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海拔高度為1532米,在五岳之中并不是最高的,為何卻給人“一覽眾山小”的雄渾氣勢,甚至被譽為“五岳獨尊”?
提到我國的名山,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著名的“五岳”,包括五座名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以及中岳嵩山;
這其中,泰山非常值得一提;
關于他的各種歷史、詩詞、典故等,實在太多了;
比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比如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比如我們常用的一些詞匯“泰山崩于頂而不行于色”、“穩如泰山”、“重如泰山”
比如古代的“泰山封禪”
等等;
數量之多,簡直數不勝數。
看到這里,估計一些細心的朋友已經看出來了,那些名言警句,基本上都在表達一個意思:
泰山真的非常高大雄渾、氣勢磅礴!
而一些更細心的朋友,可能還發現了一個問題:
我們的五岳之中,西岳華山,最高峰為落雁峰,海拔高度2155米,北岳恒山,主峰為天峰嶺,海拔2016米,南岳衡山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米,中岳嵩山最高峰連天峰海拔1512米;
而東岳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高度為1532.7米。
這個高度怎么說呢?
恰好排在第三,不高不低,中規中矩。
咳,這就是問題所在啊!
看看這高度,在五岳之中也不算突出,為啥關于泰山的各種典故,都在形容他是多么多么的高大,多么多么的雄渾呢?
甚至還被譽為“五岳之首”、“五岳獨尊”?
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泰山是真的高大。
我們通過文字等一些方式,去了解一座山脈時,往往看到的都是數據描述,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超過6000米,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米,等;
這些數字,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高,而我們在“腦補”時,往往也會把海拔高度想象成山頂到山腳的高度。
想一下,我們的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高度為632米,喜馬拉雅山脈就相當于有10個疊起來,而珠穆朗瑪峰還要再疊加5個;
哇,好高啊!
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我們在觀察一座山的時候,往往看到的只是相對高差,比如珠穆朗瑪峰,由于周邊地勢原本就比較高,相對高差就只有3644米;
還是很高,但并沒有那么驚艷了吧?
五岳中的其他四座, 情況其實都跟珠穆朗瑪峰差不多,都是海拔高,但周邊幾乎都是延綿山地,海拔也不低;
以華山為例:
他的海拔高達2155米,是五岳最高的,但旁邊的關中平原海拔有500米左右,所以相對高差就沒那么大了。
同樣的,泰山之所以顯高,也正是因為他所在的黃淮海平原,不僅面積遼闊,地勢也非常低平,平均海拔甚至不到50米,所以相對高差非常大;
當你山登絕頂,視野開闊,極目遠眺時就會發現,“登泰山而小天下”,真的是恰如其分。
其次,泰山也是真的雄渾。
這一點其實跟上面類似;
一方面,相比其他四座山脈,泰山四周幾乎都是低矮丘陵和平原,更像是一座“孤山”;
另一方面,泰山東西延綿超過100公里,南北也有50多公里,覆蓋面積達到426平方公里,所以“底座”顯得非常寬大;
兩個方面一結合,就讓泰山很容易給人一種安穩、厚重、雄渾、挺拔的感覺。
所謂“重如泰山”、“穩如泰山”,莫過于此。
再次,攀登泰山,更容易讓人感受到時空變幻歲月更迭。
這種感覺也很有意思;
由于相對落差大,泰山從山腳到山頂,氣候的垂直變化非常明顯;
比如在6月份,山下溫度可能超過30℃,非常炎熱,而山頂只有10℃多一點,而且泰山的降雨量也是隨著海拔的抬升而增加,山下為722.6毫米,山頂則高達1132毫米;
所以在攀登泰山時,除了視野會逐漸變得開闊,給人帶來空間上的不同感受之外,溫度、降雨量的不同,也能讓人感受到季節的變化;
二者結合,就會有一種時間、空間上的雙重改變,體驗到滄海桑田、歲月更迭的感覺。
最后,就是泰山的位置很有意義。
我們都知道,日出東方,帶來的是蓬勃的朝氣,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所以在古時候,東方就成為生命初始、希望、以及祥瑞的象征;
而五岳之中,泰山是東岳,獨鎮東方,由此也成為一座“祥瑞”之山,自古就有“泰山封禪”事跡;
再加上歷代文人騷客的描寫和贊美,也讓泰山擁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
可以說,正是巨大的相對高差、巍峨雄渾的山體以及深厚的歷史底蘊,各方面因素綜合,才讓泰山在各大名山中擁有了無與倫比的地位,乃至被譽為“五岳之首”、“五岳獨尊”;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