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漢人不坐椅子,都是席地而坐。有個主要原因就是古代漢人沒有連襠褲這種服裝。上衣下裳,下面不管男女都是用裙子擋著。所以第一不能坐得高,第二不能叉腿或盤腿坐。席地而坐,屁股坐在腳后跟上,這樣第一安全第二也有型。當然,按照周禮還有一套更復雜的說法,沒十天半個月弄不明白。
戰國時候有了床榻。寬的叫床,長而窄的叫榻,都不高。一直到漢末時候,終于有了種胡床,少數民族傳過來的,基本上類似于馬扎。之所以能坐高點了,因為東漢以后,我們穿連襠褲了。
一直要熬到唐朝,終于給胡床加上拷貝了,這就是交椅。從此之后,椅子正式進入中式家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式的椅子都有哪些經典款式吧。
交椅
前身的胡床或叫交床、繩床都沒有靠背,所以也不叫椅。到唐朝加了靠背,才開始叫椅,交椅。特點是下面的椅子腿交叉,打開坐著穩當,收攏后便于攜帶。
圈椅
圈椅最主要的特點是靠背和扶手連成圓圈,整個造型圓潤優美,秀麗挺拔。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椅子樣式。圈椅一般會擺在正屋八仙桌的兩邊,而非對著八仙桌。但你若一定要弄四把圈椅打麻將,我也沒意見。
轎椅
聽名字就知道了,放那是椅子,穿上轎桿就變成轎子,抬著走。和普通椅子不同,轎椅的椅子腿比較短,如果椅子腿長能把抬轎子的累死,個子矮點的舉著抬?
靠背椅
有靠背沒扶手的都叫靠背椅。靠背椅的種類也多,比如一種靠背像石碑一樣的椅子,被稱為“一統碑”椅,其他還有燈掛椅、梳背椅、屏背椅等名目。
明式四出頭官帽椅
扶手椅的一種。這種椅子“搭腦”的兩端都出頭,扶手前面一端也出頭,剛好是“四出頭”。而“搭腦”的形狀,中間向兩邊傾斜,呈八字狀下垂,再上挑出頭,跟官帽一樣。是明朝特有的形制。它還有個特點,背部是一塊整板制作,有弧度,人的舒適度很高。
明式南官帽椅
南官帽椅因為流行于南方而得名。它和上面的四出頭官帽椅最大的區別在于它“四不出頭”。看形制不如“四出頭”大方,但裝飾性更強,變化也更多。后來還出現過折中的“兩出頭”官帽椅。
玫瑰椅
又叫文椅。椅子的靠背、扶手和椅子面都是垂直的,相對來說靠背會比較低,比扶手略微高出一點,靠背的裝飾圖案復雜多變。
躺椅
主要為了人能在上面舒適地仰臥,所以靠背很長。躺椅也有很多種,有固定的,也有可以折疊的,腳踏一般是獨立的,也有組合的。
六方椅
顧名思義,椅子面是六角形的,相對應的,椅子腿也是六條。這種椅子在北方比較多。
清代官帽椅
清代中期以后的家具崇尚雍容,一改明式的簡約,注重復雜的紋飾,同時形制也更加厚重。但從舒適角度來說,卻有不如。清代官帽椅的椅背平直,紋飾華麗。
清代太師椅
民間管清代背板寬厚的一種椅子叫太師椅。因為其體型較大,望之有威儀,故名。
清式獨座
大戶人家的廳堂里才有的一種扶手椅。據說是學自宮廷,尺寸寬大,氣魄不凡,還會雕刻云紋、如意、靈芝等吉祥圖案。是江南大戶仿造北方風格而制作的。
當然,中式座椅絕不止上述的這幾種,比如禪椅、仙椅、暖椅、花籃椅等等,實在不勝枚舉。上面幾種雖然典型,也不過是管中窺豹,如果只是這么看看,對明清家具那是連門在哪都還沒摸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