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儒學發展中,“子思之儒”、“思孟學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以前人們研究孔子以后的儒學,總是首先想到孟子、荀子。孟子學于子思之門人,那末,孟子的學說與子思有何關系?子思的思想學說怎樣?在郭店楚簡被發現以前,甚至連《中庸》都不能確定為研究子思的可靠材料,子思研究簡直無從談起。郭店楚簡中大量戰國儒家文獻問世后,子思思想的大門才算正式向人們敞開,這些寶貴材料的發現,使子思、思孟學派的研究引來了學術界關注的目光,早期儒學研究也因此出現了興盛局面。郭店竹簡中的不少篇章已經被證明是子思學派的著作,屬于史志著錄的《子思子》,并印證了保存于《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緇衣》都是子思的作品,也為研究子思的心性學說,研究子思的誠信與內修理論提供了極好的條件。人們研究早期儒學,再也不能不注意到子思思想的巨大影響。
要全面準確地研究子思,首先認清子思的思想淵源十分必要。從學術傳承上講,子思幼小時候學于孔子,又受學于曾子,在子思的思想中,孔子、曾子思想的影響都相當重要。
然而,在學術界,不少人對于曾子受教于孔子、曾子的事實并不十分清晰。雖然歷來有不少學者指出了子思學術思想與孔子、曾子的淵源關系,但由于對研究資料的認識不同,因此,子思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孔子、曾子的影響,人們的看法還因人而異,多有疑惑。
從關于子思生卒年的最新研究結果看,孔子去世時,子思可能只是十幾歲的少年【1】。但子思少年聰慧,很使孔子感到欣慰?!犊讌沧印び泦枴酚涊d了孔子與子思的一段對話,很能說明問題:
夫子閑居,喟然而嘆。子思再拜。請曰:“意子孫不修,將忝祖乎?羨堯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爾孺子安知吾志?!弊铀紝υ唬骸皝秤谶M膳,亟聞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是謂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狈蜃有萌恍υ唬骸叭缓酰课釤o憂矣!世不廢業,其克昌乎!”
孔子兒子伯魚雖受孔子詩禮之教,但由于短壽,“年五十,先孔子死”,很使孔子失落,對孔子當然是很大的打擊。正因如此,子思的表現才令他感到高興,在子思的身上,寄托了孔子的希望。
作為父親,伯魚對子思的學業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倒是作為祖父的孔子對子思少年之時的家庭教育起到了關鍵作用??鬃訐淖訉O“不修”,不能繼承自己的理想,因此,他非常重視對后代的培養。少年子思聰穎機敏,深得孔子喜愛,成為孔子晚年著力培養的接班人。
《孔叢子·記問》篇還有三段“子思問于夫子曰”的對話:
子思問于夫子曰:“為人君者,莫不知任賢之逸也,而不能用賢,何故?”子曰:“非不欲也,所以官人失能者,由于不明也,其君以譽為賞,以毀為罰,賢者不居焉!”
子思問于夫子曰:“亟聞夫子之詔,正俗化民之政莫善于禮樂也。管子任法以治齊,而天下稱仁焉,是法與禮樂異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禮樂哉?”子曰:“堯舜之化,百世不輟,仁義之風遠也。管仲任法,身死則法息,嚴而寡恩也。若管仲之知,足以定法,材非管仲而專任法,終必亂成矣?!?/p>
子思問于夫子曰:“物有形類,事有真偽,必審之,奚由?”子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乎圣,推數究理,不以物疑,周其所察,圣人難諸!”
