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寫了一篇《別再被藥商洗腦了,這些咳嗽藥禁止給寶寶吃》,旨在告訴大家,應對孩子咳嗽的關鍵是針對病因治療,不能盲目使用止咳藥。
文章發出后,很多寶媽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有些藥不能濫用,但是醫生還總開。這個讓人無奈的問題,和醫療環境有關,但也和一些家長的心態有關。
因為不了解病理,當孩子生病去醫院,家長們最關心的往往不是查清病因,而是癥狀能不能盡快改善。比如盡快止咳、盡快退燒等等。
如果用了藥,癥狀又沒有迅速好轉,那醫生可能就會受到質疑。久而久之,很多醫生也就養成了看病先控制癥狀的習慣。
家長抱著寶寶質問醫生:為啥吃了藥癥狀還不見好轉?
我說這些話不是要批評家長,家長著急可以理解,但我希望普及一個觀念:
像發燒、咳嗽、鼻塞、流涕之類的,都不是病,而是癥狀,是疾病的外在表現;除非癥狀嚴重影響孩子生活,否則解決導致這些癥狀的內在病因才是更重要的事。
今天我要講的腹瀉,也是同樣的道理。
去年有位同行記錄了一個病人從腹瀉到死亡僅半天的惡性事件,這真和錯誤的疾病觀脫不了干系。
寶寶拉肚子
不要自行服用止瀉藥
腹瀉大體上可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兩大類。其中引起感染性腹瀉的病因主要有:
細菌感染
服用被細菌污染的食物或者飲料會引起細菌性腹瀉,常見細菌有霍亂弧菌、菌痢桿菌、傷寒桿菌、沙門氏菌等;
病毒感染
通過食物或其他途徑感染病毒后引起病毒性腹瀉,常見病毒為輪狀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在講咳嗽的時候,我說過,咳嗽對呼吸道是有保護作用的,呼吸道里的分泌物、壞死脫落組織增多,形成痰液,可以通過咳嗽咳出去。
對于感染性腹瀉,和咳嗽類似,此時的腹瀉也是一種對身體的保護機制,它能把腸道內的有害細菌、病毒及其所產生的毒素排出,對人體有一定好處。
如果剛拉肚子就吃止瀉藥,不僅可能使毒素無法充分排出而引起中毒癥狀,而且容易掩蓋病情,影響醫生判斷。
止瀉藥抑制了腸道蠕動,延緩了致病菌排出
比起止瀉
更重要的是防脫水
腹瀉時,水分進入腸道后還未來得及被吸收就排出體外了,所以人體會出現脫水的癥狀。
孩子每公斤體重對水和電解質的需求量比成人要大,因此也更容易出現脫水。如果脫水嚴重,還可能會有休克,甚至死亡的風險。
寶寶不同程度脫水時的臨床表現
為了應對寶寶腹瀉脫水,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兒科學會都一致推薦一款神器——口服補液鹽(ORS)。
口服補液鹽曾經有過三代產品,配方略有不同,這里推薦最新的第三代口服補液鹽,即口服補液鹽III。
口服補鹽夜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療90%左右的腹瀉脫水。
它內含的鉀、鈉離子能補充人體在腹瀉中損失的主要離子;葡萄糖不但補充能量,且有助于鈉在小腸部位的吸收;枸櫞酸或碳酸氫根可糾正腹瀉和脫水時的酸中毒癥狀。
除此以外,ORS還有輕微的止瀉作用,能幫助減少拉肚子的次數和糞便的量。
口服補液鹽
用法用量有講究
計算用量
寶寶拉肚子的時候,依據脫水程度的不同,補鹽液的用量計算也不同。
如果寶寶的精神和反應都不錯,眼睛沒有出現凹陷,皮膚的彈性也沒問題,此時可以根據寶寶的年齡來給藥:
6個月內的寶寶,每次用量50毫升;
6個月~2歲,每次用量100毫升;
2歲~10歲,每次用量150毫升。
如果寶寶有煩躁的表現,而且眼睛凹陷,皮膚彈性變差,尿尿也少了,就要根據寶寶的體重來給藥:
每公斤體重需要60毫升的口服補液鹽;
喝完補液鹽4小時后,如果寶寶仍舊在拉肚子,那就按照每公斤10毫升的量來喂。
如果是更加嚴重的情況,就需要去看醫生了。
2
精準調制
補鹽液濃度的準確性很重要,所以要嚴格按照說明書中標注的比例和方法來混合補液鹽和水。
特別提醒寶媽們,不要用奶、果汁或者其他飲料來配補液鹽,也不要再往補液中加入額外的糖和鹽,否則非但沒有補液的效果,反而可能加重腹瀉,甚至出現副作用。
另外,不建議自行配置補液鹽。如果家里實在沒有儲備且暫時買不到,在緊急情況下可以自制,當購買到正規口服補液鹽后要及時更換。
3
緩緩口服
按照說明書給出的方法調配好補液鹽以后,就可以給寶寶喂了。
喂的時候千萬別心急,如果寶寶還不會用杯子,就用小勺或者奶瓶喂他們,每3~5分鐘喂10~20毫升以內的量。會用杯子的寶寶,可以自己用杯子慢慢喝。
當然,口服補液鹽也不是萬能的,當寶寶出現以下情況時,及時送孩子去醫院:
1. 大便水份增多或次數頻繁,或出現大便帶血;
2. 腹瀉加重或持續2周以上;
3. 嘔吐頻繁不能進食、進水;
4. 3月齡以下孩子出現發熱,或3月齡以上孩子持續反復高熱;
5. 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驚厥等;
6. 大孩子出現固定部位的持續腹痛,或嬰幼兒哭鬧不止;
7. 尿量比平時減少或無尿(6小時內無尿)、哭時淚少或無淚、口唇粘膜干燥、眼窩凹陷、小嬰兒出現前囟凹陷、體重減輕等脫水癥狀;
8. 家長自己不能判斷病情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