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海拔3650米。地處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河谷平原,拉薩河流經此,在南郊注入雅魯藏布江。
拉薩全年多晴朗天氣,降雨稀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素有“日光城”的美譽。
拉薩是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以風光秀麗、歷史悠久、風俗民情獨特、宗教色彩濃厚而聞名于世。
拉薩市是是藏傳佛教圣地,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
拉薩市民俗風情獨特,至今保持著藏歷新年、牛王會、傳昭大法會、酥油花燈節、薩噶達瓦節、沐浴節、雪頓節、賽馬節、望果節等民族節慶。
拉薩市有很多充滿了鄉土氣息與民族風格的手工藝產品,各式的木碗、銀碗、竹碗等藏族手工藝傳統編織品;也有雪域高原特產蟲草、藏刀、西藏面具、木碗、唐卡、珠寶首飾、酥油茶、糌粑、藏面、青稞酒等。
拉薩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有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大昭寺和羅布林卡。有許多古跡遺址,如哲蚌寺、色拉寺、小昭寺、宗角祿康、藏王陵、楚布寺、拉薩清真寺、曲貢遺址、西藏博物館、藥王山、直貢噶舉派寺廟群等。
大昭寺,世界文化遺產,位于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圣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后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并演化成當下的“拉薩”。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筑,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筑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藏族人民有一個“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薩城”的說法,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
在拉薩,藏族人也喜歡將以大昭寺為主的八角街一帶稱為“拉薩”,藏文意思是佛地。無數的朝拜者在大昭寺門口磕長頭,場面感人,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還有更多的人,每天圍繞著大昭寺轉經,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擺開架勢,向過路的人唱經化緣。
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圣者的痕跡。
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是藏傳佛教的圣地,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中華民族古建筑的精華之作。主體建筑分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宮殿高200余米,外觀13層,內為9層。
白宮紅殿湛藍天,
屹立高原氣萬千。
竺法漸傳三界遠,
盛音近繞佛堂前。
繞著宮殿外的轉經筒轉走,一個緊挨一個,邊走邊推動轉經筒,是很多虔誠的信徒必做的功課。
作為藏傳佛教的圣地,每年到布達拉宮的朝圣者及旅游觀光客總是不計其數。他們一般由山腳無字石碑起,經曲折石鋪斜坡路,直至繪有四大金剛巨幅壁畫的東大門,并由此通過厚達4米的宮墻隧道進入大殿。
喇嘛的吟唱,
在莊嚴肅穆中回響。
經幡在烈烈的風中招展,
經輪轉動著凝重的愿望。
朝圣的人三跪九叩而來,
只為了那虔誠的信仰。
青稞酒酥油茶的香味,
牦牛頭蓋骨的冥頑,
昭示著一種神秘的力量。
羅布林卡,世界文化遺產,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風景最佳、古跡最多的園林,建筑特點是:高處筑臺,低處挖池,任其自然,以取景為勝。
瑪吉阿米這個名字,出自六世達賴喇叭倉央嘉措的情詩,相傳是倉央嘉措情人的名字。而當年倉央嘉措與瑪吉阿米幽會的地方,正是瑪吉阿米所在的這個土黃色小樓。
幾百年前的一個星月之下,坐落在古城拉薩八廓街東南角的一幢藏式酒館里,來了一位神秘人。他看似普通,卻是一個不尋常的人。恰巧這時一位月亮般純美的少女也不期而至,她那美麗的容顏和專情,深深地印在了這位神秘人的心里和夢中。從此,他常常光顧這家酒館,期待著與這位月亮姑娘的重逢。
遺憾的是,這位月亮少女再也沒有出現過。那位神秘人物為追憶月亮少女,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句:
在那東方高高的山尖,
每當升起那明月皎顏,
瑪吉阿米醉人的笑臉,
會冉冉浮現在我心田。
這位神秘人就是雪域的王、西藏的皇帝、世間最美的情僧、天下最美的情詩作者倉央嘉措,他還在這里給瑪吉阿米寫了一首詩: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點擊文章上方藍色“周益清”,關注作者。
作者簡介:周益清,男,漢族,1977年生,湖北蘄春人,后定居重慶,行者、旅行家、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