第一段子思問孔子任用賢人的問題;第二段為子思與孔子談論治國與禮樂和法之間的關系;第三段探索“心”、“圣”在認識上的作用。對話內容逐漸加深,有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里的過程。從傳世文獻、出土簡帛與此處記載的對照中不難發現,治國用賢、禮樂治國、“心”與“圣”的問題都是子思所關注并進行過詳細闡發的儒學范疇。《記問》篇的此處記載正說明子思確實受孔子之教。
在孔子眾多的弟子中,曾子很能實踐和貫徹孔子之道。他勤奮好學,忠實厚道,修養全面。曾子繼承了孔子晚年的思想,內求心性之學,外尋天道。今本《大戴禮記》有關曾子的十篇文獻,基本上全面反映了曾子的思想。
曾子專心致力于忠、孝、仁、義的學業和傳授弟子的教學活動,后來成為一位有名的儒學大師。子思跟隨曾參學習受益匪淺?!抖Y記·檀弓》和《孔叢子·居衛》記載有曾子對子思有關禮制問題的對話,這是子思從曾子那里學禮的明證。《圣門十六子書》說:“子思從曾子受業,誠明道德,有心傳焉。乃述父師之意,窮性命之原,極天人之奧,作《中庸》一書,以昭來世?!睆脑幽抢?,子思繼續學習孔子思想,全面繼承了以孔子、曾子為代表的儒家正宗思想。
一般認為,七十子之徒以子游、子夏、曾子學問成就最高。子游一系可稱為“弘道派”,子夏一系可稱為“傳經派”,曾子一系可稱為“踐履派”。子思在向曾子學習孔子之道的同時,也當受到子游、子夏等的影響。《孔叢子·居衛》有子思“聞諸子夏”有關古代知識的記載;《雜訓》篇中,子思以子游的話回答縣子提出的問題。但從文獻記載中子思與孔門高足同時出現的頻率來看,以子思與曾子的次數為最多,這應該也反映出《孟子·離婁下》所說的“曾子、子思同道”,,子思在孔子之后主要學于曾子的事實。
從馬王堆漢墓帛書本的《易傳》,證明了傳統上孔子“晚而喜《易》”的說法,也證實了孔子作《易傳》是可靠的。從《易傳》與《大學》、《中庸》的比較中,學者們已經發現了二者之間的密切關聯?!洞髮W》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詩》、《書》立論,終篇不見《易經》和《易傳》一字,但其思想卻來自《易經》和《易傳》。《大學》中的三大綱領為“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而實際上,“止于至善”是對“明明德”和“親(新)民”的要求,所以三大綱領只有兩條。據分析,“明明德”無論在內容還是具體方法,都顯然來自易學?!吨杏埂芬黄?,程頤以為是“孔門傳授心法”,《中庸》以“致中和”為目的,為了做到這一點,《中庸》以為要有至誠無妄的心態,要有從實際出發的原則,要有行而不倦的精神,以及無過無不及的思想方法,細細分析,《中庸》與《易傳》的思想內容是互相溝通、互相滲透的。【2】
子思少年得孔子親傳,又學于曾子以及子夏、子游等孔門高足,在孔子之后,他很快成為戰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正宗傳人。子思隨著聲名的日益擴大,又有孔子嫡孫的特殊身份,當有不少人投到他的門下讀書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子思又系統闡發了自己的思想,繼承并發展了孔子、曾子學說,以子思為中心,形成了孔子之后一個重要的儒家派別——子思之儒。子思之學通過子思門人傳于孟子,又形成了思孟學派。
《大學》作于曾子,《中庸》作于子思,二者與《易傳》之間的這種關聯,使由孔子而曾子而子思的傳承線索十分明晰,子思的誠信和內修主張也是沿著這樣的線索而形成的。
子思早年直接受孔子教誨,又受學于曾子,他的誠信與內修理論與孔子、曾子也上下貫通??鬃?、曾子講誠、講信,其著眼點在于內修,在于心性,他們所講的都是“心性誠信”,這對子思的誠信與內修理論有根本性的影響。
在《論語·里仁》中,如下的一段記載頗為引人注意:
子曰:“參乎!吾道以一貫之?!痹釉唬骸拔?。”子出,門人問曰:“何謂
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p>
這個記載的重要性在于它顯示了兩點:其一,孔子相信曾子能夠理解自己的一貫之道;其二,曾子的回答明確而不含混。另外我們還想到,孔子說話后,曾子應而不答,孔子并沒有繼續追問,他相信曾子的理解是正確的,看來,孔子與曾子的默契非其他弟子所能夠比擬。曾子生于魯定公五年,即公元前505年,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去世時,曾子才二十六歲,則這時必在曾子二十六歲以前。以年輕的曾子對孔子的深刻理解,不獨曾子可以在孔門中會有突出地位,而且他也會將“夫子之道”發揚光大。
