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秋天,涌現在古人面前都應該是“秋思”、“秋愁”。從唐代開始,有詩圣杜甫的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到元代,有馬致遠的千古名篇,《天凈沙·秋思》。詩人詠秋的詩詞,一直以婉約詩詞比較多。但是,就在這樣“悲秋”的氣氛中,也有眾多的詩人寫出一些豪放詩詞來。這里精選出其中十六首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詠秋詩詞,盡量做到中立,不遺漏,不服你就來辯!
第一個吶喊出不“悲秋”的詩人是唐代詩人,有著“詩豪”之稱的劉禹錫,他所有積極向上的想法,都在《秋詞》一詩中毫不掩飾的表達出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人直截了當就說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你們從古到今,一到了秋天,就開始悲傷什么“寂靜”、“寂寞”,什么“凄寥”、“寥落”,反正就是不好;但是我就不這么認為,我認為秋天更勝過春天,為什么呢?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天,秋高氣爽,晴空白云高高在上,一行白鶴排列整齊,飛在白云上,這是多么美的景色,這是多么豪邁的風景;讓我一看就詩興大發,仿佛自己飄然到藍天白云上,面對遼闊萬里江山,做一首千古豪放詩詞。
劉禹錫那么灑脫之人,秋天算什么悲慘,當他自己一貶再貶,老弱病殘的時候,他依然能喊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可見他內心毅力之強大!
曹操也是豪放之人,就算自己老弱病殘,也不服老,他寫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至于秋天,在他眼里,當然不會有“悲秋”之感,有的只有宏大,有的只有豪壯。他在《觀滄海》中寫到: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在曹操眼中的大海秋景是這樣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雖然秋風已來,但“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壯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大海真大啊,大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甚至是“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當年我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還沒有走出我那身在內陸的家鄉,對這首詩沒有太大的共鳴;后來,我走出了家鄉,在長江上坐過船,看過日出;在大海上坐過船,看過海上的太陽,終于感受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真實感受,在大海上,一切都會因之失色,包括太陽。
毛主席筆下的秋天,更沒有一絲悲涼,有的只有秋天特別的“層林盡染”的紅色,有的只有“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活力。他在《沁園春·長沙》中寫到: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毛主席眼中的秋天,是“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一個火紅的季節,這樣的火紅,就像“紅旗漫卷西風”一樣讓人興奮。毛主席眼中的秋天,是那么有活力,“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就像當時的中國,雖然處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但人們也是奮起反抗,充滿了活力,讓中國的前途一片光明。
這樣的景色,活力四射,不禁讓毛主席想起,當年他和同學到這里游玩,那時候,同學也是充滿活力,“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現在,當年的學生,現在已經成了救國救亡的中流砥柱,所有,主席寫到,“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當時是擊水,現在是擊時代的潮流,創造中國美好未來。
詩豪的秋天,只有詩情的豪放;主席的秋天,是救國救民的豪放!
具有“小李杜”之稱的唐代詩人杜牧很有意思,他寫春天最有名的詩是《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寫得特別婉約;而寫秋天的詩詞則不一樣,比如他最有名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把秋天寫得非常美好。而他把秋天寫得最豪邁的一首詩,當屬這首《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樓倚霜樹外”,“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秋天經霜后的樹,多半木葉黃落,越發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樓又高出霜樹之上,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領略它的高遠澄潔之美。“鏡天無一毫”,天空明凈澄潔得象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云彩。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正所謂,“秋高氣爽”!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遠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氣勢,象是要和秋高氣爽、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
詩人站在樓上,遠望南山,遠望秋色,兩者在氣勢上“試比高”;其實,也是在贊揚詩人也是站得高,看得遠,就像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說的那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代詩人李賀因為無可奈何的原因,無法科舉考試入仕,但這無法阻止他一顆為國奉獻的心。在這種心情下,他是不會“悲秋”和“傷秋”的,比如,他的《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就寫得非常豪邁: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大漠沙如雪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秋天,秋高氣爽,月光特別明亮,照在大漠的沙子上,沙子就像雪一樣;而月亮,正掛在燕山山頂,像一個玉鉤一樣。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一句,“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清涼的秋天,秋高氣爽,已經是很豪放了,但詩人想的是在秋天的戰場馳騁,奮勇殺敵的豪情,則更加豪放!
宋代詞人辛棄疾,乃豪放派當家詞人,他筆下的秋天,當然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壯美。他最豪放的詠秋詩詞,莫過于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生!
沙場秋點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我將鮮美的牛肉分賞給戰士烤吃,軍樂隊演奏的雄壯樂曲激動人心。在秋高馬肥的時節,我們精神抖擻,在戰場上開始閱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跨著快如“的盧”的戰馬飛馳前行,弓弦的響聲就像霹靂轟鳴。“的盧”,良馬名,一種烈性快馬。這是激動人心的秋天戰場大戰的情形,騎著戰馬,馳騁戰場,豪爽至極!
