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級的價值投資大師,他們子孫在投資上少有建樹,但是本文的主角不僅提出了著名的“戴維斯雙擊”投資策略,在47年的長周期里取得了高達23%的年均復合回報,還將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都培養成為了頂級基金經理,建立了三代投資王朝,成功屹立華爾街近百年。
本文和您一起來看看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及其家族的傳奇歷程和投資心法。
世界頂級的價值投資大師,他們子孫在投資上少有建樹,但是本文的主角不僅提出了著名的“戴維斯雙擊”投資策略,在47年的長周期里取得了高達23%的年均復合回報,還將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都培養成為了頂級基金經理,建立了三代投資王朝,成功屹立華爾街近百年。
本文和您一起來看看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及其家族的傳奇歷程和投資心法。
戴維斯家族族譜及三代投資戰績
1906年,戴維斯家族的第一代投資大師,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下稱老斯爾必)出生在皮若亞市。
1928年,老斯爾必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四年后結婚。
1933年,老斯爾必到姐夫的投資公司工作,第一次接觸股票,年齡已達27歲。
1937年,老斯爾必的兒子,戴維斯家族的第二代投資大師,斯爾必·戴維斯(下稱斯爾必)出生。同年老斯爾必辭去投資公司的工作,成為一名自由作家。次年,被聘為紐約州經濟顧問。
1944年,老斯爾必被任命為紐約州保險司副司長,開始接觸保險事業。
1947年,老斯爾必辭去公職,用妻子資助的五萬美元開始專職投資,時年41歲。
1957年,斯爾必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進入紐約銀行擔任證券分析師。
1963-65年,戴維斯家族的第三代投資大師,安德魯·戴維斯和克里斯·戴維斯先后出生。期間斯爾必辭職,開辦自己的投資公司。
1969年,老斯爾必就任美國駐瑞士大使,同時斯爾必開始經營紐約風險基金。
1991-93年,克里斯開始管理戴維斯財務基金,安德魯管理戴維斯可轉換證券及房地產基金。
1994年,老斯爾必去世,享年88歲。
第一代: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以投資保險股為主,銀行和其他金融股為輔,資產從5萬美元增長至9.4億美元, 47年的年均復合回報率達到23.18%,投資生涯共經歷兩個漫長牛市、25次股價回落、兩個慘烈熊市、一次市場崩潰,以及七個輕微熊市和九次市場蕭條。
第二代:斯爾必·戴維斯,掌管紐約風險基金,從起初幾百萬美元的資產起步,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和第三代的精心管理,截至2014年3月底,其在管資產規模高達236億美元。在斯爾必·戴維斯掌管基金的20年中有16年戰勝標準普爾指數,累計收益37.9倍,年均復合回報率19.9%,超過同期標準普爾指數4.7%。
第三代:克里斯和安德魯兩兄弟掌管了整個家族的資產,截止2013年底,戴維斯公司管理的總資產規模高達470億美元。其中,克里斯掌管的紐約風險基金,1995-2013年的年均復合回報率為11.95%,同期標準普爾指數年均復合回報率僅為7.61%。安德魯掌管的增值收益基金1992-2013年的年均復合回報率為8.99%,同期標準普爾指數回報率為6.8%。
戴維斯家族的教育理念
