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云廬|《硯池滴音》:明清諸家繪畫(之二)

張繼剛論學叢稿:硯池滴音

安徽美術出版社

明清諸家繪畫

筆力峭拔  墨色濕潤  層巒疊嶂之張宏
 
   張宏(1577—1652),字君度,號鶴澗,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康熙七年,鄒喆曾為他的《山水圖》記年,由此獲悉他活到了清初。張宏師法沈周,又重視寫生,作品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丘壑深邃。他的畫以石面皴染結合為特色。又能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另據史書稱,張宏九十二歲時尚健,仍在作畫。

張宏  延陵掛劍圖 

    張氏是一位出色的文人畫家,同時又具備職業畫家的高超畫技與敬業精神,作畫一絲不茍,非精品不出,為后人所敬仰。他的繪畫繼承了吳門畫派的風格和特點,在寫生的基礎上加以創作,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在畫中體現出了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使原本呆板的山水畫活了起來。他的畫作畫面深遠高逸,山石堅硬,敲擊有聲,流水清澈,涓涓而下,他為書畫注入了靈性,使人有身臨其境,恍若隔世之感。他的山水畫用渲染的手法烘托出超凡脫俗的氣氛,使人仿佛置身于畫卷中。畫面清新典雅,氣氛和諧,奇峰怪石,濃密古木,清風飛泉,意境空靈清曠。
 
平淡天真  筆致墨韻  拙中帶秀之董其昌
 
    董其昌出身貧寒之家,仕途上春風得意,青云直上。萬歷十七年(一五八九年),三十四歲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職。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禪理、精鑒藏、工詩文、擅書畫理論,海內文宗,執藝壇牛耳數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董其昌的繪畫長于山水,注重師法傳統,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講究筆致墨韻,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畫史會要》評價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云流潤,神氣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對明末清初及近代畫壇影響很大。


董其昌  嵐容川色圖 

 
性孤傲倔  尋古造境  精工花鳥之陳洪綬
 
    陳洪綬(1599—1652),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云門僧。浙江諸暨楓橋人,是明末具有革新精神和獨創風格的畫家。他祖上為官宦世家,至其父時家道中落。陳洪綬幼年早慧,詩文書法俱佳,曾隨藍瑛學畫花鳥。成年后到紹興蕺山師從著名學者劉宗周,深受其人品學識影響。崇禎三年(一六三○年)應會試未中。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年)到北京宦游,與周亮工過從甚密。后以捐貲入國子監,召為舍人,奉命臨摹歷代帝王像,因而得觀內府所藏古今名畫,技藝益精,名揚京華,與崔子忠齊名,世稱“南陳北崔”。明朝覆沒后,因清兵入浙東,避難紹興云門寺,削發為僧,一年后還俗。晚年學佛參禪,在紹興、杭州等地鬻畫為業。陳洪綬生性怪僻,憤世嫉俗,身歷憂患之時,所交師友多為正義之士。著有《寶綸堂集》《避亂草》。 

陳洪綬  荷花鴛鴦圖 
 
息影深山  杜門卻掃  瀏覽史籍之崔子忠
 
    崔子忠,字道母(梁清標《畫譜序》亦作“道毋)),原籍北海(今山東萊陽)人,后移居順天(今北京)。其好友梁清標在其所輯刻崔子忠所繪《息影軒畫譜》序中稱崔子忠:“天啟時為(順天)府庠生,當生于萬歷年間。”又說他“甲申之變,走入土室而死”,當卒于一六四四年。周亮工記他“年五十病,幾廢之。后遭寇亂,潛避窮巷,無以給朝夕。有憐之而不以禮者,去而不就,遂夫婦先后死”,當生于萬歷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年)前后,根據《書畫記》和《神州國光集》等史料著錄,崔子忠的繪畫作品涉及面很廣,在人物、山水、花鳥方面都有涉及,但以人物見長,與陳洪綬并稱為“南陳北崔”。他作畫用紙或絹素,沒有定數,或為卷軸,或為中幅冊頁,或為扇面,似乎很隨意。他的同代人孔尚任在《享金簿》中稱:“萊陽崔子忠,號青蚓,人物稱絕技。人欲得其畫者,強之不肯。山齋佛壁則往往有焉。后竟以餓死。予得十八尊者一卷,筆意超邁,神氣如生,每一尊者俱有自制小贊,字與畫皆儒筆墨。”周亮工《書影擇錄》稱:“畫家工佛像者,近當以丁南羽、吳文中為第一,兩君像一觸目便覺悲憫之意,欲來接人,折算,衣紋、停分、形貌猶其次也。陳章侯、崔青蚓不是以佛像名,所作大士像亦遂,欲遠追道子,近逾丁吳,若鄭千里輩,一落筆便有匠氣,不足重也。”崔子忠的書畫,孔尚任推為“儒者筆墨”,而亮工以貶低丁南羽、吳文中、鄭千里等人物畫家,來提高陳、崔兩家的繪畫地位,雖有可值得商榷之處,但在明清以來以仿古為能畫,筆筆講出處,處處要師承,非某宗某派則為野狐禪的情況亦屬難能可貴。自明董其昌劃分南北宗,提倡文人畫,至清代的四王吳惲等,把山水畫拔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相形之下,人物畫是不被重視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看重陳洪綬、崔子忠,并把他倆并稱為“南陳北崔”,是有其特殊意義的。

