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出身貴族。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 史,人稱王右軍。因與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今浙江紹興)。精工書法,早年從衛夫人(煉)學,后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并博采眾長,精研 體勢,推陳出新,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妍美流便的新體。其書備精諸體,尤擅正行,字勢雄強的變化,為歷代學書者所崇尚,影響極大。書跡刻體甚多,散 見宋以來所刻叢帖中。行書保存在唐僧懷仁集收《圣教序》內最多。草書有《十七帖》等。真跡無存,唯有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姨母》、《奉橘》、《喪亂》、 《孔侍中》及草書《初月》等帖。
公元353年農歷三月初八,這一天春暖花開,陽光明媚,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王羲之和他的朋友
謝安等人 說說笑笑地來到了會稽山的蘭亭,他們一起吟詩作對,舉杯暢飲,欣賞著美麗的景色。干了幾杯之后,王羲之已經有些醉了,這時他的朋友謝安對他說:“今天景色 怡人,大家玩得這么高興,你可要寫一篇字來助助興?”王羲之正有此意。他拿起筆,興致勃勃地揮毫疾書,為詩集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蘭 亭集序》共28行,324字,全文用行書寫成,成為歷代書法家認可的行書的絕代佳品。王羲之也被稱為“書圣”。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吸取了漢魏以來許多書法家的精華,擺脫了前人的束縛,開辟了一種新的意境。人們常用“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來形容他的字。
王羲之的書法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和他從小勤學苦練、刻苦鉆研是分不開的。據說他7歲的時候就非常喜愛寫字,平時在他走路的時候心里都在想著字體的結構、 筆勢和如何下筆收筆。想著想著,手指就不自覺地在衣服上比劃著,天長日久,連衣服都被劃破了。這個傳說雖然有些夸張,但卻形象說明了王羲之刻苦學習的精 神。
王羲之出名以后,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字。相傳,在山陽地方有一個道士,很想求王羲之給他寫一本“黃庭經”。他早就準備好了筆墨紙 硯,只是擔心王羲之不會答應。后來,他聽說王羲之平常最喜歡鵝,就特地養了一群十分逗人喜愛的白鵝,以便見機而動。終于有一天,王羲之坐著船路過那里,當 他看到河里一群美麗的白鵝在游動,心里說不出的喜愛。他停下船,看了又看,一直也不舍得走開。于是他找到道士,要求道士把鵝賣給他。道士說:“這么好的鵝 我是不想賣的。不過你要是能給我寫一本經書,我就把這些鵝送給你。”王羲之一聽,馬上答應了,當即興致勃勃地用了半天時間寫了一卷楷書“黃庭經”交給道 士。道士把那一群鵝裝在了籠子里,讓王羲之隨船帶走了。這個故事就是人們后來傳頌的“書法換白鵝”。
現在王羲之的真跡已經很難見了,故宮博物院至今珍藏著馮承素描摹的《蘭亭集序》,北京北海公園的閱古樓也只保存著一些王羲之真跡的石刻板。但是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魅力卻永遠留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