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這樣講:“富不過三代”。但曾國藩的家族打破了這個魔咒,香火延續至今已是第八代,后代中沒出過一個敗家子,也沒出現過一個紈绔子弟。
大兒子是著名的外交家,二兒子則是著名的數學家。孫輩中,曾廣多鈞23歲就中進士,后代大多學有所成。
比起他的個人的功名,更讓人嘆服的是他的治家之道。
晚年時,曾國藩捐光所有家產,不留一錢給子孫。曾國藩為官時便對家人說:“絕不留錢財給后代”。
沒有傘的孩子才會奮力奔跑。自古英雄多貧寒,從來紈绔少偉男。
曾國藩曾給長子的信中寫道:“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世家子弟之壞,未有不由于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曾國藩的警示在左宗棠和李鴻章的后代上應驗了。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同朝為官,三人被稱為晚清三杰,曾和左更是平定太平天國的兩位功臣。
李鴻章和左宗棠都給后人留下相當驚人的財產,李鴻章的孫子李子嘉和李厚甫平分了祖業,家業交給他人打理,平日里就是把玩女人、賭博、吸食鴉片。
在妓院沾染了梅毒,妓院沒法去了,留下的時間都用于賭博,賭博都不賭現金,直接賭房契、田契。家產全部被揮霍光了。
慘到沒地方住、沒飯吃。到處蹭吃蹭喝,窮到極致他想起一個人來,這人就是左宗棠的孫子左巨生。因為李子嘉曾借給他10石米給他,而且兩人爺爺都同朝為官,也算得上世交。
他來到左巨生家,來討10石米的債,萬沒想到的是,他也是一貧如洗,左巨生直言:“我還不起,要不我們倆一起過吧。”
兩個人便過著每日喝稀粥的日子,富家子弟的李子嘉享樂慣了,最后還是沒扛住跳河自殺。
李鴻章和左宗棠后代的悲劇印證了,留財便是留禍,積德給子孫才是留福。
正如林則徐所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能代表家庭傳承的就是家教,家教無形,但它有質,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滲透家族成員的骨血之中,為家庭的精神紐帶。
家教是一個家庭中最寶貴的財富,對后輩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曾國藩在家訓中講:“窮”是善身之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其權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一生吃穿用度極其儉樸,自己能做的事兒,也一定是身體力行。
他的子女也與普通人家的孩子沒什么區別,打掃庭院,衣服自己洗,馬桶自己倒。在總督府里,卻看不到官宦子弟的不良習氣。
如果孩子從小養尊處優,對仆人呼來喝去,好吃懶做,不懂感恩,必將成為“啃老族。”
要讓孩子感受成人世界的艱辛,才是對孩子最深的饋贈。
曾國藩在家信中,不斷督促幾個弟弟和孩子們讀書。甚至讓他們如期交作業,交流讀書感受。他也會將自己的讀書心得寫下來,供家人們傳閱。
曾國藩在讀書上不報功利思想,那讀書是為什么?為明理!
他告誡孩子,不要注重外在的功名,修煉好自己的內心,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學習去努力。
知識越多,成功和幸福的可能性就越大,這是大概率事件。
腦袋決定錢袋,有好的腦袋,錢就會追著你來,如果沒有好的腦袋,再多的錢也守不住,給腦袋充電這才是正道。
給孩子金山銀山,都不如給孩子閱讀習慣。
曾國藩是朝廷重臣,公務繁忙可想而知,即便日理萬機,他也不忘盡到父親的教育之責。因長年工作在外,寫信成了他教育子女的一個方式,專門寫給兒女的書信就有100多封。前前后后又寫了1500多封家書,被后人整理成《曾國藩家書》。
錢永遠賺不完,而教育子女永遠不能等。
正如李嘉誠曾說:“事業再好,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的失敗。”
而很多家庭,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這是對后代的不負責,也會給自己晚年生活留下禍患。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為人父母的失職。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會變成最深的遺憾,悔恨不已時卻已無力挽回。
給孩子最好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教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的精神世界。
塑好的性格,培養好的習慣,才能成就孩子幸福的人生。
用家教和門風去浸潤孩子的一生!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