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春天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這時氣溫開始上升,冬天的陰寒也將逐漸的退卻;同時,中醫認為在這個時節也是風溫病的高發的季節。風溫病發病較急,初起必有發熱、微惡寒、咳嗽等肺衛見證。傳變較速,易見逆傳心包證候。由于風溫病的起初發病時的癥狀較輕,且有惡寒的癥狀表現,因而有時會被誤診為風寒感冒。
趙紹琴老先生曾經就遇到過一例病患,因將風溫誤診為風寒,用藥后導致癥狀加重;后經人介紹,尋得趙紹琴老先生以求幫助;趙師通過辨證,匡正之前用藥過失,使得患者癥狀得以有效的治療。下面就來看一下趙紹琴老師的這一經典醫案。
經典醫案(化膿性扁桃腺炎)
患者張某某,男30歲
初診:二日來身熱不甚,但咳,痰吐不多,口微渴而苔薄白,病已兩天,本屬風熱侵犯于衛,肺失宣降,應服桑菊飲治之。但誤服桂枝湯一劑,并飲紅糖生姜水取汗。今晨身熱頗壯,體溫39.7℃,咽紅腫痛,且有自腐,咳嗽,痰中帶血,胸宇刺痛,頭痛日干,渴飲思涼,兩脈弦滑且數,舌絳干裂,心煩,昨夜不能入睡,今晨神志不清,大有神昏譫語之勢。本為風熱犯衛,肺失清肅,前醫錯認為風寒犯表,以辛溫之劑,發汗解表,孰不知汗為心液,誤汗傷陰。況本為熱邪,而又用辛熱之品,勢必促其溫熱內陷,神昏譫語。急以宣氣熱兼以疏衛,涼營分以開神明之法。此風溫化熱,逆傳心包,防其增重。
處方:蟬衣3克,僵蠶6克,連翹12克,銀花12克,杏仁9克,片姜黃6克,竹茹9克,菖蒲9克,鮮茅蘆根各30克,生石膏24克,一付。
二診:藥后身熱漸退,體溫39.1℃,神志較清,咽紅腫痛皆減,干咳,痰中血漬來見,昨夜已得安睡。昨進疏衛涼營之劑,今日神蘇熱減,病勢好轉,再以前方加減為治。
處方:前胡3克,僵蠶6克,蟬衣3克,連翹9克,銀花12克,姜黃6克,知母6克,生石膏15克,焦三仙各9克,鮮茅蘆根各30克,二付。
三診:身熱退凈,體溫37.2℃,咽紅腫痛已止,咳嗽已徽,夜寐較安,大便通而小溲短少,舌白苔厚膩,質略紅,兩脈弦滑皆細,數象已無。溫邪誤汗以后,陰分已傷,前服清熱涼營之劑,病勢大減。再以清氣熱、肅降化痰之法。
處方:生紫菀3克,前胡3克,杏仁6克,川貝6克,黃芩6克,鮮茅蘆根各30克,焦三仙各9克,三付。
四診:病已基本痊愈,仍有一二聲咳嗽,原方繼進三付,再休息一周,忌葷腥甜黏之味即愈。
按語:此為風溫誤治案。本屬風溫襲肺,若投辛涼輕劑桑菊飲輕清宣透即愈。醫者誤作風寒,用桂枝湯并姜湯發其汗。汗雖出而陰益傷,熱益重,咽腫白腐,神識將昏矣。溫病忌汗,犯其禁必禍不旋踵。此時病機雖屬邪陷心包,而論治法則不可驟用寒涼。宜仿葉天士透熱轉氣之法,透邪外出,則不致內閉生息。故用以疏調氣機見長的升降散,合銀翹透邪于外,杏仁宣肺于上,菖蒲開竅于中,茅蘆根分消于下,三焦通暢,內外和調,內陷之溫邪外泄有路,故藥后即見轉機。此透熱轉氣之法,與單執寒涼以療熱病者迥異。若一見神昏,便投三寶之類,則恐寒涼閉郁氣機,內陷之邪更難外透矣。趙師常言,葉氏透熱轉氣之法乃溫病第一要法,適用于衛氣營血各個階段,其奧義就在于給邪氣以出路。本案的治療正體現了這一指導思想。
歡迎您訂閱我們的頭條號,您的支持將是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同時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賬號“醫瓣APP',獲取更多的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