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比小說還好看的心理學經典——《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第8版。自出版以來,這本書始終是一本標志性的心理學著作。作者津巴多教授,是全球知名的心理學大家。書中包含心智、學習、記憶、思維與智力、畢生發展等14個心理學主題內容。不僅能解答你對心理學的疑惑,還能帶你運用心理學知識來解決生活的難題。我兒子天天玩游戲,我打也打過,罵也罵過,甚至摔了他的手機,他就是改不掉。
我答應孩子按時完成作業就給他零花錢,起初還有點效果,為什么后來卻沒什么用了?
如果你也有上面這些困惑,《津巴多普通心理學》這本書中幾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或許能讓你豁然開朗。廣東江門,一位爸爸因為兒子偷錢,把孩子吊起來用竹條打屁股。可新聞的評論區,卻有一大群網友對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表示認同。心理學家Aronson和Carlsmith在一項兒童游戲研究中,告訴參與實驗的孩子不能玩其中的一個玩具,如果玩了就會受到輕或重的懲罰。很多人覺得,一定是懲罰越重,越能制止孩子去玩這個玩具。可實驗的結果卻是:受到較重懲罰的孩子并不會改變對玩具的喜愛程度,一旦再有機會,他還是會繼續玩這個玩具。認知失調,簡單來說,就是態度與行為不一致而引發的不適感。比如這個實驗中,孩子喜歡玩具卻被告知不能玩,不明原因的孩子就會產生行為與態度的認知失調。這時,嚴重的懲罰會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找到理由——我已經付出代價了,就能心安理得的玩。為了防止家長接孩子遲到,幼兒園制定了一套罰款機制,遲到時間越長罰款越多。因為家長們覺得,我交了罰款就相當于花錢給孩子報了個延時班,本來不好意思耽誤老師下班的家長卻因為罰款,把遲到變成了理所當然。在孩子犯錯誤時,家長過度的懲罰反而會讓孩子自責的心理減弱。比如這段開頭提到的男孩偷錢的案例里,如果孩子沒有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偷錢”這個行為的厭惡,那他一找到機會還會繼續犯錯。《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一書在“懲罰之謎“這章中給出了兩個建議:1.要讓孩子感受到錯誤行為的自然結果,而不能讓孩子付出過度代價,比如用辱罵、諷刺等人身攻擊或身體疼痛懲罰孩子。
2.要明確針對相應的行為,而不能夾雜父母的情緒,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懲罰是因為讓父母生氣。
一味地指責和打罵,是無用的。
孩子只有從內心認識到行為本身的錯誤,才能真正停止這種行為。同樣,如果想讓孩子長久地保持一種行為,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從內心接納并喜歡這種行為。他隨機選取了一些大學生,分成兩個組去做有趣的智力題。第二階段: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會得到 1 美元獎勵,對照組的學生則沒有任何獎勵;第三階段:讓所有學生自由活動,觀察他們是否主動做題,以此判斷學生對解題的興趣。結果發現,在自由時間,沒得到獎勵的學生比得到的學生反而會更主動地去解題。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部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你是喜歡做自己隨心所欲選擇的事,做還是為了達到目標必須去做的事?人們總能從可以自主選擇和控制的事情中得到滿足感,而德西實驗中,金錢獎勵把這種滿足感變成了被人操縱的控制感。當一道有趣的智力題和1美元獎金放在我們面前,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都會被獎金吸引。比起行為本身,那些誘人的獎勵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無法體會到單純解題的樂趣。三個無聊的年輕人以踢小區垃圾桶為樂,居民們不堪其擾。他對這幾個年輕人說:“我很喜歡踢垃圾桶的聲音,你們每天來踢我每天給你們一塊錢。”其實,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包含了極強的目的性和條件交換,趣味性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對孩子來說獎勵并不是萬能的,特別是物質獎勵。懲罰和獎勵都是外驅力,它們有時候會摧毀孩子的內驅力。
而塑造孩子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對此我們可以這樣做: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做過一個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他把一群孩子分三組觀看一個成年人毆打玩偶娃娃的視頻。第一組,孩子們看到打娃娃的成年人被給予糖果或汽水獎勵;結果,第一、二組的兒童都會去模仿視頻中打娃娃的行為,而第三組兒童模仿行為較少。但一段時間后,當三組兒童再次回憶視頻,接觸娃娃時,他們的攻擊行為水平幾乎一致。班杜拉由此得出結論,懲罰和獎勵對孩子的行為影響十分有限,但僅僅看到行為就能讓孩子主動自覺地模仿。所以,作為父母,塑造孩子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孩子天生模仿力極強,再嚴厲的懲罰和誘人的獎勵都比不過父母天長日久、潛移默化的榜樣影響。2.精神獎勵
內驅力是來源于內心的力量,比起金錢和物質等外部獎勵,給孩子精神獎勵才能調動他們的內驅力。雷帕在一所學校隨機挑選了20名喜愛畫畫的兒童,分成兩組接受繪畫訓練。他對第一組孩子說:你們畫的好就能得到禮物,對第二組孩子說:我很喜歡你們的畫,好好畫哦!一開始,兩組孩子都認真畫畫。第一組孩子如約獲得了禮物,第二組孩子則得到了老師的贊美與表揚。可一段時間后,第一組只有8.6%的孩子在堅持畫畫;而第二組孩子,卻有16.7%的孩子自愿主動地去畫畫。所以,比起用物質獎勵驅動孩子,責任感、榮譽感、成就感和自主選擇等精神獎勵更能幫助孩子建立長久的內在驅動力。為了培養女兒的閱讀興趣,她每天在女兒面前讀小說,并贊嘆小說很有趣。她會有意無意地把故事情節講給女兒聽,卻在引人入勝的環節故意停止,女兒被她誘惑的心里癢癢就開始了自己閱讀。尹健莉老師說,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誘惑他;想要孩子拒絕什么,就去強迫他。聰明的父母,都善于用誘惑的方式激發孩子做事的興趣。著名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誘人的獎勵和嚴厲的懲罰,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改變孩子的行為。而塑造孩子行為最長久有效的方法,還是讓他們從心里喜歡或者拒絕某件事,所以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才是根本。點個「在看」,愿每一個父母都能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點燃孩子心中的小火苗,讓它燃燒出孩子美好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