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起始時間
建立者
都 城
滅亡原因
備 注
夏
前21世紀
~
前16世紀
啟
陽城(河南登封東)、
斟鄩(河南登封西北)、
安邑(山西夏縣西北)
傳至桀,被商湯滅
共傳13代、
16王
商
前16世紀
~
前11世紀
湯
亳(山東曹縣南),曾多
次遷移,最后盤庚遷至
殷(河南安陽小屯村)
傳至紂,被周武王滅
共傳17代、
31王
西周
前11世紀
~前771年
武王
姬發(fā)
鎬(陜西西安西南灃水
東岸)
前771年幽王被
申侯和犬戎所殺
東周
前770年~
前256年
平王
遷都重建
洛邑(河南洛陽)
前256年被秦滅
與西周合計
共歷34王、
八百多年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 戰(zhàn)國 :前475年 ~ 前221年
秦
前221年~
前206年
始皇帝
嬴政
咸陽(陜西咸陽東北)
前206年被劉邦領
導的起義軍所滅
共歷2世、
15年
西漢
前202年~
公元8年
高祖
劉邦
長安(陜西西安西北)
公元8年被王莽取
代
共歷12帝、
210年
新
8年~23年
王莽
長安(陜西西安西北)
23年被綠林軍所滅
東漢
25年~
220年
光武帝
劉秀
洛陽(河南洛陽)
220年被曹丕取代
共歷12帝、
196年
三國:
魏
220年~
265年
曹丕
洛陽
265年被司馬炎取代
共歷5帝、
46年
三國:
蜀
221年~
263年
劉備
成都
263年被魏滅
共歷2帝、
43年
三國:
吳
229年
(稱帝)
~280年
孫權
建業(yè)(江蘇南京)
280年被晉滅
共歷4帝、
59年(自222
年稱王算起)
西晉
265年~
316年
武帝
司馬炎
洛陽
316年被匈奴貴族
建立的漢國滅
共歷4帝、
52年
十六國
304年~
439年
西晉末年,各民族上層分子紛紛起兵建立政權。從304年劉淵(前趙)稱王起,到439年北魏統(tǒng)一中國北部止,一百三十五年間,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的割據(jù)政權有前趙(又名漢,匈奴建立)、成漢(巴氐)、前涼(漢)、后趙(羯)、前燕(鮮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鮮卑)、西秦(鮮卑)、后涼(氐)、南涼(鮮卑)、南燕(鮮卑)、西涼(漢)、夏(匈奴)、北燕(漢)、北涼(匈奴),史稱“十六國”。另有冉魏(漢)、西燕(鮮卑)一般不包括在內(nèi)。北魏的前身代國(鮮卑)也在這時建立。
(未完待續(xù))
(續(xù)表)
名稱
起始時間
建立者
都 城
滅亡原因
備 注
東晉
317年~
420年
元帝
司馬睿
重建
建康(江蘇南京)
420年被南朝宋劉裕
所滅
共歷11帝、
104年
南朝:
宋
420年~
479年
武帝
劉裕
建康(江蘇南京)
479年被南齊取代
共歷8帝、
60年
南朝:
南齊
479年~
502年
高帝
蕭道成
建康(江蘇南京)
502年被梁取代
共歷7帝、
24年
南朝:
梁
502年~
557年
武帝
蕭衍
建康(江蘇南京)
557年被陳取代
共歷4帝、
56年
南朝:
陳
557年~
589年
武帝
陳霸先
建康(江蘇南京)
589年被隋滅
共歷5帝、
33年
北朝:
北魏
386年~
534年
道武帝
拓跋珪
398年建都平城(山西
大同),稱帝。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姓元
534、535年分裂
為東魏和西魏
共歷13帝、
149年,見
注[4]
北朝:
東魏
534年~
550年
孝靜帝
元善見
(由高歡立)
鄴(河北臨漳西南)
550年被北齊高洋
(高歡之子)取代
共歷1帝、
17年
北朝:
西魏
535年~
557年
文帝
元寶炬
(宇文泰立)