崔子忠  藏云圖
 
叢書輯錄  著述豐厚的明代畫論
 
    明代的畫論著述要比前代豐富,不僅畫史、畫論眾多,還出現了叢書輯錄,題跋、筆記也多成為專集。屬于史傳類的就有韓昂《圖繪寶鑒續編》、朱謀《畫史會要》、姜紹書《無聲詩史》等。屬于論說類的有王世貞《藝苑卮言論畫》、董其昌《畫旨》《畫眼》《畫禪室隨筆》、莫是龍《畫說》、屠隆《畫箋》、唐志契《繪事微言》、顧凝遠《畫引》等。屬于品評類的有李開先的《中麓畫品》、王穉登的《吳郡丹青志》等。屬于繪畫叢輯的則有王世貞《畫苑》、詹景鳳《王氏書畫苑補益》等。屬于著錄類的有都穆《意編》、張丑《清河書畫舫》、汪珂玉《珊瑚網》、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等。另外,還有王履、沈周、文征明、唐寅、李日華、陳洪綬等人的詩文、題跋、筆記中有關畫論的部分,其中頗多精辟的見解。 

乾隆弘歷   瀛臺勝景圖卷

清代繪畫與鑒賞
 

清代繪畫,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影響下,呈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文人畫呈現出崇古和創新兩種趨向。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相映成輝的各種流派。宮廷繪畫在康熙、乾隆時期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并呈現出迥異前代院體畫的新風貌。清代繪畫發展的歷史進程,與其整個社會的發展變遷相聯系,亦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以四王吳惲為代表的畫壇六大家成為正統派,江南出現了反正統的畫家,有髡殘、石濤、朱耷、弘仁四僧,以龔賢為代表的金陵八家,以查士標、梅清為代表的新安派等。中期正值康乾盛世,繪畫也得到大發展,人物畫成就最為突出。同時,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揚州,掀起了一股新的藝術潮流,形成了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對近現代的花鳥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宮廷畫家和以高其佩為代表的指畫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晚期,中國逐漸淪為半半封建社會,畫壇也隨之發生了極大變化,形成了以新興商業城市為中心的具有新技巧和新風格的畫派。主要有以四任為代表的海派和以廣東居廉、居巢、高劍父、高奇峰為代表的嶺南畫派。另有改琦、費丹旭等人物畫家和戴熙等山水畫家。

