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死,就像白天消失,黑夜來臨一樣。正如肯·威爾伯所說:“痛苦不是懲罰,死亡不是失敗,活著也不是一項獎賞。”
死亡,是一個人們不愿意談論,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話題。在傳統文化中,人們是避諱談論死亡的;在現代生活中,人們也對死亡感到陌生,因為大多數的死亡都是在醫院發生的。一般來說,只有發生在身邊的死亡,才會使人感到恐懼和不安。
所有的生命旅程,終點只有一個,那就是死亡。法國大文豪雨果說:“人, 都是遲早要被執行的死緩囚犯。”死是任何人都無法逃脫的宿命。死是什么呢?死就是江流入海,死就是葉落歸根。古希臘的伊壁鳩魯認為,死亡I并不可怕,它不過是感覺的喪失,當我們活著時,死亡還沒有到來;當我們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在了。
死亡與生命相伴而生,如影隨形。當嬰兒呱呱墜地,發出第一聲啼哭,就開始了走向死亡的生命之旅。正如恩格斯所說:“生就意味著死。”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死,每個活著的人也都將走向死亡。
不管我們是否準備好,有一天一切都將結束,不再有日出黃昏,不再有花前月下。不管我們是否愿意,有一天一切都將離我們而去,不管是有親人朋友,還是金錢財富。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了解這一點,并不能減輕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因為死亡的世界,是人們無法預知的。
海倫·聶爾寧在《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一書中,對死亡表達了一種超然的態度,他說:“人生無死亡實在是令人難以忍受的等,死亡讓人們有機會在奮斗了幾十年后得以休息,就像一天結束時, 學生交完作業,放學回家,可以輕松一下了。死亡乃是肉體生命的假日,是人生新的轉折點。人不可能不死,所以我們應該歡迎它,就像白天的工作結束后,我們需要夜晚的睡眠一樣,只不過死亡帶給我們的是更為漫長的黑夜與白天。”
死亡也是一種安慰, 就像白天消失,黑夜來臨一樣。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生命的死亡也不盡相同。死亡是生命歷程的最后瞬間,在死亡的時刻,人們會卸下粗重的軀體,獲得靈性的自由,所以死亡的時刻也是極為重要的解脫瞬間。如果說死亡是一場悲劇的話, 只能是因為我們從未真正地活著,正如蒙田所說:“生命的本質在于死,只有樂于生的人才不會遭受死之困擾。”
英國首相丘吉爾罹患絕癥,有記者問他:“ 您對死亡有什么看法?”丘吉爾若無其事地抽了一口雪茄說:“酒吧關門時,我便離去。”表達了一種對生命的豁達與安詳。
人類對生命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無論現代醫學有多么驚人的突破,也無法擺脫死亡的結局,僅僅只能暫緩死亡的時間。如果有一天,人類能戰勝某些致命的疾病,也許可以更好安享晚年的時光,但最終仍將會衰老而死,既然死亡是必然發生的事,不如就順其自然吧。
(原創:身體自愈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