戴維斯家族在華爾街能夠歷經三代屹立不倒,除了得益于老斯爾必的投資理念之外,優秀的家庭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戴維斯王朝》一書詳細介紹了戴維斯家族的教育理念。本文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兩方面分別是從出生就開始的財商教育和奮斗精神的培育。
▎財商教育
戴維斯家族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財商。在斯爾必13歲起,老斯爾必就開始教導他關于股票和債券的區別、七二法則、以及保險公司運營的過程,并帶著他參觀了數家保險公司的總部,與首席執行官交談。克里斯和安德魯從小就聽祖父和父親談論股票,明白了股票投資相比儲蓄的巨大優勢。他們初中的時候,斯爾必便付費讓孩子們寫公司分析報告, 并根據孩子們的研究結論購買股票。
有了家族的財商教育做基礎,戴維斯家族的后代們在投資方面擁有巨大的優勢。盡管他們大學最初專業都與投資無關,例如斯爾必主修歷史、安德魯就讀心理學專業、克里斯獲得的是哲學和神學碩士學位,但是他們通過夜校、轉專業等途徑學習了會計、證券分析等課程,并在畢業后開始從事證券分析工作,一步步成為了優秀的基金管理人。
▎奮斗精神
戴維斯家族不僅生活極其節儉,而且非常注重培養孩子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斯爾必從小干農活長大,二十多歲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家早已是百萬富翁。而克里斯在十幾歲時,周末在爺爺的公司打工,暑假通過給家里當廚師和司機賺零花錢。
戴維斯家族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孩子們畢業后必須先去社會上積累工作經驗,才能進入家族企業工作。斯爾必在紐約銀行做到了副總裁,但他拒絕了父親讓他去家族企業工作的要求,并開辦了自己的投資公司,而且沒有接受父親的投資。克里斯和安德魯在畢業后,也先后在銀行、投資公司工作了若干年,然后才回去管理家族的基金。
正是因為良好的財商教育以及后代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爺孫三代傳承延續了家族的優秀品質,締造了華爾街百年傳奇。
以“戴維斯雙擊”為核心的價值投資理念
戴維斯家族的投資理念主要源于家族的第一代,即老斯爾必,他提出了著名的“戴維斯雙擊”效應:“在熊市購買低市盈率、低盈利的股票,等待行情轉暖,享受公司盈利增長以及市盈率提升的雙重收益。”
眾所周知,Price(股價)=PE(市盈率)*EPS(每股盈利)。老斯爾必發現,在不同的市場階段,投資人對于股票的估值水平(PE)接受程度不同。在弱勢市場里,10倍PE是大多數投資人能欣然接受的估值水平,市場進入牛市后,投資者可能對20倍的估值水平也認可,而當市場進入瘋狂階段后,投資者可能對30倍、甚至更高的估值水平也無所謂。
“戴維斯雙擊”正是利用這種現象,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尋找EPS和PE處于低位的股票,在預計盈利進入上升的拐點時買入,等待股市行情回暖,同時公司盈利回升,從而PE和EPS一齊上升,帶來股價的迅猛攀升。而“戴維斯雙殺”,則是相反的現象,即在市場瘋狂的時候,買入PE很高,同時EPS處于頂峰拐點的股票,當股市走弱,同時公司盈利下滑,帶來PE和EPS一齊下降,導致股價的大幅下跌。
要想找到能夠實現“戴維斯雙擊”的股票,除了需要通過研究市場的估值水平選擇買賣時機,也需要研究企業的內在價值尋找盈利能夠大幅增長的股票。老斯爾必尋找盈利良好、資產健康、管理層優秀的企業,通過估算公司被收購時的價格來確定企業的內在價值,在股市低迷的時候購買內在價值遠遠高于市場價格的股票,耐心地等待股價恢復合理后賣出。如果他發現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不變,他會一直持有股票。