吳歷  云白山青圖卷 

四王吳惲  承元遺脈  孤傲四僧
 

順治至康熙初年這一時期,文人山水畫興盛,并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追求。承續明末董其昌衣缽的四王畫派,以摹古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視,居畫壇正統地位。而活動于江南地區的一批明代遺民畫家,寄情山水,借畫抒懷,藝術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石濤、朱耷、髡殘、弘仁)、新安派為代表。四王畫派主要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四人,有時亦加上吳歷、惲壽平,合稱“四王吳惲”或“清初六家”。他們大都尊奉董其昌的藝術思想,致力于摹古,推崇元四家,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藉平和的意趣。由于“四王”社會地位顯赫,交游廣,門生多,在士大夫中影響極大,其藝術旨趣又受到統治者贊賞,因此,被視為畫壇正統派,影響所及直至近現代。他們在以臨古為主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較為深厚的筆墨功夫,在筆墨、構圖、氣韻、意境等方面,也總結了一些規律性的經驗,尤其是發展了干筆渴墨、層層積染的技法,豐富了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力。然而,他們忽視師法自然,回避現實生活,缺乏具體感受,致使作品大多單調、空洞,缺少生氣和新意,阻礙了他們取得更高成就。“四王”之中,王時敏、王鑒、王原祁更重筆墨,主要宗法黃公望。王原祁被稱為婁東派首領。王翚尚能體察自然,并兼容各家技法,面貌比較多樣,后世稱其為虞山派首領。“四王”畫派至清代中期,影響遍及朝野,婁東派的有黃鼎、唐岱、董邦達、方士庶、張宗蒼、錢維城等人。虞山派的有楊晉、李世倬、宋駿業、唐俊、蔡遠、顧昉等人。此外,還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后四王”(王三錫、王廷周、王廷元、王鳴韶)等。

王鑒  山莊奇峰圖軸

“四僧”是指石濤、朱耷、髡殘、弘仁。前兩人是明宗室后裔,后兩人是明代遺民,四人均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借畫抒寫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氣,寄托對故國山川的熾熱之情。藝術上主張“借古開今”,反對陳陳相因,重視生活感受,強調獨抒性靈。他們沖破了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標新立異,創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揚、不守繩墨、獨具風采的畫風,振興了當時的畫壇,也給予后世以深遠的影響。其中石濤、朱耷成就最為顯著。石濤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構圖大膽新穎,筆墨縱肆多變,格調昂揚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朱耷以花鳥畫著稱,繼承陳淳、徐渭傳統,發展了潑墨寫意畫法。作品往往緣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張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和國亡家破之痛。筆墨洗練雄肆,構圖簡約空靈,景象奇險,格調冷雋,達到了筆簡意賅的藝術境地。對后來的揚州八怪和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影響重大。髡殘(號石溪),其山水畫從黃公望、王蒙變化而出,以真景為粉本,描繪重山復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筆禿毫層層皴染,厚重而不板滯,具有雄偉壯闊、蒼茫渾厚的氣勢。與石濤并稱“二石”,與程正揆(號青溪道人)并稱“二溪”。弘仁的山水畫取法倪瓚,多繪名山大川,尤善寫黃山真景,構圖簡潔,丘壑奇崛,干筆渴墨勁峭整飭,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靜穆之致,真實地表現了名山之質。他與石濤、梅清有“黃山派”之稱,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合稱“海陽四家”,或為“新安派”的主要代表。


朱耷  荷塘拾趣圖
金陵八家與揚州諸人
 

明末清初,聚集于江南地區的一批遺民畫家,呈現出與正統派相左的藝術追求。南京的金陵八家,以龔賢為首,包括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謝蓀、胡慥,他們遁跡山林,潔身自好,重視師法自然,主要描繪南京一帶風光,揭示山川之美,抒發真切感受,廣泛學習前人之長,以扎實的功力,力求突破成規,創立新意,風格雖各有不同,但均具有清新怡人的意趣。同時,稱譽南京的還有陳卓、王概、柳堉、張風等人。

金農  八開冊頁之五

清代中期,南方商業重鎮揚州富商聚集,人文薈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成為東南沿海地區的大都會。各地畫家亦紛至沓來,賣畫獻藝,揚州八怪就是其間最著名的一批畫家。“八怪”并不限于八個人,而是代表了藝術個性鮮明且風格怪異的一批畫家。他們接過石濤、朱耷的旗幟,重視生活感受,強調抒發性靈,作品多寫梅、蘭、竹、石,善用潑墨寫意,具有較深刻的思想和熾熱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異,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富有新意。主要畫家有金農、黃慎、汪士慎、李鱓、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以及華嵒、高鳳翰、邊壽民、閔貞、陳撰等人。