孔子所行教化之道,曾子體悟最深,聞而即曉。按照孔子的有關論述,所謂忠恕,理本相通。在孔子那里,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忠為體,恕為用。能行忠恕,就可以行仁,就可以達至“圣”的境界。朱熹的《論語集注》從字面上理解,說“中心為忠,如心為恕”。“忠”字從“中”從“心”結體,《說文解字》曰:“中,和也?!奔盀橹姓椭C之意;“恕”字從“如”從“心”結體,《說文解字》曰:“如,從隨也。”《左傳》昭公六年孔穎達正義曰:“如心為恕,謂知其己心也。”可知“夫子之道”的內核在于“中和”與“隨心”?!洞蟠鞫Y記·小辨》記孔子之言曰:“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是對“忠”、“恕”關系的闡發。有學者說:“《中庸》之所以詳言忠恕,而《大學》亦專論挈矩者,皆夫子一貫之道之所在故也”【3】。應當說,曾子所體悟出來的孔子的忠恕之道,曾子、子思都已經繼承過來。
孔子十分強調“信”,“信”字在《論語》中出現38次,在《孔子家語》中出現82次,是出現頻率極高的概念。據歷代學者研究,《論語》的編撰與曾子一派的學者有重要關系,依照我們的看法,《論語》和《孔子家語》可能就出于曾子及其門人,子思極可能是親歷其事者。按照《孔子家語》孔安國《后序》的說法,孔子生前,與當時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多有“咨訪交相對問言語”,既而弟子各記其所問,留存下來不少資料。后來,“弟子取其正實而切事者”,編輯而為《論語》,“其余則都集錄之,名之曰《孔子家語》”。這是說,《論語》是編選而成,《孔子家語》是結集而成,兩書的思想不僅體現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編選者的思想傾向。
孔子也談“誠信”,《孔子家語·儒行》記孔子曰:“儒有居處齊難,其起坐恭敬,言必誠信,行必忠正?!薄墩f文解字》中,“誠”與“信”二字互釋,二者意思相近。但細分起來,“誠”以自身為主,強調的是個人自身的內心狀態,它應該屬于道德的層面;而“信”的重點在于對方,是指“信于人”或者“使人信”,它未必屬于道德的層面。除了個人的品行要求外,還應使對方認為可信,其重點顯然應在對方。但籠統地談論誠信,其重點便是自我。從孔子的話中,不難體味這一點。
孔子更談“忠信”,“忠信”在《論語》中出現6次,《孔子家語》中出現了16次。“忠”與“誠”相近,亦指人對于事物的盡心態度。誠如《論語·學而》所記曾子常常自我反省的那樣:“為人謀而不忠乎?”不論他人如何看待,也不論事情的結果如何,我要盡心竭力,問心無愧。可見,孔子也十分強調內求,強調自我約束。
儒學是修己安人之學,為了安人,應該好好修己??鬃又匾晜€人修養,《論語·憲問》記孔子回答子路問君子時,談到了他的“修己”思想: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從孔子論說的遞進層次中,我們不難品味其間的邏輯關系。孔子最終關心的當然是人民的富足,是社會的安定,但要做到這些,首要的也是重要的,是要解決做人的問題。而做人問題的起點卻在于“修己”。如何修己,要“修己以敬”,所謂“敬”,是指內心的誠敬??梢?,孔子強調的修己,不僅修身,還要修心。
在孔子及其弟子們中,“敬”也是十分重要的概念?!熬础弊衷凇墩撜Z》中出現了22次,而在《孔子家語》中則出現了90次。“敬”多是強調內心,如據《孔子家語·賢君》記載:
顏淵將西游于宋,問于孔子曰:“何以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則遠于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于眾,信則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國,豈特一身者哉?故夫不比于數而比于疏,不亦遠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慮其先定,臨事而謀,不亦晚乎?”
