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確,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孩子具有愛模仿、易愛暗示、可塑性大的特點,孩子年齡越小,榜樣的感染力就越大。小時候受到榜樣的影響,印象極為深刻,甚至終生不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連站立的姿勢、走路的步態,說話時的聲調和表情,都會為孩子所效仿。這不僅僅是由于接觸多的緣故,更主要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孩子越是在小時候,就越是崇拜、敬仰、信賴父母。他們認為父母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最標準、最好的,對父母的一切都有強烈的模仿欲望。對孩子來說,父母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因素。這種因素的影響作用往往是在無意之中發揮的,是潛移默化的,但其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不同的行為榜樣對孩子產生不同的效應。父母自身行為好,孩子就會受到好的影響;父母的自身行為不好,孩子就會受到不良的影響。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良好品行常常可在其父母身上找到原型;相反,孩子身上的不足也可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病根。
[案例一] “我是男子漢,就應該讓女同志”
蓬蓬是個男孩子,五歲半了。爸爸媽媽帶他去動物園。在公共汽車上,他的爸爸給一位老人讓了座。下車后,蓬蓬問爸爸:“爸爸,您為什么把座位讓給別人?您站這么長時間不累嗎?”爸爸說:“我年輕,身體好,是男子漢。你看那位老爺爺,胡子挺長,又瘦,像有病的樣子,讓人看了心里受不了。我們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學會關心他人。”逛完動物園,在回家的路上,蓬蓬看見一個中年婦女抱著小孩兒,就說:“阿姨,您坐我這兒吧。”阿姨說:“不用了,你也是小孩。”蓬蓬跳下座位說:“不!我是男子漢,不是小孩子了!”蓬蓬媽媽說:“你不累啊?剛轉完動物園。”蓬蓬說:“不累,我身體好著呢。阿姨,您坐吧,抱著小孩子多累啊!我是男子漢,就應該讓女同志。”車上的人都笑了,說:“這孩子真好玩,說話跟大人似的。”
蓬蓬的爸爸身教言教相一致,而且身教在先、言教在后,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但是問題不在于方法,而在于蓬蓬爸爸的品質、修養,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素質。他給老人讓座,本質上不是一種教育行為,而是他的性格的自然流露,他是那種看見別人受苦就于心不安的人,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真正的教育就是在這種自然流露中進行的。倘若一個家長,并沒有多少同情心,只是為了“教育”孩子,給老人讓每個座,那么雖然可以起到臨時的“榜樣”作用,但長遠來看是不靈的。因為他的缺乏同情心總要在其他事情中自然流露出來,最后算總帳,孩子受到影響最大的還是那些家長自然流露出來的“主流意識形態”。這就是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
[案例二] 一個孩子和一個不以身作則的家長
小福和小賢打架,小福把小賢的鉛筆盒摔了。老師把他們兩個找來,經協商,小福答應賠小賢一個新的。過了幾天,老師詢問結果,發現小福并沒賠人家,而是給了一個別的什么玩藝代替了。老師認為這對教育小福不利,就請小福的爸爸來商量。小福爸爸說:“他原來的鉛筆盒是舊的,要是新的,我們孩子不會摔。”老師解釋說,這不是個新舊的問題,小福爸爸勉強答應了。過了幾天,還是沒買,問理由,這位父親說:“商店里的鉛筆盒沒有那樣花紋的。”最后,還是賠了小賢一個舊的,說是兩家家長協商好了。老師不便再管,此事就這樣了結了。
小福常常不講道理。有一次下課坐在暖氣片上,被值周生看見了。值周生讓他下來。他說:“你管得著嗎?”值周生說:“你再不下來我要記下來了。”他說:“你愛記不記!”值周生說:“記下來要扣你們班的分了。”他說:“你愛扣不扣!”值周生說:“我去告你們老師。”他說:“你去吧,大爺這兒等著你!”
不講理的爸爸培養出不講理的兒子:有其父必有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