情有獨鐘保險股
老斯爾必對保險股情有獨鐘,曾經投資日本、南非、歐洲的保險股。他長期持有以下幾只保險股,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圖中的價值指截至1990年底持有的股份市值)
老斯爾必偏愛保險股,這是由于當年在紐約州保險司的工作經歷讓他對保險業有了很深的理解。1947年他初次投資,就大量投資保險股,第一年獲得4.6倍的收益,同期標準普爾指數下跌了24%。1962年他轉戰日本,投資了東京、三井、住友、安田等四家海上火災保險公司,后來這些保險股大幅上漲,讓他收獲頗豐。
▎老斯爾必熱衷保險股主要由于以下幾點:
1、保險業是非周期性的永續經營行業。
保險行業所售的產品永不過時,一些保險公司開業已達200年,卻依然銷售開創者在創業初期推出的那些產品。相反,以制造業、高科技行業為代表的行業需要不斷的科技創新,投資這些行業必須考慮技術革新的沖擊。
而且在經濟不景氣時,人們即使推遲很多消費,但卻不會推遲繳納保險費,因此保險業的周期性較弱,更容易穿越牛熊。
2、保險公司掩蓋了其真實的盈利和資產。
老斯爾必發現,保險公司所謂的“利潤不高”的現象,很可能是保險精算給人們造成的假象,而且保險公司通過用戶的保費進行投資,常常會持有大量的隱藏資產。因此保險公司的股價并不能反映其真實的盈利和資產。
3、保險業被市場忽視,常常有極低的價格。
由于保險業從不引領潮流,投資者沒興趣追捧,因此市場常常給出保險業非常低的價格。因此戴維斯家族能夠以非常低的價格買入保險公司股票,在市場回暖時獲得“戴維斯雙擊”的超額回報。
老斯爾必和巴菲特投資理念的異同
老斯爾必的投資理念和巴菲特相似,他們都會研究企業的內在價值,格外重視優秀的管理層,集中投資并且長期持有優秀企業的股票,他們的區別在于以下幾點。
1、老斯爾必投資全球的保險股,巴菲特投資美國的優秀企業。
老斯爾必有過保險相關的從業經歷,對保險業有非常透徹的理解,他很少涉足其他行業,但是會在全球范圍內尋找保險業的投資機會。巴菲特的能力圈更廣,除保險之外,還投資食品飲料、媒體等多個行業的優秀企業,但是投資標的以美國企業為主。
2、老斯爾必追求極低的買入價格,巴菲特愿意給優秀企業合理的價格。
老斯爾必作為“戴維斯雙擊”的首倡者,核心理念就是尋找估值極低的股票,很少為優秀的企業出高價;巴菲特研究企業的長期發展前景尋找優秀的企業,并且愿意付出合理的價格購買。
3、老斯爾必未使用財務杠桿,巴菲特利用保險浮存金作為財務杠桿進行再投資。
盡管兩人都熱衷投資保險公司,但管理模式及持股比例的差異導致操作手法的差異。老斯爾必在所投資的公司中持股比例較低,無法利用旗下保險公司的資金進行再投資,只能獲得投資于保險公司自身的投資收益。而巴菲特是旗下保險公司的大股東,可以控制控股公司現金流的使用,因此他能夠利用保險浮存金作為財務杠桿投資其他企業,放大投資回報。
老斯爾必在重視股價安全邊際的同時,精選保險行業中發展前景良好、管理層出色的優秀企業。即使和巴菲特相比,也算得上各有千秋,他不僅創造了投資傳奇,其首創的“戴維斯雙擊”也成為投資思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第二代第三代的投資策略
隨著美國新經濟的發展和股市的繁榮,戴維斯家族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對老斯爾必的方法進行了調整,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隨著資產規模的擴大,他們不再聚焦于保險股,而將選股范圍擴展到更多的行業,在堅持使用“戴維斯雙擊”策略的同時,也開始積極投資成長股。
斯爾必主要投資于收益穩定增長、價格合理的穩定成長股,尤其喜歡在優秀的公司遭到短期負面新聞打擊的情況下買入。他最經典的投資案例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銀行業危機中,投資了瀕臨破產的花旗銀行,這筆標準的“戴維斯雙擊”式的投資為他在10年后獲得了20倍的回報。
