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歷史。”
這是作者分析伊利股份的第六篇文章。
在上一篇文章中(發布于微信公眾號:villike的財務自由筆記),我提到:
“之所以在我國出現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2008年,震驚中外的“毒奶粉事件”。
這個毒奶粉事件,我們都已經耳熟能詳,表面上看,這個事件很清晰:
“一家叫三鹿的無良企業,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往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導致嬰兒喝了奶粉以后,出現各種發育畸形,天理不容,最后倒閉了。”
下一篇文章,我會給讀者展示,一件看起來簡單、暴力的三聚氰胺事件,背后蘊含著怎樣的復雜背景。”
我們開始吧。
01
—
刨根問底
跟前面的“倒奶事件”案例一樣,在這個事件里,我們只需要往前走一點點,就能挖出很多東西來,最直接的一個問題就是:
這家企業的人,是心理變態嗎?故意去害孩子?
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應該不會這么極端,那進一步的問題就出來了:
這么做,有什么好處?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說得一點都沒錯,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到,這個事情一定是對操刀者有好處的。
那問題就又來了,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這個事兒,是誰干的?
你可能覺得我明知故問,“三鹿呀?不是很清楚嗎?”,但是,具體是三鹿的哪些人呢?
就是這樣,如果你打破砂鍋問到底,在網上一點點找信息的話,你可能會發現一個自己以前沒有思考的世界和原因。
而這個過程,就是你獨立思考的過程。
這個順藤摸瓜的過程,有時候甚至不需要你有多少專業知識,需要的,只是順著上一個問題,以及它顯而易見的答案,去找下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而已。
直到你覺得,所有的一切都基本說得通為止。
02
—
真相
關于這個事件,有幾個事情分享給讀者:
第一個,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這個事兒,不是三鹿干的,是收奶的人干的,然后收奶的人把原奶加入三聚氰胺,賣給了三鹿。
第二個,三鹿確實犯有監管不嚴,甚至不排除私下里有和收奶人串通的可能性,總之,三鹿收了毒原奶,做出了毒奶粉。
關于前面這兩個點,乳企充滿了無奈,伊利的年報里,有一次,也只有這一次,委婉地表達對這個事情的“委屈”觀點:
“隨著公眾消費理念的成熟,和科普素養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簡單地把質量管理方面的問題,等同于食品安全問題。”
第三個,收奶的人為什么要加這個東西?
其實這個問題更準確的話,是“收奶的人,為什么要往奶粉里加東西”?
因為事實上,當年往原奶中,加各種各樣的東西,是產業鏈上各方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事情。
之所以要加東西,是因為這樣,原奶才更容易達標,這樣就可以賺更多的錢。
第四個,當時,其實遠遠不止三鹿有這個問題,只是因為剛好爆發在這家企業。
事實上,當時絕大多數的中國乳企,在后來的抽檢中,都查驗出三聚氰胺,伊利蒙牛,無一例外!
所以,這是一個行業性的事件。
這個事件,除了我們都知道的“監管力度不足”、“奸商利欲熏心”等原因外,還有一段行業歷史,需要讓讀者們知道。
你們會發現,一切都有因果。
這個故事,要從中國的奶業歷史開始說起的,我們要一起回到開國的年代,也就是1949年后。
03
—
回首向來蕭瑟處
1950年,內蒙古海拉爾乳品廠建成,同年,上海開始用噴霧法生產光明牌奶粉,這兩個事件,應該算是新中國的乳制品行業啟程的標志。
一直到1990年左右,我國的乳制品行業,發展緩慢,特點就是:
第一,以奶粉和巴氏消毒奶為主,后者可以理解為現在所說的“鮮奶”,與現在市面常見的“常溫奶”對應。
巴氏奶的保質期,在7天以內,常溫奶保質期,6個月甚至更久。
第二,年產量一直不高,且沒有什么增長,一直在300-400萬噸左右徘徊。
第三,乳企國有為主,普遍規模很小,而且基本都是計劃配給,換句話說,想喝奶,要有“條子”。
1993年,一家叫“呼市回民奶食品總廠”的企業,經過股份制改造,搖身一變,成了“內蒙古伊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伊利誕生了。
從1995年開始,一些國外有乳制品業務的企業巨頭,開始在中國做生意。
比如雀巢、達能、卡夫等,他們給我國的乳制品企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行業開始蓬勃發展。
1996年,上海光明乳業有限公司成立,在其女掌門人的出色帶領下,迅速成為華東最強大的乳企。
1999年,由于和時任伊利一把手鄭俊懷不合,鄭俊懷的得力干將牛根生,帶領一波員工出走,成立蒙牛。
