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
﹀
“一次不公正裁判的罪惡甚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卻是水源。”
——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語錄
當我們回首世界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興亡會像羅馬帝國的興亡那樣,表現出一種與法律的盛衰如此密切的息息相關的關系。
早在羅馬立國的初期,羅馬的公民們,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曾普遍地對公民的權利、對法律的正義懷有一種深深的敬意。這種尊法守法的傳統,一直延續了差不多700年。 但后來,當羅馬帝國的疆土急劇擴張、膨脹后,當大量的金錢財富與奴隸美女滾滾流入羅馬后,羅馬社會便開始急劇地腐敗了——不敬神、不守法,只迷戀權力與金 錢。社會既已失去了原有的公平觀念和法治精神,又先天地缺少一種倡導一個神圣使命的宗教信仰,那么,在一個道德淪喪、物欲橫流的暴富時代里,羅馬政府,還 有什么東西,可以再像昔日的“法治”。
那樣有效地規范著羅馬人、團結著羅馬人、領導著羅馬及羅馬占領下的社會的健康成長?
如果沒有,那這個表面強盛而內部卻不知所謂的龐大帝國,就只有坐著等死。今時今日,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都已開始相信: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其敗亡的原因之一,或多或少,都可能是由一樁極端殘忍和不公平、不正義的審判而引起的。
而那場不公正審判的受難者,卻有一個在全球婦孺皆知的響亮名字——耶穌。在這一節里,我們的世界法律之旅又會重返地中海東岸的耶路撒冷。在公元前后,這里曾被劃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飽受過羅馬鐵蹄數百年的蹂躪,而那宗傳說中的“審判耶穌”的故事,就像一個巨大而痛苦的烙印,深深地烙刻在這塊土地上。
從以色列最大的古里安機場乘車向東南方行駛約40分鐘之后,我們的眼前,便出現了這座圣城的身影。對于我們來說,耶路撒冷并不陌生,早在尋覓“所羅門的智慧”的時候,我們便已經來過此地。這座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城海拔有800多米,遠遠望去,就像猶地亞山巔之上的一片宮殿。車抵舊城,仰望著古城墻上那一排排箭垛,我們不禁想起了北京、南京和西安的城墻。
從雅法門這條新舊城區之間最重要的通道進入舊城,只見城內狹窄而擁擠的街道上,穿著各式民族服裝的行人摩肩接踵。縱橫交錯的小巷,殘舊的店鋪住宅,這一切,都令人產生出一種回到了“天方夜譚”時代的感覺。
說起來,“審判耶穌”這件案子,本來也并不是什么大案子。傳說在公元30年,在羅馬大軍占領時期,有一位自稱為“先知”的猶太青年耶穌,帶著12個 門徒來到了耶路撒冷他們到處演說,宣傳一種“上帝是所有民族共同的上帝”的新的猶太教教義。所到之處,這位“救世主”處處受到熱烈的歡迎,信徒的隊伍如 滾雪球般不斷擴大。這件事,終于引起了猶太教的大祭司們——法利賽人的忌恨,于是,他們決定借羅馬人之手,除掉這顆眼中釘。
在耶城內的錫安山上,一條幽深古樸的深巷中,有一家同樣古舊的旅店,據說,這里就是2000年前耶穌與他的十二門徒在猶太教“逾越節”的前夜,共進“最后的晚餐”的地方。
據說當時,在這一間不大而簡陋的房間里,點起了兩支蠟燭,中間一條長桌上,擺滿了烤羊肉、甜餅和幾瓶葡萄酒。“逾越節”的起源,是為紀念猶太人的民族英雄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越過紅海、逃出埃及的故事,在這個紀念日,猶太人家家都要吃一種未經發酵的甜餅。
據 說當時,耶穌將一塊甜餅,平均地分成十二份,然后逐一地把甜餅放入他十二門徒的口中(這在后來便成為了基督教的“領圣餐”儀式)。但接著下來,耶穌卻突然 用一個悲傷的聲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將把我出賣給敵人!”當時,眾門徒嚇了一大跳:“是誰?是誰?”但誰也沒有注意到,一個名叫猶大的門徒此刻在緊 捏著自己的錢袋,那里面裝著30個銀幣,那是法利賽人給這個叛徒的賞錢。
當晚,猶大果然給羅馬士兵發出了暗號,里應外合,逮捕了耶穌。我們現在又來到了耶城郊外、橄欖山麓的朱斯馬尼教堂。這里據說是當年的羅馬總督府所在地,也是傳說中耶穌受審判的地方。教堂的中央,有一個大花園和8棵濃綠的橄欖樹,不知耶穌當年受審時,是否也曾見過這樣美麗的風景?在羅馬總督彼拉德將軍的座前,一場在后來深刻地改變了歷史的世紀之審開始了。