“沙場秋點兵”,想想都讓人熱血沸騰!
從邊塞詩這個題材來說,秋天是邊塞詩最合適描寫的季節。所以,絕大多數的邊塞詩,描寫的季節都是秋季。唐代著名邊塞詩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也不例外,這其中的《從軍行·胡瓶落膊紫薄汗》是一個典型: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碎葉城西秋月團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典型的秋天景色,將軍臂膊上綁縛著胡瓶,騎著紫薄汗馬,英姿颯爽;碎葉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懸掛著一輪圓圓的秋月。秋天的團圓,跟戰士們跟家人的分離,形成鮮明的對比。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星夜傳詔將軍,賜予尚方寶劍令其領兵殺敵;將軍辭京奔赴前線,在這秋月團圓之夜,很快就大獲全勝。“樓蘭”,是絲綢之路上占據險要位置的一個古國,經常跟漢朝作對,最后被消滅。后世以“樓蘭”代表贏得邊境戰爭的勝利。
一句,“碎葉城西秋月團”,我一直在想,詩人這里為什么不用“圓”,而用“團”?是否在表達邊塞戰士們的團結一心,又或是在表達為了祖國的安寧,戰士們舍去了與家人的團圓?
還是詩豪劉禹錫,我們來看大氣的秋景描寫,他的這首《望洞庭》,應該是描寫秋景中最豪放的詩作: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風平浪靜如同未磨的銅鏡。湖面猶如未磨的銅鏡,其實是在月光照耀下的特殊效果,如果是在白天,太陽的照耀下,那一定是磨過的銅鏡。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描寫洞庭湖風格,向來都是寫其大,如“洞庭萬頃秋月,君山一點晚煙”,“何人獨臥清風里,萬頃煙波一葉舟”,但劉禹錫這句,卻反其意而用之,寫其小,對應的是詩人遠眺的原因。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潔白銀盤里托著一枚青螺。
一句,“白銀盤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是在秋高氣爽的秋夜才有的景色。
清代詩人汪琬的這首《月下演東坡語》,雖然沒有直接寫秋景,以寫人生感悟為主,但字里行間,還是透露出秋景的美好,當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悲秋”之意:
自入秋來景物新,拖筇放腳任天真。
江山風月無常主,但是閒人即主人。
江山風月無常主,但是閒人即主人
“自入秋來景物新,拖筇放腳任天真”,自從秋天來到人間景物便煥然一新,拄著竹杖一任雙足信步而行。詩人高度贊揚了秋景,說秋天一到,景色就煥然一新。
“江山風月無常主,但是閒人即主人”,大自然清風明月沒有永恒的主子,誰有閑情逸致欣賞誰就是它的主人。既然是在討論誰是風景的主人,如果風景不優美,估計沒人愿意當這個主人。
一句,“江山風月無常主,但是閒人即主人”,是對秋天清風明月最好的贊美!
元代詩人元好問,無論是寫春夏秋冬哪個季節,都寫得十分大氣。這首《水調歌頭·空蒙玉華曉》,就是他描寫秋景的代表作:
空蒙玉華曉,瀟灑石淙秋。
嵩高大有佳處,元在玉溪頭。
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滕兩岸,
村落帶林丘。
今日好風色,可以放吾舟。
百年來,算惟有,此翁游。
山川邂逅佳客,猿鳥亦相留。
父老雞豚鄉社,兒女籃輿竹幾,
來往亦風流。
萬事已華發,吾道付滄洲。
山川邂逅佳客,猿鳥亦相留
“空蒙玉華曉,瀟灑石淙秋”,一個“空蒙”,一個“瀟灑”,刻畫出嵩山秋景的大氣。玉華峰早晨朦朦朧朧,石淙溪水無拘無束地流淌著。“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滕兩岸,村落帶林丘”,那蒼翠的石壁和陡峭的紅巖,聳立在兩岸,掩映于古老的喬木和秋日的藤蘿之中,遠處還可看到疏疏落落的村莊以及草木叢生的山丘。
“父老雞豚鄉社,兒女籃輿竹幾,來往亦風流”,社日來臨,備水酒,煮雞豚,迎神賽會,和鄉親們一起歡慶豐收的節日;閑暇之時,乘竹轎,攜茶幾,與兒女們登山臨水,論詩說文;山中民風篤厚,交往親密,這樣的生活也夠儒雅風流的了。登高望遠,也是秋天特有的活動。
元好問筆下的秋景,可以說是豪放至極!