長安(陜西西安西北)
557年被北周宇文
覺(宇文泰之子)
取代
共歷3帝、
23年
北朝:
北齊
550年~
577年
文宣帝
高洋
鄴(河北臨漳西南)
577年被北周滅
共歷6帝、
28年
北朝:
北周
557年~
581年
孝閔帝
宇文覺
長安(陜西西安西北)
581年被隋取代
共歷5帝、
25年
隋
581年~
618年
文帝
楊堅
583年都大興(陜西
西安),見注[5]
618年煬帝被起義軍
殺于江都(江蘇揚州)
共歷2帝、
38年
唐
618年~
907年
高祖
李淵
長安(陜西西安)
907年被后梁朱溫滅
共歷20帝、
290年
其中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周,直至705年中宗復位。見注[6]
五代
十國
907年~
979年
907年朱溫滅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占有中國北方大部地區(qū),此后相繼出現(xiàn)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稱為五代。同時,中國南方和山西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荊南(即南平)、北漢等國,稱為十國。960年趙匡胤代后周稱帝,建立北宋王朝,979年北宋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局面。
(未完待續(xù))
(續(xù)表)
名稱
起始時間
建立者
都 城
滅亡原因
備 注
五代:
后梁
907年~
923年
太祖
朱溫
汴(河南開封)
923年被后唐滅
共歷3帝、
17年
五代:
后唐
923年~
936年
莊宗
李存勖
洛陽
936年被后晉滅
共歷4帝、
14年
五代:
后晉
936年~
946年
高祖
石敬瑭
汴(河南開封)
946年被契丹滅
共歷2帝、
11年
五代:
后漢
946年~
950年
高祖
劉知遠
汴(河南開封)
950年被后周滅
共歷2帝、
4年
五代:
后周
951年~
960年
太祖
郭威
汴(河南開封)
960年被北宋趙匡胤
取代
共歷3帝、
10年
北宋
960年~
1126年
太祖
趙匡胤
開封
1126年金兵攻入開
封擄走徽宗、欽宗
共歷9帝、
167年
南宋
1127年~
1279年
高宗
趙構
在南京(河南商丘)稱帝
后建都臨安(浙江杭州)
1279年被元滅
共歷9帝、
153年
西夏:1038年~1227年,共190年。是宋人對黨項羌所建大夏封建政權的稱呼。由李元昊創(chuàng)建,被蒙古汗國滅。
遼:916年~1125年,共210年。由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創(chuàng)建,國號契丹,兩年后建都皇都(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改國號為遼(983~1066年間曾重稱契丹),改皇都為上京。被金滅。
金:1115年~1234年,共120年。由女真族完顏部領袖阿骨打創(chuàng)建,建都會寧(黑龍江阿城南)。1125年滅遼,1126年滅北宋,先后遷都中都(北京)、開封等地。在蒙古汗國和南宋聯(lián)合進攻下滅亡。
蒙古汗國:1206年由蒙古族領袖成吉思汗建立,陸續(xù)攻滅西遼、西夏、金、大理,并在吐蕃建立行政機構,直接進行統(tǒng)治。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元
1271年~
1368年
世祖
忽必烈
大都(北京)
1368年朱元璋軍攻
入大都,推翻元朝
統(tǒng)治,見注[7]
共歷11帝、
98年,見
注[8]
明
1368年~
1644年
太祖
朱元璋
南京,1421年成祖
朱棣遷都北京
1644年李自成攻破
