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
此次吳哥之行帶給我太多的感動和震撼,回來后整理照片寫游記的過程中,印象更加深刻。小吳哥的宏偉華麗、巴戎寺的神秘悠遠、塔普倫廟的瑰麗如夢、女王宮的富麗堂皇、崩密列的沉睡之美....讓我領略了吳哥王朝六百年的輝煌歷史和壯美的古代文明。
雖然吳哥的大部分建筑已倒塌成廢墟,但吳哥古跡規(guī)模之宏偉壯觀,建筑藝術之璀璨奪目,依然令人驚嘆。坍塌的石塊,分崩離析的雕刻,蔓生的枝葉,時間剝除了它一切的華美,卻贈與了它永恒的偉大。
游吳哥前后,閱讀了不少資料,最讓我感動的是發(fā)現(xiàn)吳哥古跡的第一人亨利·穆奧,為了向世人揭秘吳哥窟這一奇跡,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讓我自豪的是最早文字記載吳哥窟的是我們中國人。吳哥王朝雖然昌盛了六百年,但高棉人對吳哥窟并沒有文字記載,關于吳哥窟的文字記載,最早的是中國元代派遣官員周達觀,著有《真臘風土記》一書,寫于1295~1296年。
當初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尋找到吳哥窟,是受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的啟發(fā)和指引。當時他在世界各地收集蝴蝶資料的時候,偶然來到中國并發(fā)現(xiàn)了《真臘風土記》,請人翻譯后他便被書中所描述的這個國家深深吸引了,于是循著周達觀所敘述的線路來到柬埔寨,尋找這片傳說的偉大遺跡。
1861年1月,穆奧終于如愿所償,在叢林深處發(fā)現(xiàn)了吳哥窟,回國后便出版了一本《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其中對吳哥窟做了詳細的描述,向世人狠狠夸贊了一番。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不甚相信,所以穆奧就再次踏上東南亞的土地,準備二次尋訪吳哥窟,希望能夠帶回更多的證據(jù)。
可惜這一次他在叢林中感染了瘧疾,1861年11月10日,年僅35歲的穆奧便病逝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現(xiàn)在他的墓還留在老撾的神秘古都瑯勃拉邦。
1866年,法國攝影家艾米爾·基瑟爾,拍攝并發(fā)表了吳哥窟的照片,終于使人們親眼目睹了吳哥窟的雄偉風采。但穆奧是吳哥古跡湮沒數(shù)百年后第一個向世人公開著書、詳細介紹的人,所以學界普遍將他默認為是“重新發(fā)現(xiàn)”吳哥窟的第一人。在此必須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沒有他們的勇于探索精神,我們今天就欣賞不到這一偉大奇跡。(在游記開頭簡介中為避免占用篇幅,只做簡單介紹,將此部分移到后記中)
吳哥是一座在毀滅中涅槃又定格于永恒的不朽之城。如果你還沒有感受神秘震撼的歷史,去吳哥窟吧,走進它,走進這片廢墟。去感受歷史,感受偉大,感受美。因為這千年的巨作終有一天也會經(jīng)不起更長歲月的洗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