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點個贊、收藏和關注,非常感謝您的支持!)
249年,這是魏晉南北朝歷史的第一個轉折點。
這一年,隱忍了十多年的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誅滅曹爽三族,基本掌握了曹魏軍政大權。僅僅十七年后,他的孫子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
與曹爽一同被誅殺的,還有其手下數位親信,其中包括一個名叫桓范的人。此人在司馬懿政變前夕,一眼看穿司馬懿的陰謀,然后火速出城趕往高平陵,向曹爽建議'號令天下之兵共擊司馬懿'。然而曹爽一來擔心自己平時惹了不少人,所以可能會號召力不足;二來司馬懿指著渭水發了毒誓,許諾只要曹爽交出兵權就可以保他榮華富貴。最終曹爽交出兵權,才有了我們開頭看到的慘案。
高平陵之變的后續處理,是司馬家族破壞中國良心的開端——為了篡位,司馬家族采用高壓血腥手段鎮壓一切反對勢力,甚至強行處理了一大批文人志士,使之不敢談時事。《廣陵散》的作者嵇康,也正是死于此背景之下。自晉朝“得國不正”的先例出現之后,接下來三百年內王朝更替,也基本都是以“得國不正”的方式延續下去。直到唐朝,這個詛咒才被打破。
高平陵之變
上文所提到的桓范,于高平陵之變后同樣被誅滅三族。不過有點意思的是——根據歷史學者田余慶的考查,桓范有一個叫做桓楷在這場清洗中逃過一劫,最終南逃安定下來,然后經歷三代人又成功發展壯大來。這個桓楷的孫子,名叫桓彝——此人的兒子,正是把持東晉大權近三十年的桓溫!有關司馬家為什么沒看出來或者沒有追究桓家人這點,首先田余慶先生給出了他的說法:桓氏族譜中有關其家族的第六代人的名字失傳——這不巧了,當年被誅殺的桓范,正好是其族譜上桓家第六世!此外,就算東晉方知道桓家人祖上是桓范,但是東晉建立之初,司馬睿聽從丞相王導安排,依賴南方士族維持統治,需要穩定人心,對于士族的殺伐是非常不合時宜的。先且不論司馬家知不知道桓家祖上的身份,就算知道了也無濟于事。
可誰又知道,從晉明帝司馬紹起,桓溫因為'枕戈泣血'之事為當時人所稱道,直接被聘為駙馬。三十多歲時,當朝宰相司馬昱為了制衡當時權勢一手遮天的庾氏家族,提拔桓溫,結果桓溫私自出兵滅掉西蜀成漢,一舉成名。此后又一度北伐,第一次險些收復長安,第二次成功收復洛陽。自此桓溫在東晉朝中一手遮天。晚年其最終產生了篡位想法,說了一句非常意味深長的話:
'為爾寂寂,必為文景所笑。'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如果自己權勢極大,卻又沒能篡位的話,將來下了黃泉必然會被晉文帝和晉景帝笑話!
巧了!晉文帝和晉景帝,正是當年同樣在曹魏一手遮天并且一個弒君一個廢帝的司馬昭和司馬師!
桓溫先是以'莫須有的原因'廢掉當時東晉皇帝司馬奕——為什么說是莫須有?因為司馬奕連孩子都已經有了,桓溫卻強行說他'有陽痿,不能延續皇室血脈'!之后他立司馬昱為帝,在朝中大肆殺戮反抗他的朝臣——就猶如當年司馬家族屠戮曹魏舊臣一般。
但天不假年,桓溫最終病逝,臨死前本向朝廷索要九錫,但被大晉忠臣謝安、王坦之以'文書格式不對'或者'文書用辭不對'為由強行拖時間,一連拖了數月拖死了桓溫。
桓溫死后,朝中謝安執政。當時前秦壓境,對東晉產生極大威脅。桓溫的弟弟桓沖顧及大局,主動鎮壓仍然想要謀逆的桓家人,主動配合謝安共同抗擊前秦。淝水大戰之時,桓沖主動從西線北伐,制約了大批秦軍,為淝水之戰的勝利立下了大功。但是桓沖在淝水之戰后第二年便病逝,桓沖死后,謝安將桓家人兵分各地,以便制衡桓家。盡管如此,桓氏所控制的地區仍然占了東晉一大半的領土。
不過桓氏集團中,有一個人十分顯眼——此人名叫桓玄,是桓溫的小兒子。東晉朝廷因為之前桓溫想要謀逆的緣故,對于此人十分提防,結果桓玄到了23歲時才做太子洗馬這種小官。后來又歷任各地太守,都郁郁不得志,最終嘆下一句'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隨后棄官回到封地。
但這一切都阻止不了桓玄的飛升!