很有意思的是,大文豪范仲淹,一生沒有去過洞庭湖,他寫洞庭湖春景是非常大氣的,“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沒有描寫洞庭湖的秋景,十分可惜。但是他到過太湖,他筆下的太湖秋景,就是豪放的:
有浪即山高,無風還練靜。
秋宵誰與期,月華三萬頃。
無風還練靜
“有浪即山高”,以夸張和借喻相結合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太湖狂風怒號,濁浪排空的奇險景色。狂風驟起,湖面掀起驚濤駭浪,宛如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無風還練靜”,則用借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太湖波瀾不驚、水平如練的平靜景色。如果沒有風,沒有浪,湖面碧波萬頃、水平如練,顯得分外寧靜。
“秋宵誰與期,月華三萬頃”,秋夜是如此美好,我將與誰一道呢?一起欣賞那秋夜氣爽,皓月千里,浮光躍金的美景。
一句,“秋宵誰與期,月華三萬頃”,讓我想起《岳陽樓記》中“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詩人懷抱治國安民的理想,是希望與同志中人一起奮斗;當詩人看到美景,也不忘和朋友一起欣賞。詩人的偉大情操,真的讓人五體投地!
元代詞人張養浩喜愛江南,卻把目光鎖定在江南的秋景,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之外。但秋景的大氣磅礴,的確比煙雨蒙蒙的春天要好。我們一起來看這首《水仙子·一江煙水照晴嵐》: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
芰荷叢一段秋光淡。
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
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
愛殺江南!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滿江的煙波和岸邊山中的霧氣相映,兩岸人家屋檐相連,畫梁相接。江面上荷花叢生,秋光恬淡。秋光用一個“淡”字形容,特別貼切,比起春天的五光十色,秋光確實淡了許多,但也更加秋高氣爽,大氣磅礴。
“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看沙鷗正在江面上飛舞盤旋,家家珠簾里飄出香風。
“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正因為秋高氣爽,才有這樣的風光:美麗的船只好像從天邊駛來,酒店的旗幟迎風招展。
一句,“愛殺江南”,其實詩人是愛剎江南的秋!
這個有意思,在《點絳唇·不用悲秋》中,大文豪蘇東坡的第一句就直接說“不用悲秋”,當然是沒有“悲秋”之感: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
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
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
樓船遠。白云飛亂。空有年年雁。
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不用“悲秋”,我現在身體還很好,又有盛大的宴會,為什么要“悲秋”呢?詩圣杜甫寫《登高》的時候,那是體衰多病,連濁酒都沒得喝,我現在比他強太多了,沒有理由“悲秋”。
“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無論在江村,還是在村外的江邊,都要像看待“空華”一樣,一切都是虛幻的。
“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遙想漢武當年,作《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那是何等雄姿英發!
“樓船遠。白云飛亂。空有年年雁”,漢武當年的樓船遠去了,但白云還在空中亂飛,年年還有飛來的大雁,秋天還是那么美好!
清代詩人王士禎的這首《題秋江獨釣圖》,寫出了秋天的豪邁,更是寫出了隱士的豪邁: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一人獨釣一江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他身著一件蓑衣,頭戴一頂斗笠,手搖一葉扁舟,飄蕩在秋天的江上;他手持一丈的釣線,釣線的盡頭,是一寸來長的釣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他釣著釣著,忍不住喝了一杯酒,又高歌一曲,就這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這秋高氣爽的大江上,他一人獨自釣著魚,一人獨占一江之秋。
“一人獨釣一江秋”,是多么的豪邁,秋天本來就很大氣,但這人比秋天更大氣,他獨自占領了一江的秋天!
金代詩人趙秉文重游赤壁,自然會想起蘇東坡的那首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于是就用蘇詞韻,寫了這首《大江東去·用東坡先生韻》和詞,不一樣的心情,一樣的豪邁、豪放:
秋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
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
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
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
幾度山花發。
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
我欲從公,乘風歸去,散此麒麟發。
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
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
“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一葉扁舟在江上,那是碧波萬頃;四下眺望,水光連天,無邊無際。“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明月離江很近,幾乎要下到人間來,月光就像在萬里飄動冰雪一樣,晶瑩剔透。
“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騎鯨”,原是指詩仙李白,蘇軾非常喜歡李白,在很多詩詞里說李白是“騎鯨公子”,比如,在《南歌子》中寫到,“好伴騎鯨公子、賦雄夸”;又在《次韻張安道讀杜詩》寫到,“騎鯨遁滄海”。所以,這里的“騎鯨人”,是指蘇軾。
“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長空浩蕩,千古之夢,也只得灰飛煙滅。最后一句更豪邁,“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三山在何處?玉簫的樂聲吹斷了月亮皎潔的光芒。
總感覺,毛主席他老人家,更喜歡秋天,他描寫秋天的詩詞特別多。而這首《采桑子·重陽》,則直接是,“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戰地黃花分外香”,毛主席喜歡菊花,有多首詩詞描寫菊花,在他的詩詞里,“菊花”代表的是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毛主席喜歡秋風,因為秋風有勁,不像春風那樣軟綿綿;秋風代表的是革命,革命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掃盡一切歷史塵埃。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秋風掃過以后,展現在人眼前的是寥廓的江天,萬里霜降,一片雪白。比喻經過革命以后,江天一片澄清,出現一個嶄新潔白的世界,實現“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言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