至此,中國乳業三大巨頭已經全部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關于這三家的恩怨情仇,我們后面會再講到,我們暫時略過他們的身影,繼續沿著歷史向前。
04
—
緣起
2000-2004年間,中國乳制品行業發生了兩件影響深遠的事情,改變了行業的格局。
第一件事情,是出臺了“禁鮮令”。
這個全稱是《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的文件,規定:
采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牛奶,不能被稱為“鮮奶”,而只能叫做“滅菌奶”、“巴氏殺菌奶”這種聽起來就沒什么吸引力的名字。
讀者們不要小看這一條法令。
在這個法令頒布以前,中國大約有超過3000家乳企,絕大多數生產的都是巴氏奶,也就是前面說的,保質期在7天內的牛奶。
而這個法令的出臺,就等于把美女的妝給卸了,更過分的是,把美女的漂亮衣服,換成了看起來邋遢的睡衣。
第二件事情,是伊利蒙牛和瑞典包裝企業利樂公司的合作。
各位不要小看我們喝牛奶時的那個盒子,這個被稱作“利樂裝”的包裝盒,目前全球幾乎只有這一家企業能夠生產,雖然我至今不知道是為什么。
但是,這個神奇的小盒子,讓牛奶的保質期一下子從7天變成了6個月。
這是絕對的質的飛躍,我國的原奶大部分產在北方,但是消費南方更多,過去由于保質期短,所以北方的奶沒法到南方去,乳企普遍比較小。
而這個利樂裝,徹底突破了限制。
從那之后,伊利蒙牛的“常溫奶”就一飛沖天,迅速占領了中國的大街小巷,因為北方企業有著無與倫比的奶源優勢。
這里岔開一點,講講網上前段時間盛傳的“伊利蒙牛N條罪狀”的新聞。
我個人認為,內容邏輯性有待考量。
他的核心觀點之一,是伊利蒙牛通過推動國家出臺“禁鮮令”,限制了包括光明乳業在內的眾多巴氏奶公司發展,讓這兩家生產“常溫奶”的廠家異軍突起。
但是,根據網上的信息,禁鮮令原定于2005年10月1日起實施,但由于爭議太大,最終推遲至2007年1月1日實施,到2009年下半年解除。
真正實施,也就2年半時間,而且據說,由于受到很大抵制,執行效果也大打折扣。
另外,光明是在2004年營收被伊利超過,2005年被蒙牛超過,說2004年推出的禁鮮令,是主要原因,還是有點牽強的。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找到“光明不能做常溫奶”的證據。
退一步說,哪怕禁鮮令真的限制了光明的發展,這時候盡快調整方向,也是一條明智的道路。
05
—
光明的故事
至于光明為什么沒有這樣發展,我們從光明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一二,以下是一個簡版的光明發展故事。
1996年,光明成立,掌舵人王桂芬是位女將,但經營能力非常出眾。
2002年,光明上市,當年是當之無愧的行業老大,營收超過當時的行業第二名(伊利)25%。
由于常溫奶的爆發增長,2004年和2005年,光明在營業收入上,相繼被伊利和蒙牛超過。
2007年,光明換帥,新任領導郭本恒也是不負眾望,2008年即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乳業的一款重磅產品——常溫酸奶莫斯利安。
2015年,光明掌門人郭本恒因腐敗而被調查,第二年入獄。
緊接著接任的高管團隊,3年后再次離職。
從上面這個縮微版的光明歷史,我們可以明顯看出:
這家公司之所以沒能保住行業第一的位置,一方面,是在常溫奶上的發力不足,錯過了歷史時機。
另一方面,是在管理層上很不穩定,各種入獄、適應不了的事件,讓公司蒙上了陰影。
我帶著讀者,從小路走了很遠了,現在帶各位回到我們的主干道。
回到前面,我們是從“毒奶粉事件”,開始走入小路的。
為什么會有“毒奶粉事件”?
因為在2000-2008那幾年,有四個因素,對這個事件有影響:
第一,由于行業的大趨勢,再配合常溫奶這個“超級加速劑”,乳制品行業迅猛發展,業務快速發展的時候,很多風險和問題,就會被掩蓋。
第二,禁鮮令加劇了中國大多數奶企,尤其是原產巴氏奶企業的焦慮,造成很多動作走形。
第三,原奶的生產商過于分散,雖然有了奶站,但是,一個是畢竟多了一層,另一個是奶站本身也很分散,所以乳制品企業的檢測難度,其實比現在高很多。
第四,雖然在2008年之前,也出現過“大頭娃娃劣質奶粉”這樣的事件,但是,乳企并沒有真正覺得“肉疼”,所以在檢測上,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們再回到更大的“主路”上去,我們最前面講的是這個觀點:
“中國的乳企,尤其是大乳企,對于原材料的價格掌控,一定會越來越強。”
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的依據是什么呢?
對于乳企來說,未來真的不怕原奶價格波動了嗎?
下一篇文章,給讀者展示系統的思考,以及我的答案。
請點擊右下角“贊”和“在看”,另外在方便的前提下,幫忙轉發擴散,就是對作者辛勤寫作的鼓勵了。
想第一時間看到作者文章?三個步驟:
1. 點擊手機屏幕最上方“villike的財務自由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