  
宮廷繪事與花卉諸家各擅其妙
  

清代宮廷繪畫在康熙(1662—1722)、乾隆(1736—1796)年間,隨著全國統一,政權鞏固,皇室除了羅致一些專業畫手供奉內廷外,還以變相的形式籠絡一些文人畫家為其服務。宮內除了設立如意館等機構以安置御用畫家外,還用入值“南書房”的形式延納學士、朝官身份的畫家。有不少的學士、朝官,如董邦達等,實際上已經成為宮廷畫家,他們經常畫些奉旨或進獻之作。這些作品大多署有“臣”字款,統稱為宮廷繪畫。其內容主要有:描繪帝后、大臣、少數民族上層首領的人物肖像畫;表現帝后生活的宮廷生活畫;記錄當代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紀實畫,供裝飾、觀賞用的山水畫、花鳥畫等。風格面貌比較多樣。 

惲壽平  梨花圖

還有一些畫派、畫家各擅其能。惲壽平的沒骨花卉畫,以極似求不似,風格清新淡雅,影響廣泛,被稱為常州畫派或南田派的開山祖師。袁江的界畫結構精微,氣勢雄偉,為清代界畫名家,其侄袁耀承其畫風,有袁氏畫派之稱。其他地方性流派還有羅牧的江西畫派,繼承藍瑛衣缽的藍氏子孫藍孟、藍深的武林派等。另外還有禹之鼎、謝彬、上官周等人,張穆善畫龍、馬,傅山、普荷、法若真、黃向堅等善畫山水,張崟、顧鶴慶創立的丹徒派(亦稱京江派、鎮江派),高其佩自成一家的指頭畫派,擅長肖像的丁皋,以花鳥、竹石見稱的沈銓、諸升、張錫寧、張敔等,兼長金石學的山水畫家黃易、奚岡、趙之琛等。

任熊  十萬圖冊·萬笏朝天

嘉慶、道光至清末年間,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中國逐步淪為半半封建社會,繪畫領域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被視為正宗的文人畫流派和皇室扶持的宮廷畫日漸衰微,而被辟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廣州,這時已成為新的繪畫要地,代表人物有趙之謙、虛谷、任熊、任頤、吳昌碩等。趙之謙和吳昌碩作為文人畫家,在大寫意花鳥畫方面有重大發展,他們繼承了前人傳統,并將書法、篆刻等藝術表現形式融于繪畫,以遒勁酣暢的筆力、淋漓濃郁的墨氣、鮮艷強烈的色彩以及書法金石的布局,創造出氣魄宏大、豪邁不羈的繪畫藝術形象,兼之詩書畫的有機結合,為文人畫開拓了新的天地。任熊、任頤是以畫謀生的職業畫家,與任薰、任預合稱“四任”,他們在人物畫、肖像畫和小寫意花鳥畫方面成就突出,作品取材廣泛,立意新穎,構思巧妙,筆墨靈活,以清新明快、雅俗共賞的格調,博得了廣大平民階層的喜愛。其中任頤技巧全面,變化豐富,在海派中最負盛名。虛谷以畫花鳥草蟲著稱,善用枯筆禿鋒,干墨淡彩,線條多用戰筆,風格清逸冷雋,獨具一格。他們的繪畫對近現代影響甚大。廣東的居廉、居巢、高劍父、高奇峰是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均負有時名。四王的派系勢力在道光、咸豐年間漸呈衰微之勢,有成就的畫家不多,只有湯貽汾與戴熙的山水有所突破,為時人所重,錢杜、胡遠、吳穀祥、吳慶云等人的山水畫也被稱譽一時。

 
仕女圖真  改費創派

嘉慶、道光年間,出現了兩位比較著名的人物畫家,他們就是改琦、費丹旭。他們善畫人物、佛像,尤精于仕女,有“改派”和“費派”之稱,他們的畫風對近代仕女畫和民間年畫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改琦  元機詩意圖

一朝著述
 

《苦瓜和尚畫語錄》是石濤運用道家和禪學的哲理語言,較系統地論述了繪畫創作的原理,有許多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方薰《山靜居畫論》、笪重光《畫筌》、沈宗騫的《芥舟學畫編》、秦祖永《桐陰論畫》等,亦為談論畫理方面的名著。主要講述畫法的有王概的《芥子園畫傳》和后續三集所附的《畫學淺說》等,論及山水、梅蘭竹菊、草蟲花鳥、人物各科的畫法。丁皋《寫真秘訣》專談肖像技法。鄒一桂《小山畫譜》為最早的花卉畫法專著。高秉《指頭畫說》專論指頭畫。蔣松《寫竹雜記》論述畫竹。其他許多畫跋、畫訣、品評、雜論等著作中,也有涉及畫論的內容。  

