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聯:通感
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個別情形下,彼此不能交織,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效卻能涌現相互轉化彼此溝通的景象,這在修辭上叫作通感,也叫移覺。
通感是樹立在感到移借和豐盛設想的生理跟心理基本上的,從感覺轉移中強化人的感觸,奇妙地傳遞情感,因而它往往借助于比方、比較、夸大等伎倆來表白,以引起人們的聯想,并塑造出詳細活潑的形象。例如:
[1]芳氣隨風結,
哀響馥若蘭。
[2]雨過樹頭云氣濕,
風來花烈鳥聲香。
[3]月涼夢破雞聲白,
楓霽煙醒鳥話紅。
[4]鳥拋軟語丸丸落,
雨翼新風泛泛涼。
[5]風吹鐘聲花間過,又香又響;
月照螢燈竹畔明,且亮且涼。
[6]放開眼界,看朝日才上,夜月正圓,山雨欲來,溪云初起;
洗凈耳根,聽林鳥爭鳴,職場,寺鐘響答,漁歌遠唱,牛笛橫吹。
例[1]是陸機詩聯,出自《擬西北有高樓》,說響聲有著蘭花的香氣。聲音屬聽覺,而香味屬嗅覺,這是聽覺和嗅覺的溝通。例[2]是賈唯孝詩聯,出自《登螺峰四顧亭》,說的是鳥啼聲有香味,也是聽覺和嗅覺的溝通。例[3]是李世雄的詩聯,出自《劍浦陸發次林守一》,上聯說雞聲“白”,下聯說鳥話“紅”,是說聲音有色彩。聲屬聽覺,色屬視覺,
這里把聽覺和視覺溝通了。例[4]是黎簡的詩聯,出自《春游寄正夫》,說鳥聲如“丸”而落下,這是把聲音屬聽覺當做彈丸屬觸覺溝通起來了。例[5]是唐代詩人李群玉對師聯。李群玉少有才名,常和老師一起吟詩作對。一天,兩人一起,天黑明月當空,遠處傳來寺院鐘聲,小路兩旁竹林中不斷起花香。安靜中,老師詩意勃發,吟出上聯。李被景色所迷,老師出聯后,他看明月光輝皎潔,竹林螢火蟲光忽亮忽滅,時隱時現,立刻吟出下聯。他巧妙地把明月下的風景刻畫出來,使人身臨其境。上聯把響聲和花香聯合起來,使聽覺、嗅覺溝通;下聯把月光螢火屬視覺的亮光同“涼”這一屬觸覺的事物溝通,顯得天然公道。例[6]是清代龔正謙題福州熙春山聯。上聯全用視覺形象;下聯所記均為聽覺感想。作者從遲早、陰晴、喧幽、山水、人鳥等多少個方面,把幾種仿佛不可能同時呈現的視覺氣象,經由典范概括、稀釋提煉,終于用相似“意識流”的技能,組成聲情并茂、形神?佳的詩情畫意。
應用通感修辭手段以做作巧妙為貴,要能使詞語變異配用,發生出特別的藝術魅力,否則會造成語句不通之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