此時已經是391年,桓氏在東晉叱咤風云已經接近50年時間了,全天下遍地皆是桓氏的舊部眾和門客,關系網絡極為復雜且可靠。當時荊州新任刺史名為殷仲堪,初來乍到在荊州人生地不熟的。不過他也深知,桓家的水到底有多深,不敢輕易冒犯桓家人。某次桓玄在殷仲堪面前比劃,殷仲堪的手下看不下去,主動上前譏諷桓玄。殷仲堪一聽便知道大事不好,讓他這個手下連夜逃走——果然,當天晚上桓玄派了大量人馬前來刺殺他,還好聽了殷仲堪的話躲過一劫!
殷仲堪
上面這則故事,足以說明桓氏的力量有多強。而憑借著這繁雜的關系網,桓玄雖不被朝廷重用,但是想要重新攀上當年他老子桓溫那樣的高位,也不是問題。
396年,司馬道子不思理政,令其手下王國寶執政,引起東晉朝野普遍不滿。桓玄趁機游說荊州刺史殷仲堪和當時另七州諸軍事王恭起兵清君側。而不久之后,王恭被北府兵將領劉牢之背叛遇害,司馬道子欲圖趁機分散荊州勢力,引起荊州諸將不滿,桓玄站住風口浪尖,被殷仲堪等人推選為盟主,共同起兵反擊司馬道子。但桓玄最終反過來擊敗殷仲堪等人,完全統一荊、雍二州。
此時的江淮之地,正在經受著桓玄之外的另一場浩劫——由于司馬道子長年的高壓政策,百姓對朝廷愈發不滿,于是江淮一帶出現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導致東晉中央空前衰落。而桓玄所控制的荊州,卻是風景獨好。很快,桓玄知道時機已到,下令東征準備奪權。
不過,東晉中央的手中,此時還握著一張王牌——劉牢之所統領的北府兵。
劉牢之
劉牢之,正是當年在淝水大戰前夕,洛澗大戰擊殺五萬秦軍精銳的絕世猛將。當年躊躇滿志的劉牢之,在見證了東晉內部過多的黑幕之后,再加上對他有知遇之恩的謝玄一死,他便失去了政治正確,淪為了東晉晚期內斗不可多得的一顆棋子——王恭起兵時,他被東晉中央司馬道子收買,出賣王恭。
而這一次,劉牢之再度倒戈——因為他深知,早已空虛的東晉中央壓根給不了自己想要的,所以不如干脆跟著桓玄一起干大事!
就這樣,桓玄軍一路東進,兵不血刃地進入了建康,殺司馬道子三族,矯詔任命自己都督中外諸軍事,完全掌控東晉。桓玄事成之后,立即下令解除北府兵將領的兵權——此舉引起劉牢之不滿,于是已經兩次倒戈的劉牢之開始策劃反叛桓玄。但此時他的部下早已對桓玄的人品極其厭惡,紛紛棄他而去。其參軍劉襲對其道:'一個一生三次背叛的人,也配立足于天地之間嗎!'
桓玄兵進建康
'一人而三反,豈得而立!'
不久之后,劉牢之眾叛親離,在孤立無援中被迫自縊而死,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位'三姓家奴'。
而桓玄在完全把控東晉大權之后,終于清洗了以北府兵集團為主的反對將領。
403年十二月三日,桓玄于建康登基,改元'永始',建國號'楚',史稱'桓楚'。
一百多年前的高平陵事變中,司馬家的人又怎會料想到他們家會有今天呢?或許這一切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數的吧。
桓玄
不過諸位或許會有疑問——一般歷史年表上,東晉統治結束的時間可是420年啊,怎么這才403年就結束了呢?
是的,東晉的國運并未就此結束——
正當桓玄洋洋得意于代晉大業告成時,他也像當年的司馬懿漏掉桓楷一樣——在肅清北府兵將領時漏掉一人,正是此人徹底打破了他的'皇帝夢'。
此人名叫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