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時期,景德鎮最后一批官窯瓷在御窯廠內燒造完畢,從而結束了中國帝制下的官窯燒造制度。
清宣統歷史雖僅有三年,卻仍在燒制官窯瓷器。據《清檔》載記載,宣統二年,為東西陵燒造供器豆、爵、罐、盤、碗一批,多為白釉素瓷,可惜品種有限,數量較少,故傳世品不多,甚為珍稀。
清宣統 黃釉暗云龍盤
高4cm,口徑18.7cm,足徑11.4cm
故宮博物院藏
這個時期的瓷器基本上是光緒瓷器的一個延伸,從傳世作品來看,宣統官窯瓷燒造質量均較高,在品種、樣式、釉彩皆仿效前朝,與光緒器基本相似,但同類器物較之光緒的更加精細。
01 胎釉
宣統瓷器胎質精良,選料上乘,胎體較薄,但胎壁厚薄均勻,胎質細膩,燒結程度較高,叩擊能發出清悅的金屬聲,較光緒時更為堅致縝密,也更顯輕薄。釉色潔白勻凈,明快而純正。
清宣統 礬紅彩描金云龍紋高足盤
高6cm,口徑22.5cm,足徑14.2cm
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民窯粉彩的胎質與現代瓷十分接近,釉色或潔白細膩,或白中閃青,有的也二者兼有。
02 釉色紋飾
宣統時期紋飾繪畫較為細膩,色彩淡雅,粉彩品種以白地粉彩為多,龍鳳、百蝠、百蝶紋樣最有名,傳世也多。繪畫水平較光緒更為精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紋飾雖以摻人法描繪,但造型較為生動,粉質也不疏松,與胎釉結合良好。
清宣統粉彩描金云蝠紋賞瓶
高40cm,口徑10.2cm,足徑12.7cm
故宮博物院藏
其青花瓷器的紋飾色澤甚為鮮艷,基調明快青亮,多有仿古之作,水平也很高,幾乎可追跡康熙青花;五彩和琺瑯彩的制作也具一定水準;其他各色釉,如珊瑚紅、黃、白、藍、綠、窯變、仿官、茶葉末釉等,雖然數量和品種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先朝,工藝技法還有提高,并逐步形成其時代特征。
03 器型
宣統瓷器器型依然如舊,賞瓶、玉壺春瓶、琮式瓶、貫耳方瓶、棒槌瓶等仍有燒造。粉彩器型多為日常生活用具、陳設瓷及文房用具等,日常生活用瓷有碗、盤、杯子、渣斗等,陳設瓷瓶類以賞瓶為多,另有玉壺春瓶、棒槌瓶等。碗類制品中較多見一種臥足小碗,有青花、琺瑯彩等。
清宣統冬青釉凸花八卦紋琮式瓶
高27.7cm,口徑9cm,足徑10.7cm
故宮博物院藏
04 款識
宣統官窯粉彩器的款識以“大清宣統年制”六字楷款居多,也有篆書款,凡青花款均為楷款,雙直行六字,字體清秀工整,書寫規整,排列有致,筆路圓潤有力,青花款料色深濃鮮亮且不暈散。
黃地綠彩花鳥紋碗
清宣統
高6.5cm,口徑12.4cm,足徑5.3cm
宣統民窯粉彩器物有“大清宣統年制”紅彩和青花楷款,另有書干支紀年款,書寫較為草率。宣統時期還有部分紀年款器,有的書“宣統二年繼世堂”,有的書“宣統庚戌宜春堂”、“宣統己酉宜春堂”(后者為宣統元年、前者為宣統二年)。另外還有一些祭器,有的寫明“坤寧宮祭器”字樣,顯然是皇家的祭器。
清宣統青花雙“喜”字桃蝠大碗
高9cm,口徑21.1cm,足徑8.5cm
故宮博物院藏
宣統民窯瓷器繼續沿襲光緒傳統,國外先進的制瓷技術還沒有對民窯產生任何影響。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廣大農村市場的需求,宣統民窯粗瓷產量大大增加,間或生產少量仿古瓷和藝術瓷,中檔瓷器幾乎不見生產,給人的印象是景德鎮制瓷業急劇衰落。另外,由于民窯許多瓷器并不落款,所以在鑒別之時可能被劃歸于光緒或民國了,使得人們認知中宣統民窯器在傳世品中出現比較少。
另外,在這個時期由于時代進步出現了新式瓷!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瓷業的發展同其他經濟、文化事業一樣,隨同國勢之日衰,逐漸走向下坡。正如民國初期《陶雅》一書所指出的那樣:“中葉以后,深厚固不如康熙,美麗也不及雍正。惟以不惜工本之故,猶足以容與中流。嘉、道以降,畫工彩料直愈趨愈下……”至光緒時期,瓷業曾一度有所好轉,但猶如回光返照。當時清政府想拯救衰退的局面,提出了所謂“振興實業”的口號,在中國瓷器手工藝中進行了一些改革,創辦一些新式瓷廠,成立了陶瓷工業公司。這個改革時期,大約在光緒三十年至宣統二年,其間先后建立了七個新式瓷廠,景德鎮和湖南醴陵是比較突出的兩個。他們試用機器制瓷燒瓷,采用當時先進方法,生產出不少精品瓷器,一些滿清王公貴族在景德鎮訂燒瓷器,署款“來鶴堂制”、“濟世堂制”等。
宣統官窯江西瓷業公司款鴻福齊天碗
高5cm,口徑12.3cm,底徑4.8cm
湖南醴陵瓷業公司創造的釉下五彩轟動一時。釉下五彩畫面采用中國水墨技法,同時吸收西洋畫法,注意光線明暗和投影,透視感較強,色彩柔和淡雅,每件釉下五彩瓷器的畫面,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簡明陶瓷辭典》一書說釉下五彩采用“三燒制”,即先以 800℃低溫燒成素胎,然后進行彩繪,為使畫面上的墨線及色料中的有機物和雜質等揮發,再以同樣煅燒一次,最后罩透明釉經高溫燒成。這樣燒造出的瓷器胎質瓷化強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強,釉面滑潤,光彩雅麗,瓷畫面富有日本藝術品風格。
釉下五彩首先保護了紋飾不受外界的磨損,日用品在使用時還減少了彩中鉛的毒害,因此釉下五彩的問世,受到國內外的歡迎。這種新式瓷畫在1907-1912年間,曾參加過國內南洋勸業會和國外巴拿馬、意大利世界博覽會,均獲得一等金牌榮譽獎章。而且因燒制方法簡便,還可提高生產率,釉下五彩瓷是近代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新成就。
清宣統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瓶
北京保利2012春拍
成交價172.50萬元
湖南瓷業公司生產的釉下五彩瓷,多為立體的陳設品,如琵琶式尊、鏤雕菊花套瓶、山水人物紋瓶、菊花紋瓶。瓶底青花書寫款識有“大清宣統二年湖南瓷業公司”、“大清宣統三年湖南瓷業公司”,或“湖南制造”等,也有無款者。
中國瓷器發展脈絡緊系著歷史時勢,盛世興收藏,盛世才興瓷,宣統瓷可以說是末代清瓷的一次回光返照!
參考資料:
醴陵國瓷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