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認為王夫人是拆散寶黛的元兇,其實當然不是。理由非常簡單:自從“情辭試忙玉”之后,寶黛的愛情就是公開的秘密了,誰都知道失去黛玉的寶玉可能會死,那么誰會冒著害死寶玉的危險,去拆散這段愛情呢?
當然我們都知道,八十回以后,黛玉早逝,寶玉娶了寶釵。那么,拆散寶黛的到底是誰?總不能是寶玉自己變了心吧?
是元春。證據就是端午節賜禮,“你同寶姑娘的一樣,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單有扇子同數珠兒,別的都沒有”。
寶玉寶釵的禮物一樣,黛玉卻同迎探春一樣,這當然不會沒有含義。于是連寶玉也奇怪:“別是傳錯了吧?”而且稍后要看寶釵的紅麝串,馬上“想起金玉一事來”。
一定會有人說了:你剛才說誰也不敢冒險拆散寶黛,怎么又說元春決定“金玉”婚姻?難道元春不愛寶玉、不怕寶玉死亡嗎?
元春當然愛寶玉,這對姐弟是“其情狀有如母子”的。但是,寶玉為黛玉回南而生病、而癡呆、而差點兒死去,元春知道嗎?那時候又沒有微信電話!難道派小太監出來傳個話、送個東西,賈家人還會長舌老婆似的,拉著小太監:“你不知道,我們家出丑事兒了,寶二爺喜歡林姑娘吶!”嗎?
一定又會有人說了:元春那么疼愛寶玉,為什么要干涉他的婚姻,不允許他自己選一個喜歡的?
元春愛寶玉,也愛賈家。并且元春以“賢孝才德”而被選入宮,犧牲了自己的幸福,為家族換來繁華的延續。從這個人設來看,元春是有格局、有見識、重前途、輕情愛的。她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寶玉作為家族子弟中唯一“略可望成”的繼承人,就應該犧牲個人情愛,去承擔家族責任。
一定又又有人會說了:娶了黛玉,就不能承擔家族責任了嗎?元春是從哪里得出這樣的結論?
從省親。省親之時,不過匆匆一面。但是黛玉的孱弱是一望可知的。更重要的是,寶釵以“綠玉”、“綠蠟”來勸寶玉,顯示出她的“停機德”,博得了元春的賞識。因為誰都知道寶玉不喜歡“仕途經濟”,卻最喜歡美麗的女孩子。如果美麗的女孩子可以勸導他“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濟之道”的話,他也許有可能“規引入道”。
一定又又又有人會說了:元春賜婚金玉,難道寶玉就毫不反抗、甘心接受嗎?
寶玉當然不甘心。他雖然是“銀樣镴槍頭”,可也不是任人擺布的。尤其是對愛他的人,他最擅長用生病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一個不高興就生病。元春愛他,他當然也可以采取同樣的措施。
但,如果元春已經死了呢?
元春臨終遺命,賜婚金玉。寶玉就是再不愿意,也無可奈何了——就是生病、死去,元春也看不到,也不能收回成命了。
寶黛終于勞燕分飛、生死離別。他們的悲劇,在那年端午、那條紅麝串時,就已經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