斯爾必曾在備忘錄中寫下他選擇的每家公司都具備以下大部分特征:
業務:公司所售的產品或服務永不過時,在國內外運作良好,并且在一個不斷發展的市場上占據優勢或上升地位。
運營:開展創新研究,保持最低開支,善于收購對手,并能增加盈利。
財務:股東資本回報率高,資產負債表良好。
管理:有一流、誠信的管理層,并且持有大量公司股份。
克里斯認為,投資最困難的地方,就在于預測公司未來8-10年的發展。因此他盡量選擇比較容易預測的公司,而回避高科技公司。他在分析企業時,會先審視收益的合理性,再研究股價的吸引力。他通過仔細地核算折舊、期權、債務等各項指標計算“每股股東盈余”,而“每股股東盈余”是指扣除了維持現狀以及今后發展再投資用的資金后,真正能夠被股東自由支配的每股收益,與巴菲特看重的“非限制性利潤”不謀而合。然后他將股價除以“每股股東盈余”得到“盈利率”,將股票的“盈利率”與同期政府債券的收益率進行比較,來確定股價是否具有吸引力。
▎經過五十年的摸索,戴維斯家族的投資策略也在與時俱進,但是有十條基本原則保持不變。
1、不要購買廉價股。
斯爾必認為,大部分廉價股由于公司質地很普通,只值現有的價格,盡管公司的業績會在某一天恢復,但是會耗費過長的時間。
2、不要購買高價股。
高價股大多來自高速成長股,除非股價相比收益比較合理。若在市盈率極高的價格買入,一旦增長率下滑,將面臨估值下降帶來的股價暴跌。
3、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
排除了廉價股和高價股,戴維斯家族認為,購買收益增長速度高于股票市盈率的股票才是最好的投資,因為適度成長型公司不引人注目,價格通常比較合理,并且可以獲得穩定的回報。
4、耐心等待直到股價回復合理。
若斯爾必發現心儀的股票價格過高,他會耐心地等待股價回落到合理區間。戴維斯家族尤其喜歡在長期發展前景良好的公司遇到暫時的負面新聞打擊時買入,通常此時投資者的期望極低,會給出匪夷所思的低價。當然前提是,負面新聞只是暫時的,不會阻礙公司的長期發展。
5、順流而動。
斯爾必投資的黃金期正是美國高科技行業蓬勃發展的年代,他對高科技行業不排斥,但是會慎重地選股。他對高科技股的選股標準是股價合理、有實際盈利并且實現了全球化經營,按照這個標準他在20世紀80年代選擇了IBM以及應用材料公司,獲得了豐厚的盈利。
6、主題投資。
戴維斯家族的主題投資并非指A股市場的事件驅動型投資,而是指“根據當前經濟形勢找出可能興盛的行業,然后從中挑選優質的公司”,類似A股的“自上而下”選股。
根據這些主題,斯爾必在通貨膨脹泛濫的20世紀70年代選擇了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股,在利率回落、物價下跌的80年代選擇了金融股,而在嬰兒潮人群的老齡化的90年代選擇了醫藥、保健股,均獲得了出色的回報。
7、讓績優股一統天下。
為了減少資本利得稅以及頻繁交易中的非理性操作風險,戴維斯家族通常長期持有股票,因此他們通常選擇盈利穩定增長的績優股,就算股價達到了合理的區間,只要盈利穩定增長,他們會繼續持有。
8、信賴卓越管理。
戴維斯家族認為優秀的公司必須有卓越的管理者。由于信賴管理者的才能,他們甚至會在某個優秀的管理者去了一家新公司之后,購買新公司的股票,例如杰克·格倫霍夫從富國銀行來到第一銀行,斯爾必立即購買了第一銀行的股票,而當哈維·格魯布來到美國運通公司時,他馬上購買了運通的股票。
9、忘記過去。
斯爾必認為,歷史不會完全重演。投資者常常因為記起過去市場崩潰的經歷而不敢買股票,例如29年、87年的股市崩潰。事實上,股市按照周期運行,從股市崩潰中恢復后,牛市也就隨之而來。
10、堅持到底。
戴維斯家族堅持長期投資,他們認為,股票在短期內有價格波動的風險,但是長期來看,投資股票的收益遠遠大于風險。他們在給股東的信中一再重申:“我們跑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