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于夫妻之間同房的行為,一般都會表達的十分含蓄,與西方人的風格完全相反,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對待“禮儀廉恥”看得非常重要,尤其是身處于古代之人,其中也有孔孟之道等一些因素的影響之下。
我們在古代的影視劇當中,常常會出現(xiàn)結婚之人都是行“周工之禮”,這個詞的意思也是含蓄的表達了男女之間的事情,但是為什么會被稱為“周公之禮”呢?
相傳在西周初年,當時的民風非?;靵y,尤其是在男女之間的關系上,在當時許多年輕人隨便發(fā)生了關系,當時周公為了整治當時民風混亂,才制定了“婚儀七禮”,七禮在古代意味著:“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大概的意思,納采:男方要去請媒人去女方提親,女方同意后在備禮去求婚、問名:男方問媒人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等,為了防止近親結婚、納吉:男方將女方的名字或者八字帶到祖廟占卜、納征:男方送聘禮給女方、請期:男方指定婚期,尋求女方同意、親迎:男方將女方迎娶進門。
最后一個敦倫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指的是天倫只和,也就是說夫妻雙方在新婚之日禮行房事,然而周公和妻子在前六個環(huán)節(jié)配合的都挺好,可奈何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卻遭到妻子的拒接,因為抹不開面子,所以看到葫蘆將其掰開,敦倫就如同葫蘆一樣重新合為一體。
從此之后,男女之間就用“七禮”,不像之前那樣隨隨便便,后來在古代結婚的時候都選擇用原配的葫蘆成為婚禮當中的禮器。
其中還有個規(guī)定就是男女不能隨便發(fā)生關系,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可以,于是后人因為周公指定的《周禮》,于是很多人就稱之為“周公之禮”。
但是周公之禮究竟是不是周公所創(chuàng),我們也無從得知,畢竟沒有辦法到西周的時代走一趟,不管“周公之禮”何時出現(xiàn),也是人們對待此事的一種看法,也是人類的進步。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重修禮儀,將七禮改成了六禮,當然這六禮流傳至今,雖然七禮的最后一項被刪除了,但是民間還是有將葫蘆記載到典禮當中,雖然算不上正式的禮儀,但是老百姓對葫蘆也是一種認可。
在歷史的場合之中,對很多東西都賦予了其中的意義,比如新婚的時候要喝交杯酒,在古代也被稱為“同心酒”,甚至還有地方用葫蘆代替杯子。
就連我們現(xiàn)如今的生活依然有地方遵守這個習俗,可見房事對于古代和現(xiàn)代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希望后代們能夠多子多孫,古人在行房事的時候面子非常薄,又非常重視,所以:周公之禮也就成為了房事的代名詞。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真的令人汗顏,畢竟有些難以啟齒的事情,他們卻用非常簡單的語言還不有失禮儀的情況下,發(fā)明出來。
周公指定的七禮不僅影響了歷史長河,也影響了現(xiàn)如今的我們,直到今天我們依然還是在沿用他留下來的禮儀,雖然有些禮儀已經被我們摒棄,但是其中的意思卻沒有發(fā)生改變。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chuàng),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