在這里,孔子將恭、敬、忠、信四者對舉,《論語》中也是如此,孔子的許多論述都是將這些概念放在一起??鬃诱J為只有修于“其中”才能做到“恭敬忠信”?!爸小奔粗竷刃模靶奁渲小本褪切扌摹?/p>
在孔子那里,“信”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孔子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中,它也是最基本的倫理范疇之一。從孔子思想體系分析,“信”是“仁”的表征,孔子希望人人具有仁德,在《論語》中,這樣的論述俯拾即是。孔子認為“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君子信而后老其民”,“民無信不立”,人不可“言不忠信,行不篤敬”?!墩撜Z·述而》篇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也是孔子教育學生的內容之一。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子特別重視和強調忠“忠”、“信”的修養?!墩撜Z·學而》記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經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忠、信,對子思的影響可想而知。
研究子思的誠信主張,首先會想到《中庸》里“誠”和“誠之”的概念,其實,孔子也曾經論述及此?!犊鬃蛹艺Z·哀公問政》記孔子回答魯哀公問時,論述了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的一系列大政問題。孔子主張好學、力行、知恥,認為這樣才能近乎智、仁、勇,孔子認為:“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孔子還說: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夫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孔子談論政治,由修身開始,認為身修然后國治、天下平。孔子這樣論說以后,又進一步論說道:
治天下國家有九經,其所以行之者一也?!谙挛徊猾@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順于親,不信于友矣;順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誠于身矣。誠者,天之至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夫誠,弗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之所以體定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孔子將政治的治亂最終歸結為“誠之”,即好好學習“誠”,好好學會做人。認為首先明善、誠身,然后然后順親、信友,進而獲于上而治民。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的這段論述又見于《禮記·中庸》,這一點頗值得注意。在漢代孔安國的孫子孔衍關于《孔子家語》的奏言中又這樣一段話:
戴圣皆近世小儒,以《曲禮》不足,而乃取《孔子家語》雜亂者,及子思、孟軻、荀卿之書以裨益之,總名曰《禮記》。今見其已在《禮記》者,則便除《家語》之本篇,是為減其原而存其末也,不亦難乎?【4】
盡管孔衍對戴圣的做法不滿,但戴圣編輯《禮記》時,對材料畢竟有所選擇?!都艺Z》中孔子的這些論述被子思繼承,《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有二十三篇,《禮記》所選取者畢竟少數,但盡管如此,《中庸》篇即是其一??梢姡魇ヒ部吹搅丝鬃舆@些論說的重要性。
在子思著作中,《中庸》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該篇的中心觀念之一就是“誠”,《中庸》說道:“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薄爸杏埂奔词恰爸泻汀?,何為“中和”?《中庸》解釋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由此可知,《中庸》用以解釋“誠”、“誠之”的“道”實際是一種行為方式或者途徑?!吨杏埂方忉屨f:“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彼裕疤熘馈?、“人之道”的兩種方式,其區別在于是天生還是人為。“誠者,天之道”,是說人不通過努力,而合乎天生需要,沒有選擇狀態下的行為方式,而“誠之者,人之道”講的則是要人自覺接受道德約束,認真思考判斷,使行為盡量合乎道義的方式,這顯然是一種內修的功夫。
