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人說到一句話,“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沒錯,長相好、模樣喜人,在社交上會非常吃得開,即使在古代流傳至今的一些故事也都是才子佳人,男子風雅、女子俊秀,成就一段段的佳話,很少聽到哪個長相丑陋的人有佳話流傳。
這不是人們對相貌的歧視,而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追求和向往,美麗的東西總會給人賞心悅目的享受,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在古代,并沒有現在發達的信息量,所能看到的都是身邊的人與事,直白了說,就是沒有那么高的“眼界”,長相的美與丑直接決定你的命運走向。
在同樣看臉的古代,長相不僅僅是對女子的直觀審視,對男子的仕途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清朝,如果長相丑陋,即使才高八斗也少有機會晉職。但凡事都會有例外,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丑人高中狀元,乾隆出一對聯刁難,他答出下聯后,乾隆封了探花,這人是誰呢?
一、清朝官員“大挑制度”
清朝是封建制度統治的最后一個朝代,文明的進步、基因的進化,使清朝在各方面的發展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康乾盛世時期,更是封建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巔峰。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任何事物的要求都會有所“提升”,甚至對官員的相貌也有了“規章制度”。
乾隆時期的科舉是最難考的,之所以這樣說,是當時的朝廷體制與官吏隊伍已經非常健全,乾隆自然就抬高了進入官場的門檻。尋常百姓家的男子,不但要通過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這些層層“關卡”,還要擁有一副說得過去的皮囊。
據傳,由于科舉的門檻過高,導致一些落榜舉人賦閑在家,甚至開始懷疑寒窗苦讀的意義,為了安撫這些舉人,乾隆出了一個以貌取人的“大挑制度”。
《清代科舉考試實錄》記載:“清初舊例,舉人會試三科,準其挑選知縣,就教職者不拘年分……十七年始定大挑制,于會試榜后舉行。”“屆期吏部堂官先過堂驗看,然后請旨派王公大臣于各省舉人內公同挑選,重在形貌與應對,所謂人文并選。”
也就是說,只要你是舉人,連續三次未考中進士的情況下可以參加“大挑”,憑相貌就有機會任知縣或就教職,無須再參加筆試。并且根據長相分為幾等,與官職大小直接“掛勾”,長相好,所任官職就高些,對于那些舉人來說無疑是件“柳暗花明”的大喜事。
皇家的人之所以長相好,就是經過一代代的基因優化,而普通百姓家并沒有太好的優良遺傳基因,顯然對一些“丑人”有些不公平。但細想,官員也是朝廷的“臉面”之一,如果過于丑陋難免遭人誹議,同時也可以看出,乾隆是一個十分珍惜顏面的人。
乾隆這位皇帝喜歡以貌取人,促進了官員形象的“進階”,但并不是絕對而言,有這樣一位丑人讓乾隆破例錄取他,這是哪位能人呢?
二、丑貢生妙對皇帝聯
時逢又一年度的殿試,殿外的貢生們雖然一個個才學過人,但參加殿試在皇帝面前難免露怯,心里面的忐忑都寫在了臉上。
到了殿試的環節,乾隆看著下面的貢生們感到很欣慰,能夠走到這一步必定都是滿腹經綸,眼光從貢生的身上逐一掃過,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位貢生身上,這位貢生不是長相出眾,而是丑陋不堪,他竟然是個獨眼?
看到乾隆臉上面露不悅,曾擔任會考主考的官員向乾隆說了這位貢生的情況,無外乎是聰慧過人、學富五車之類的夸贊之言。
乾隆對此并不“感冒”,如果才學平平也不可能走到殿試這一步,下面這些能夠參加殿試的貢生們,哪個不都是如此呢。
但作為一個皇帝喜歡以貌取人不能表現得太直白,于是乾隆便對那位貢生說,“聯出一聯考考你的才學。”
只見貢生淡定從容回答,“請皇上賜聯”。與其他戰戰兢兢的貢生相比,這位獨眼貢生的氣質顯得與眾不同,頗有些許官員風范,心生幾分好感。
乾隆略帶調侃之心說道:“獨眼豈可登金榜”,言外之意,金榜提名的人都是一表人才,你一個獨眼貢生怎么可能登金榜。
誰料貢生謙遜施禮,毫無尷尬之色,回道:“半月依舊照乾坤”。獨眼是人的殘疾,半月也是殘月,獨眼貢生用相應的對比,巧妙地對出了下聯,并且表達出心懷乾坤、做人坦蕩之意。
乾隆自然讀懂其中意思,看這貢生不亢不卑,對這獨眼貢生又增加了幾分喜愛,微笑點點頭,接著說道:“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誰是摘星漢?”
乾隆這上聯里面不但包含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更有四個星宿摻在其中,揉合在一起是一副極其考究的上聯,可以說這是一副非常難的“考題”。
卻見獨眼貢生拱手施禮馬上回道:“春牡丹,夏芍藥,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乾隆一聽立即大加贊賞。
貢生的的下聯包含了春夏秋冬四季,與東西南北相對仗,用花名對仗星宿,構思巧妙、才思敏捷,如此佳作,讓這個喜歡玩對聯游戲的乾隆皇帝龍心大悅。
這時會考的主考官呈上獨眼貢生的考卷,乾隆接過來一看,字跡顏筋柳骨、龍蛇飛動,別具特色的書法、別出心裁的答卷,頗得圣意,這樣的才學本可成為狀元,只是相貌殘疾,便金口一開,“既然你已自稱探花郎,聯就賜你探花吧!”
獨眼貢生轉眼成為御賜欽點的探花,位及殿試第三名,這位獨眼的貢生就是被乾隆稱為“江西大器”的劉鳳誥。
三、江西才子劉鳳誥
劉鳳誥是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鎮人觀泉村人,從小聰穎、機敏,家境也算是殷實,在鄉里是頗有名氣的“神童”。只是命運多舛,一次意外讓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后天的殘疾給他幼小的心靈上帶來了很大的創傷,但他卻沒有灰心喪氣,反而更加的勤奮好學。
正因為有了如此的經歷,讓他的內心格外的強大,在殿試時才會有出色的發揮。而乾隆也是愛相貌更愛才之人,對劉鳳誥也是多加重用。劉鳳誥先后擔任過吏、戶、禮、兵四部的侍郎,又被封為太子少保,足見對其的信任。
劉鳳誥也用自已的真才實學證明了自已的能力,著有《存悔齋集》三十二卷、《五代史記注》七十四卷、《江西經籍志補》四卷、《杜工部詩話》等。于道光十年正月病逝江蘇揚州,終年70歲。
小結
用現代話來講,劉鳳誥是個身殘志堅的好青年,面對命運的挫折卻沒有氣餒,反而成為自已攀向人生高峰的動力。反觀我們很多現代人,物質生活條件好了,精神上卻極為匱乏,遇到挫折的時候,滿眼的悲涼與凄慘,甚至一蹶不振。
其實人生在世,沒有那么多的平坦,只要我們的內心夠強大,就沒有過不去的關卡。擁有真才實學,走到哪里都不會埋沒你的人才。劉鳳誥能夠在如此苛刻的科舉環境中脫穎而出,在面臨有諸多選擇的今天,我們沒有什么不可以,不是嗎?
參考資料:《清代科舉考試實錄》《“江西大器”劉鳳誥》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