北京,明朝被推翻
共歷16帝、
277年
后金:建州女真貴族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于1616年即汗位,國號金,史稱后金,建都赫圖阿拉(遼寧新賓),后遷遼陽,又遷沈陽。1636年皇太極即位,改國號清。
清
1636年~
1911年
太宗
皇太極
1644年世祖入關,定都北京
1911年被辛亥革命
推翻
共歷11帝、
276年
注:
[1] 以上數(shù)據(jù)主要取自《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都城”一欄括號中的地名指的是該《辭海》(縮印本)編篡時的名稱;
[2] 紅色字為朝代名,粉紅色字為時代名,淺桔黃色字為國名,紫色字為族名,藍色字為人名,褐色字為帝王廟號,青色字為地名;
[3] 采用公元紀年,公元元年以前的紀年帶有“前”字,公元元年以后的紀年不帶“前”字。
[4] 關于北魏,《辭海》(縮印本)中“北魏”詞條說,“從拓跋珪建魏到557年西魏亡,共歷17帝,171年”,我認為這是將北魏和西魏合計的結果,因為查《辭海》(縮印本)附錄之《中國歷史紀年表》知,北魏歷14帝,西魏歷3帝,合計17帝。但是,東魏(歷1帝)也是由北魏分裂出來的,而且三魏都城均不在一處,故北魏、東魏、西魏是相互獨立的概念,不應該把總的合計結果寫入關于北魏的詞條,即便是要總的合計結果,也沒有理由把東魏排除在外(加上東魏,三魏應該共歷18帝,只是經(jīng)歷171年是不錯的,因為東魏比西魏滅亡晚,東魏經(jīng)歷年數(shù)不影響總的年數(shù))。總之:(1)總計結果是不合理的,應該分別單計;(2)即便總計,不含東魏是不合理的;(3)即便說“共歷17帝”已經(jīng)包含東魏1帝,那么還是有矛盾之處,由《辭海》(縮印本)“西魏”詞條知西魏歷3帝,由“東魏”詞條知東魏歷1帝,而上面所說由“北魏”詞條知三魏共歷17帝,那么北魏單獨應該歷17-3-1=13帝,而由《中國歷史紀年表》查得西魏歷3帝,東魏歷1帝,而北魏單獨歷14帝。“13”對還是“14”對?這是該《辭海》(縮印本)自相矛盾之處,非我所能考證也。本表采用的方法是,北魏單獨計,而且以詞條為主,《中國歷史紀年表》為輔,故得17-3-1=13。
[5] 隋朝和唐朝的長安與古時長安不同,古時長安位于今陜西西安西北,而隋唐長安包含有今西安城和城東、南、西一帶。詳見《辭海》(縮印本)“長安”詞條。
[6] 本表根據(jù)《辭海》(縮印本)“唐”詞條說“共歷20帝、290年”,但是查 《辭海》(縮印本)附錄之《中國歷史紀年表》得,共有某“宗”18個,另有高祖李淵、少帝李重茂,加上武則天共有21個。根據(jù)《辭海》(縮印本)“武則天”詞條所說武則天在位期間(690年~705年)國號一直為周而不是唐,那么如果因此而說唐“20帝”中不含武則天的話,則“290年”中也應該扣除武則天在位的15年而變成275年。所以究竟是21帝還是20帝呢?如果按20帝算該排除武則天還是排除少帝李重茂呢?無論如何《辭海》(縮印本)都有無法解決的自相矛盾之處。本表以詞條為主,《中國歷史紀年表》為輔,認為唐共歷20帝,290年。
[7] 根據(jù)《辭海》(縮印本)“元”詞條,1368年朱元璋軍攻入大都后,元順帝北走塞外,仍稱元朝,史稱北元,1402年鬼力赤殺坤帖木兒汗,始去國號。
[8] 根據(jù)《辭海》(縮印本)“元”詞條,自成吉思汗至元朝被推翻,共歷15帝,163年。
[9] 除以上單獨列出的《辭海》(縮印本)詞條和附錄之《中國歷史紀年表》所記錄的帝王數(shù)、年數(shù)不相符的幾條注解外,本表中其它地方所記錄的帝王數(shù)、年數(shù)都是以詞條為依據(jù),并沒有與《中國歷史紀年表》中的記錄進行比對。
2005年8月3日 ~ 4日百川(QQ:5863194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