姜紹書《無聲詩史》、徐沁《明畫錄》、張庚《國朝畫征錄》、馮金伯《國朝畫識》和《墨香居畫識》、蔣寶齡《墨林今話》《墨香居畫識》收錄了乾、嘉、道、咸四朝畫家一千二百八十六人;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瑣錄》,蔣寶齡《墨林今話又續》收錄咸、同、光三朝畫家三百三十多人,為清代斷代史的終篇。

魚翼《海虞畫苑略》、邵松年《虞山畫志補編》和《揚州畫苑錄》、程庭鷺《練山畫征錄》、陶元藻《越畫見聞》、周亮工《讀畫錄》、胡敬《國朝院畫錄》、湯漱玉《玉臺畫史》、李放《八旗畫錄》、童翼駒《墨梅人名錄》、彭蘊璨《畫史匯傳》最著名,開創了《佩文齋書畫譜》 畫家人名辭典之先例。

《佩文齋書畫譜》是清代最重要的宏篇巨著之一,共一百卷,引用書籍一千八百四十四種,資料完備,體例精密,為書畫史論集大成之作。

清代著錄書籍十分豐富。內府藏品的著錄書比較系統和齊全,乾、嘉年間編纂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正、續三編,幾乎將內府收藏輯錄無遺。一些編纂者還根椐自己的筆記整理成著作,如阮元《石渠隨筆》、胡敬《西清札記》等。私人收藏、鑒賞家所編撰著錄之書也很普遍,著名的有安岐《墨緣匯觀》、高士奇《江村銷夏錄》、孫承澤《庚子銷夏記》《畫史要籍》等,同時也出現了匯編的叢輯,如卞永譽的《式古堂書畫匯考》《式古堂集》,堪稱集歷代著錄書之大成。




 · END ·    

編輯   | 葉婉榮



張繼剛

1966年生,字慎之、號知行,遼寧師范大學畢業,師從楊仁愷先生三十年。集目鑒、比較、分析、考訂、心性學等綜合學科,建立“書畫鑒定與心性學”學理。古書畫鑒定家,書畫家、學者,當代文人畫家之代表,倡導“文人畫之士人精神”。涉獵文、史、哲、詩、詞等,創建“云廬藝社”學術機構。專著先后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沐蘆草堂叢稿》、西泠出版社出版《西泠問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硯池滴音》、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詞畫研究》及畫集等多種,發表論文百余篇,作品被耶魯大學、劍橋大學、巴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陜西歷史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海南博物館、三峽博物館等國內外博物館收藏,并應邀個展。

2016年起成功的組織了中國古書畫鑒定修復保護國際高峰論壇,創造性的將書畫鑒定、修復、保護三個領域融為一體,開啟了國際學術界之先河,推動了國際學術界于2017年成立了中國古書畫鑒定修復與保護國際學術委員會。

現中國人民大學文獻書畫保護與鑒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古書畫鑒定修復與保護國際學術委員會主任、云廬藝社社長,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


· END ·


相關章節:

云廬·九友‖張繼剛——董其昌與南北宗論

云廬·九友‖張繼剛——文人畫與江南

云廬·九友‖張繼剛——象思維與文人畫之間關系

云廬·九友‖張繼剛——自然萬象與生命心跡的契合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歷代名畫家
清羅牧山水
張繼剛——董其昌與南北宗論
明清時期中國繪畫藝術
中國畫、畫家畫、文人畫三者的區別與差異
山水畫的源流與意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宁县| 九江县| 静乐县| 鄂州市| 洛隆县| 邵阳市| 开原市| 都匀市| 禄丰县| 宜章县| 通河县| 连州市| 平邑县| 台北市| 东方市| 山西省| 息烽县| 吉林省| 屯昌县| 楚雄市| 翁牛特旗| 黄陵县| 高邮市| 江口县| 石家庄市| 田林县| 托克逊县| 平江县| 怀化市| 永兴县| 南宁市| 淮阳县| 普定县| 株洲县| 瓮安县| 双峰县| 永修县| 包头市| 松溪县| 建阳市|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