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說,如今的孩子太幸福了,他們得到的愛太多了,有來自父母的愛,有來自其他親人的愛,還也有來自社會的愛。可惜這種愛都是單向的——都是長輩給孩子的愛,而沒有孩子給長輩的愛,這就使得許多孩子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索取,不懂給予,“眾人為我”的心理傾向,他們不會體諒長輩的辛苦,他們缺乏應有的愛心——不會關愛自己,更不會關愛別人。
因此,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培養孩子的愛心。
1.愛要讓孩子感受得到
平時,父母長輩要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明確地表達對孩子的愛,并且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是永恒,這樣孩子就不會因擔心失去愛而不安,更不會為了得到父母長輩的愛而過度地討好父母長輩,進而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長。
父母長輩還要經常跟孩子說說其他父母長輩是如何如何的愛他,讓他更清晰地感受到父母長輩的愛,萬萬不可對孩子說:“在家里,只有我喜歡你,只有我愛你。”或者說:“在家里我最疼愛你……”
當然,還要教導孩子積極回饋父母長輩的愛。
2.在家庭里營造一種相互關愛的氛圍
平時,親人之間要相互關愛,并且讓這種愛讓孩子看得見。在孩子面前,夫妻之間、父母和孩子的爺爺奶奶輩之間的相互關愛要通過孩子看得見的言行表現出來,特別是父母對長輩的無條件的關愛,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沒有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要帶領孩子一起去表達對長輩的關愛,比如,經常讓孩子打電話向長輩問好,每月定期(不是抽空,因為關愛長輩也是份內的事。)帶孩子去看看長輩。這樣,愛的種子就會從扎根于孩子的內心深處。
如果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愛的教育要隨時隨地。比如,有好吃的東西一定要跟大家共同分享,有時孩子的爺爺奶奶舍不得吃孩子的東西,父母也要跟老人講明道理。又比如,電視機的節目搖控器不要總掌控在孩子的手上,大家打開電視時,讓孩子問爺爺姐姐想看什么節目。
3.帶領孩子經常參加社會關愛活動
定期帶孩子去福利院、敬老院獻愛心,當老師、小伙伴生病或者遭受不幸時要電話問候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對弱勢群體能幫就幫。不要因為社會上騙子多,而阻止孩子幫助乞丐的善舉。因為有愛心比金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