他們進行得很秘密,為了保密起見還把宗人府看守的兵丁也給捆了起來,防止走漏消息。索額圖雖然被捕可還算優(yōu)待,沒有被戴上鎖鏈,胤祉、胤禩就把這一情況匯報給康熙,隨后在胤祉、胤禩的逼供下,索額圖哀求道:“奴才已無言可供,求主子憐憫,饒奴才一命。”這位兩代仆從皇帝的兩黃旗大臣自以為如此可以幸免于難,哪知道既然被榨干了油水,又豈能有活命的理由?康熙在得到胤祉、胤禩的密報后便決定秘密處決索額圖。有關(guān)索額圖之死,官修本的史書談得不多,多數(shù)是說他死于幽所,而沒有涉及他到底如何死的。《清史稿·索額圖傳》中引了一段康熙的上諭說:“索額圖助允礽潛謀大事,朕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這表明索額圖是被處死的。《清圣祖實錄》上說康熙如此談及索額圖的下場,康熙講:“索額圖、噶禮,朕皆誅之。”噶禮是開國功臣何和里的后裔,他的生母是康熙的乳母,因此深受康熙的寵任,后來因為貪瀆被康熙賜令自盡,所以,從康熙把噶禮與索額圖并列的角度看,索額圖大概也是屬于自盡一類。康熙在清史上素有“寬大”的“美名”,然而,索額圖卻不是這一美名的享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