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主要致力于兩類人工智能法律人才的培養:深諳人工智能社會關系法律調整的法律人才、將人工智能知識運用到法律職業領域的技術人才。陳亮希望,人工智能法學教育能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法科畢業生植入科技基因。
□本社見習記者 莊德通
近年來,人臉識別、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隨之帶來的法律、倫理問題也日益凸顯。這對法學理論研究及高等院校的法學教育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也提出了新要求。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等院校的法學教育者該如何應對?近日,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就此專訪了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院長陳亮。他以該校人工智能法學院的教育理念及建設情況為例,暢談了有關問題。
全國首家人工智能法學院
2017年12月6日,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國高校首批23個人工智能學院中唯一的法學院。經過一年多的建設,該校人工智能法學在學科內涵厘定、學科方向凝練、課程體系打造、學術平臺搭建、學術氛圍營造和培養模式探索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據了解,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應用法學院、中國仲裁學院)前身是該校1999年成立的應用法學院。學院以“回應國家戰略、堅持錯位競爭”為發展理念,以“應用法學前沿、實務教育高地”為發展目標。
目前,該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200人左右,有“應用法學”和“人工智能法學”兩個法學二級學科,設有 “人工智能法學”“法律職業倫理與技能”“仲裁學”三個教研室,其中人工智能法學教研室有專職教師15名。
該學院設有兩個國家級科研平臺(西部基層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基地),一個省部級科研平臺(重慶市2011智能司法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其也是人工智能法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重要支撐。
在陳亮看來,西南政法大學在全國率先成立專門的人工智能法學院,有著深刻的現實背景。他表示,該校人工智能法學院的成立回應了國家戰略的需要。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到,要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該規劃的出臺,對我國“人工智能+法律”方面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人工智能法學院是對國家戰略和重大時代背景的回應。
此外,該校人工智能法學院的成立,也是構建人工智能法學新知識體系的需要。隨著人工智能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一種新型的涉人工智能社會關系大量出現,使得傳統法學理論與制度很難有效應對全新的社會關系。法學界為應對這種新型社會關系的法律調整,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研究,由此產生大量不被傳統法學所容納的人工智能法學新知識。為了將這類法學新知識體系化,并確保其生產、傳播、傳承與應用,有必要增設人工智能法學二級學科。該校人工智能法學院的成立,就是為增設人工智能法學二級學科提供組織保障。
陳亮認為,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的成立,是打造人工智能法學學術共同體的必然要求。“大學及其學院本質上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共享特定的價值理念,共謀科學知識的生產,并受到完善制度的保障。人工智能法學院的成立,正是為了打造人工智能法學學術共同體,以繁榮人工智能法學研究,推進人工智能法學知識的生產、傳統與應用。”
重點培養兩類人才
西南政法大學的“人工智能法學”是在教育部備案自主設置目錄外的法學二級學科,也是全國首個人工智能法學二級學科。據了解,該學科從其誕生開始,就瞄準兩類人才的培養。
一是培養深諳涉人工智能社會關系法律調整的法學理論與法律制度的法律人才,以適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的“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戰略目標對人工智能法律人才的需求;二是培養能熟練將人工智能知識在法律職業領域(尤其是司法領域)內進行應用的技術人才,以滿足智慧法庭、智慧檢務、智慧律所對法律人工智能技術人才的渴求。
陳亮坦言,作為一個文科院校,西南政法大學要實現這兩類人才的培養,教師倍感壓力。對于第一類人工智能法律人才的培養,學院現有師資力量足以應對,但對于第二類法律人工智能技術人才的培養,對以文科見長傳統政法院校而言,這是個不小的挑戰。
為此,該校人工智能法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采用了“內培”和“外引”雙管齊下的辦法。首先,學院注重既有師資的多元化發展,將有轉型人工智能法學教育意愿的教師送到其他高校、培訓機構、企業進行系統培訓,以滿足法律人工智能教學的需要;其次,積極引進具有人工智能、計算機等理工類學科背景的師資;此外,學院還與重慶高校的人工智能學院進行接洽,以便實現校際師資共享;最后,邀請企業技術專家進校園,聘請法律科技企業中熟悉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技術專才進課堂,共建相關課程。
針對兩類人才的不同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各有側重。在技術類人才培養方面,學院設置了人工智能技術導論、法律大數據的挖掘、分析與應用、法律信息學、律師業務編程等偏向應用領域的課程;在法律類人才培養方面,學院設置了人工智能倫理與政策、人工智能法學原理、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的法律規制、網絡與信息安全法等課程。
陳亮表示,學院希望通過“本碩博”貫通式培養方式,為社會輸送精通人工智能法學的高層次創新型法律人才。具體來講,在本科階段,學院擬以實驗班方式,在每年入學的新生中遴選30名至50名有理科背景的學生進行人工智能法學專門教學;在碩士階段,堅持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兩條腿”走路,培養30名至50名人工智能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其已于2018年開始招生;就博士階段而言,學院正在進行培養方案的調研與論證,有望在今年付諸實施。作為全國率先成立的人工智能法學院,該校也在積極思考人工智能法學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并通過各種途徑吸引全國兄弟院校加入到人工智能法學教育的前瞻性思考之中。
據了解,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成立以來,已舉辦了“人工智能與法律高峰論壇”“人工智能法學教學高端論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法律論壇”等大型學術論壇。其通過匯聚學術界、政界、商界、實務界等知名專家學者、業界精英,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法律規范、倫理規范、政策體系,以期謀劃人工智能法學教育未來,力求搭建理論界與實務界關于人工智能法學研究、法學教育、法律人才培養聯系溝通的橋梁及對話合作平臺。
據陳亮透露,西南政法大學第二屆人工智能法學教育論壇也將在今年7月舉行。
人工智能法學或成二級學科
目前,人工智能的法律規制問題越來越備受重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提到了人工智能方面的立法問題,包括個人數據保護法、數據安全法、工業物聯網立法等。
陳亮十分看好人工智能法學的未來發展前景。他認為,人工智能法學是在面對新興社會關系的基礎上,經由對傳統法學理論和法律制度進行改造而成,其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客觀的現實需求。隨著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廣泛、深度介入,人工智能法學的研究范圍、領域、深度、廣度等都會逐步擴大和提升。它必然會與其他法學二級學科一樣,成為高等法學教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新興交叉學科。
對于人工智能法學的畢業生,陳亮也有著很高期待:“我們希望培養一批‘通識和專才皆備、知識和技能并舉’的人工智能法學專業學生。”陳亮說,他希望通過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本碩博“貫通式”人才培養,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法科畢業生植入科技基因,以便為我國人工智能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法律人才支撐。
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是否會取代法律從業者?陳亮表示,囿于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其可以幫助法律工作者做重復性、事務性工作,如案卷檢索、合同審核、法條查詢檢索、盡職調查等。但在司法裁判諸環節,如個案規范的獲取、案件事實的證明以及裁判結果的證成等方面,傳統法律從業者目前仍有較大優勢。
在陳亮看來,司法裁判環節對推理能力和認知能力要求相對較高,短時間內要想人工智能取代法官或律師,可能是不太切合實際的“烏托邦式幻想”。“雖然人工智能會廣泛應用于各法律職業領域,但完全取代法律職業主體的那一天,遠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