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文 言
逢年過節,通常要走親戚。走親戚是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有些地區把走親戚說成是“逛親戚”,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交流方式。
人們在走親戚時,時常會出現這樣一幕:大人領著孩子,見到有些親戚,不知道怎么稱謂,大人不懂,孩子更發懵,親戚也不怪,大家一起捯根兒,論血親、論分支、論輩分,總算找到對號的稱謂,便親切地叫一聲。像這樣的場景,恐怕不少人都會經歷過。由此可見,講親情還應會稱謂。
人類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個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員關系的親屬稱謂系統。漢語親屬稱謂,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語言文化現象,不同時期的親屬稱謂,是當時社會的血緣關系,家庭組織形式和婚姻狀況的深刻體現。
從古至今,親屬稱謂的數量、體系、稱法和寫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才逐漸形成今天的親屬稱謂系統。而這些歷史演變,往往是社會發展,親屬制度,漢字形音義,方言俗用等眾多文化因素共同促成的。
大家在看《紅樓夢》時,第六回有一句話:“鳳姐笑道:‘親戚們不大走動,都疏遠了。’”在現實社會中,由于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經濟條件所限等原因,也存在著親戚不大走動,越來越疏遠的現象。特別是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飛速發展,智能手機廣泛普及,網上慶賀、網上紀念、網上問候、網上拜年等漸成時尚,親戚走動少,見面機會不多的現象越發凸顯。親戚之間不大走動,稱謂就很少用上了,親戚疏遠,親情淡化,稱謂也會隨之淡忘。這無疑會給親戚稱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讓世界充滿愛》這首歌,曾經風靡一時,廣為傳唱: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語言,緊緊地握住你的手,這溫暖依舊未改變,我們同歡樂,我們同忍受,我們懷著同樣的期待,我們同風雨,我們共追求,我們珍存同一樣的愛,無論你我可曾相識,無論在眼前在天邊,真心的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這首歌詞很美,很感動人,唱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要讓世界充滿愛,社會有溫暖,親戚之間必須要互相關愛,親情都不講,何談世間有大愛。
有一位散文作者寫得好,親情是人間最溫暖的陽光,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之一,感受親情既是撫平心靈創傷的妙藥,也是激發生命力量的源泉,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著親情,我們被包圍在濃濃的親情中,漸漸被愛融化……。親情,是人生路上的一出重頭戲。它會在你窘迫時,孤膽時,失望時,難過時,就會不顧一切地伸出雙手來幫助你,接納你。有了親情就會使你的生活更加美麗,更加多姿多彩;有了親情,你會覺得,生活是那么美好,那樣有趣!
歷代著名詩人也寫下了眾多關于親情的詩句,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木蘭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既然人世間的親情如此重要,如此美妙,我們大家沒有道理不講親情、重親情。這其中就包含著處理好親戚之間的關系,讓濃濃的親情為全社會增添溫暖。如何在親戚當中講親情,由于每個家庭和每個家族的情況各不相同,方式方法、所作所為,均無法形成定論,很難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在此,只能對弘揚中華民族親戚稱謂這一優秀文化,談一點不成熟的見解,供大家討論。
中國人由于姻親而產生的親戚關系相當龐雜,僅家族長輩稱謂就有:曾祖父、母;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太奶親(丈夫的曾祖母);曾伯父、母(父親祖父的哥哥、嫂嫂);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叔祖父、母(父親祖父的弟弟、弟媳);太叔翁、太嬸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祖父、祖母(父親的父母);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伯祖父、母(父親的伯父、母);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叔祖父、母(父親的叔父、母);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嬸婆(丈夫的叔祖母);翁親、姑親(丈夫的父親、母親);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叔父、母(父親的弟弟、弟媳);堂伯、叔(同族與父同輩者);宗伯、叔(同姓與父同輩者);等等。還有晚輩之間的稱呼、平輩之間的稱呼、族群之間的稱呼等,內容非常豐富,不能一一列出。這些龐雜的親戚關系,其派生出的各種稱謂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一大特征。
我們要珍惜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這一寶貴精神財富,不能因為親戚稱謂太多而忽視學習、運用和傳承。更要防止因“親戚們不大走動,都疏遠了”,使一些稱謂在民間失傳。
各類學校在國學教育中,要把親戚稱謂做為教育的一項內容,給學生們講清起源、演變、發展歷程,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弄清來龍去脈,分清層次關系,熟記于心,運用于行,成為傳承親戚稱謂文化的“明白人”。
各級宣傳部門,各類宣傳媒體,各種演出機構,要采取多種形式,生動形象、準確無誤地宣傳普及親戚稱謂文化,使之家喻戶曉、入心入腦,讓更多的人懂得稱謂的含義,會用相應的稱謂。要持之以恒搞好宣傳,防止零打碎敲式的普及,避免有些親戚稱謂久而久之在老百姓當中失傳。
各位家庭成員都應重親情、講親情,在親戚之間來往中,要用心弄清關系,準確使用稱謂。年長者與親戚來往時間長,見面機會多,已經熟悉怎么稱呼,有責任給兒女介紹清楚。要通過每個家庭的口口相傳,一代一代接續,使親戚稱謂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
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親戚稱謂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搞好家風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應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