《中庸》中的“誠”,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解釋為“真實無妄”,這正符合《中庸》本義。許慎《說文解字》說:“誠,信也,從言成聲?!痹凇吨杏埂防?,“誠”與“信”實際是一體的,“誠”的提出直接與“信”有關。其中講了這樣的一個邏輯聯系過程: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臣下要獲得君上的信任才能治理好民眾,要做到這些,就應當獲得朋友的信任,為此就應當做到順親、明善、誠身。由誠身始,最終達到信朋友,從而獲上、治民,可以圖示為:
子思這里所講的,是誠信或者內修在治國安民中的重要作用。
新出郭店楚簡的《成之聞之》篇有一段話與之非常類似,講的是同一問題:
君子貴成之。聞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為恒?!毙胁恍艅t命不從,信不著則言不樂。民不從上之命,不信其言,而能念德者未之有也。故君子之蒞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順)以導之。其所在者內矣,民孰弗從?形于中,發于色,其誠也固矣,民孰弗信?是以上之恒務,在信于眾。……信于眾之可以濟德也。
這里所講的“求己”實際是“誠身”的問題;“服善”即所謂“明善”;“敬慎”是指“順親”。與《中庸》的思想完全一致。這也證明學者們關于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等篇屬于《子思子》的看法是正確的。
《中庸》中有“君子誠之為貴”,與這里的“君子貴成之”完全一致?!俺伞迸c“誠”通,《中庸》曰:“誠者,自成也?!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曰:“成,假借為誠?!薄懊鞯隆?、“修德”是孔子的一貫主張,對后世影響極大。子思同樣強調“修德”,《成之聞之》此處將“誠”、“信”與“修德”聯系起來,“求己”、“著信”是為了“濟德”。與《中庸》相應,這里談君上“恒務”,講“古之用民”之道??梢?,誠信問題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而且它還密切關聯著社會政治問題。子思學派所最終關注的可能正在于此。
通讀郭店竹簡,給人們留下的強烈印象是,其中有大量的關于心性問題的論述。首先,看看那些竹簡文字,許許多多的文字與今天結構不同,這便是好多字以“心”為偏旁,其中出現最多的心旁字是從身從心的“仁”字。龐樸先生就提到:“荊門郭店出土的楚墓竹簡文字中,一個很顯眼的現象是,從‘心’的字特別多?!谷丝梢韵胂?,那時候,人們對于內心世界或心理狀態的了解與研究,已是相當可觀了;否則,自無從造出如此眾多的‘心’旁文字來,使得今天的我們也驚嘆不已的?!饼嫎阆壬J為,郭店楚簡中大量表示仁愛的“仁”字從身從心,“也許表明他們對于仁的理解,已從求諸野的階段,進入到心性論的時期?!薄?】
郭店儒家竹書反映了子思的修身思想,其中論述修身,注重內求,強調“求己”。而求于己就是求諸自身,求之于自心?!缎宰悦觥氛f:“心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悅而后行,待習而后定?!庇终f:“凡學者,求其心為難,從其所為,近得之矣?!彼詰斉π扌?。
怎樣修心?如何才能做到心修?《五行》篇說:“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智,無中心之智則無中心之悅,無中心之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彼^“中心”,內心也。人要有德,要具有仁、智、圣的智慧,必須具有內心深處的憂患。君子求德,慎修其身,其具體途徑是“思”,以“思”生德,《性自命出》也說:“凡思之用心為甚。難,思之方也。”從《五行》、《窮達以時》等篇看,子思修身思想的確重視自省,兩篇都提到“慎獨”,這其實正是內心追求的一種境界。子思的誠信思想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的。
孔子、儒學十分注重個人修養,誠信乃是較高修養的重要而具體的體現之一。作為孔子嫡孫,子思在繼承孔子、曾子思想的基礎上,從身心性命的深度上思考了內修于誠信等問題。孟子強調“修心”,一定受到了子思的影響。
————————————————————
【1】關于子思的生年,學者們有不同看法??椎铝ⅰ蹲铀忌淠昕肌罚ㄒ娪诨ヂ摼W:www.confucius2000.com2002年11月28日)考證認為子思生于公元前491年。如此,則孔子去世時,子思已經十二歲。從有關資料分析,這個結論可能比較接近事實。
【2】任俊華:《貫穿了易學思想的〈大學〉與〈中庸〉》,見于互聯網:www.confucius2000.com2001年10月9日。
【3】朱守亮:《〈論語〉中之曾參》,載《曾子及其里籍》,中華書局,2001年。
【4】見于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八四《經籍考十一》。
【5】龐樸:《郢燕書說——郭店楚簡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試說》,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