審 判一開始,原告方就喋喋不休地向羅馬總督控告耶穌的瀆神和叛國兩大“罪行”,如:耶穌自稱是“猶太人之王”。耶穌說“上帝是不分種族貴賤,一律給予平等慈 愛的和平博愛之神,它是人類真正的救世主”,等等,是公然藐視羅馬占領軍的權威。但羅馬總督彼拉德聽了半天,發現這只是一場猶太人內部的宗教教義之爭,而 根本就找不到半點“叛國、顛覆政府”的罪由。
于是,彼拉德問耶穌:“你是猶太人之王嗎?”,“你說得對”。這是耶穌惟一的回答。在此后,無論羅馬總督再詢問什么,他都一概沉默,拒絕回答。
開句玩笑說,這大概是世界法律史上“沉默權”最早的起源了。
彼拉德真的是很驚訝,因為,很少有被告人能在法庭上抱這種傲然的態度。最后,他忍耐著不快,宣布了判決:“對此人施行10下鞭刑,然后予以釋放。”
但臺下的法利賽人卻大聲地起哄,紛紛叫囂:“處死他!用石頭砸死他!”羅馬總督的心中明白,根據羅馬帝國的法律,眼前這個人是完全無罪的。但是,這班法利賽 人卻是羅馬占領軍在以色列“以猶治猶”的骨干人物。是維護羅馬法律的公平正義?還是維護羅馬帝國的統治利益?彼拉德沉吟半晌,最后選擇了后者。他命令羅馬 士兵:“拿一碗清水來”。然后,在眾人的注視下,他鄭重地、一點一點地洗凈了雙手,然后,他再次宣判:“對于這個人的流血,我是清白的。你們看著辦吧。”
一個千古不聞、荒誕不經和不可思議的法庭判決:“你們看著辦吧”。
于是,一出悲壯的“耶穌蒙難記”便開始在耶城上演了。耶穌先是被剝光了衣服,施行了一場兇殘的鞭打。然后,遍體鱗傷的耶穌,頭上被戴上一頂荊棘編成的皇冠,背上捆綁著一個粗大的十字架,十字架上,用工整的拉丁文和希伯來文寫著:“這個人叫耶穌。他是“猶太人之王”。在5名兇惡的羅馬士兵的押解下,沿著眼前這條長長的小路——“悲哀之路”(ViaDolorosa),艱難曲折地向各各他高地攀登。一路上,他昏倒過10多次,斑斑血跡,染紅了這條幾公里長的“苦難路”。黃昏時候,耶穌終于爬到了山頂上,此時,天地死寂,這場悲劇已經到了最后的一幕。
巨大的十字架被高高地矗立起來,四根大鐵釘被羅馬士兵釘進了耶穌的四肢——這是羅馬帝國發明的一種最殘忍的死刑方式。全身上下血肉模糊的耶穌痛昏了幾次,但 他始終緊咬牙關,一聲不吭,而山上山下,眾多圍觀者卻早已是哭聲震天。當太陽收盡最后一線余暉時耶穌掙扎著抬起頭來,高聲呼喚道:“主呵!帶走我的靈魂 吧。”然后,頭一垂,便魂歸天國,時年36歲。
一個羅馬士兵走上前來,拔出一把長劍,對著耶穌的心窩猛扎下去,完成了這死刑的最后一個步驟。隨著長劍拔出,耶穌的鮮血直涌,染紅了耶路撒冷的土地…
一個無罪的人,卻被法庭無恥地出賣了并曖昧地宣布為有罪及受盡酷刑,但他卻毫無怨言地,為真正有罪的人背負起一個沉重的十字架,并用自己的鮮血,來為全人類贖罪。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哲學?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宗教?但這又是一種何等偉大的胸懷!
這宗千古奇冤,卻使耶穌馬上成為了全世界的圣人,也成為了地中海三岸萬萬千千被羅馬帝國壓迫侮辱的人民共同敬仰的“救世主”。應該再一次指出的是:迄今為 止,史學界對歷史上是否實有耶穌其人還基本上存懷疑態度。他們普遍相信,耶穌只是一個在傳說中被虛構出來的人物。但無可懷疑的是,正是從這些傳說中,才產 生了一個世界性的新宗教——基督教(在拉丁文中,“基督”一詞為“救世主”的意思)。400年后,那些從世界各地像潮水一樣涌來的“蠻族”中,有許多就是打著基督教的十字架旗號殺入了羅馬。此后,古羅馬宏偉的建筑被蠻族燒成了一片廢墟,而廢墟之上,重新崛起的,卻是一座座十字架高聳入云的基督教教堂。
可以說,不是耶穌造就了基督教,而是羅馬人造就了耶穌!一場不公正的審判,卻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面貌與進程!這一切,倒是當年的羅馬總督彼拉德所始料不及的。
公元35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母親希拉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時,發現了耶穌的刑場和墓地,為彌補羅馬帝國這個300年前犯下的重大錯誤,她下令在此地建立一座“圣墓教堂”,(又稱“復活教堂”)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殉道者。但一切都已經太遲了——傳說中的耶穌早就已經“復活”,而羅馬帝國,卻已經注定是風雨飄搖、返魂無術了。
或許是因為這個故事太過悲傷了的緣故吧,今時今日,世界各地的人民卻用歡樂的圣誕節來紀念耶穌。每年的12月25日前后,圣誕樹、圣誕花、圣誕歌、“圣誕老人”的霓虹燈飾、尖紅帽就風靡全球。甚至連我們中國的大小超市、百貨商店里,都有許多職員扮成圣誕老人的模樣,在商店門前的馬路上向過往行人大派禮物。想不到一場不公正的審判,竟然會在這2000年來,令圣誕老人的魅力沒法擋!
但“不公正的審判”,我們卻真心地希望,在這世界上永遠不再出現,無論它發生在哪一個國家。
選自:余定宇:《尋找法律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