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凱風
來源:微信公眾號房屋屋(its-home)
一線城市與新一線城市之爭,硝煙再起。
最近,有專家表示,中國未來至少需要 8 個一線城市。而天津、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重慶、西安、蘇州、合肥,這 9 大城市都有望成為 ' 新一線城市 '。
這九座城市的確夠 ' 網紅 ',也是各種熱門話題里挑戰北上廣深的常客,但一線城市果真能批量生產?這些城市里,誰最有希望躋身其中?
1
其實,一線二線的概念,最早都是從房地產領域流出的,本來只是好事者作為評價城市房價梯度的標志,在后來才逐漸成為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雖然現在涌現出不計其數的挑戰者,但直到如今公認的一線城市,還是只有北上廣深四個。其他城市雖然在某項指標上超過廣州或者深圳,但就綜合競爭力而言,仍然難以登頂一線城市。
一是這四大城市的 GDP 總量位居全國前列;
二是這些城市都有相當強的區域輻射力;
三是這些城市都有一定的優勢性主導產業,這些產業在區域甚至全國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四是他們都有一個強大的城市群作為依托,城市群為其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的腹地。
北京、上海不用說,一個政治和文化中心,一個經濟和金融中心,這種經由政治加冕的地位,在現階段,是其他所有城市都無法挑戰的。
廣州之所以能位列一線城市,不僅是因為 GDP 在過去 20 多年都穩居全國第三位。而且廣州是華南區域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城市之一,更是中國久負盛名的商貿中心。這種區域輻射力、產業輻射力以及城市群輻射力的存在,讓廣州雖然備受 ' 衰退論 ' 的困擾,但一直能位列一線城市之列的原因所在。
深圳位列一線城市,除了 GDP 總量和增速都遙遙領先之外,又是上海之外的另一大金融中心,同時還作為中國民營企業的大本營,科技創新實力一直都位居全國前列。再加上珠三角一流的制造業的存在,讓深圳的創新效應能夠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流動,從而形成極其強大的輻射效應。
與此對比,不論是被寄予厚望的杭州,還是作為老牌名城的天津,抑或在這個名單里極其醒目的合肥,要么是只具備其中一兩個條件,要么是一個都不具備,顯然離真正的一線城市還有很遠的距離。
2
下面我們用數據來逐一說明,為什么這些城市離一線城市還有很長的距離?
從 GDP 總量來看,北京上海都突破 2 萬億,廣州深圳則超過 1.9 萬億,而天津重慶只有 1.7 萬億,至于成都、武漢、杭州、南京等城市都剛突破 1 萬億不久,與廣深還有很大差距,至于合肥只有 6000 多億,不到廣深的 1/3。
再從人均 GDP 來看,廣州深圳同樣是遙遙領先,除蘇州之外,其他城市仍有不小的距離。
杭州、南京、蘇州位于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在其中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至于合肥,雖然也被視為長三角的一部分,但從燈光圖上可以明顯看出,合肥與其他城市之間存在明顯的斷裂,把合肥列為一線城市預選隊,實在勉強。
3
我們今天所炒作新一線城市,很大程度上仍舊是在玩概念。很多人之所以反復鼓吹一線城市,無非也是希望借概念來炒作當地房價。而且,一線城市這一榮譽所制造的虛榮感,也為不少人陷入口水戰提供了充足的刺激。
換句話說,一線城市是經濟總量、人口規模、產業輻射力、區域輻射力和城市競爭力等一系列指標綜合作用的結果。所謂的一線城市,只是發展的結果,而非發展的原因。指望通過呼吁或者規劃,來創造更多一線城市,其實是本末倒置的。
相比于對于一線城市的追逐,這些城市真正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構建區域競爭力。比如重慶成都之于西南,西安之于西北,武漢之于中部,南京杭州蘇州與上海在長三角區域內部的協調發展等等。
最后多說一句,有時候,實力比不上北上廣深,但房價和物價卻已比肩一線城市,未必是好事。
來源:微信公眾號房屋屋(its-home)
原網頁已經由 ZAKER 轉碼以便在移動設備上查看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