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讓我找到寓教于樂的易經講解了!!! - 國學論道 - AC四月青年社區 求真務實|理性...
|
大體而言,其實易分理、象、數、占四個方面,普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求其占,只學其術不明其理。只會學成術士,至于有些人反而連術士都不是,只是坑蒙拐騙結果使易道蒙塵,一提起易經就想起打卦算命排八字,這其實是莫大的誤解。
物有物情,人有性情。明眼辨察,擬象卦情。 事物則有體用之別,內機外勢之分。陰陽實才之辨。 發展進程則有動、入、深、顯、靜、代的不同階段。
卦效天下之時勢,爻效天下之動靜。 易經講的完全是天地間變化的道理。事情沒有偶然,事情沒有突變,所謂的突變其實一直是漸變而未顯,累積而成。
易道中還表現在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從各種角度思考問題。比如互補表現在兩卦的相錯的錯卦上,從反面看問題則表現在同體的綜卦上。內在的聯系則為互卦。還有半互卦,半錯卦等等。
其實古人求天下治理時深刻的認識道,如天下大治則必須各安其位,(易經的時與位)與時偕行,如此才可順應大道。(呵呵,與時俱進不過是老酒新瓶而已)。不過各安其位其實并不容易。昏君失德無道,常致世亂。才高者其實不安其位,才弱者不勝其位。各安其位其實很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了解自己也很難推己及人,古人以為臣道是做一個好部下,君道是做一個好領導,而師道則是貫通君道與臣道才可為師。天地君親師可能很多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想大概是以為形容天地和人的關系,天地既好像是領導一樣威嚴令人敬畏,天地也好像是親人一樣疼惜子女,天地還可作為人的師長令人明曉道理。
總之在我國古人的觀點而言,真正的符合君道的王一定應該是個人格健全的真正的人才可以。內在的修養必須純厚,并且加以培養外在的能力。對臣子也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不是隨意地將臣子視為仆役的。這就是內圣外王的道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講的其實是雙向的責任。單向的拔高其實無非是諸侯加入了私心,希望人忠于自己。但是忠其實應該忠于國家,而不是忠于私黨。這在先秦的史料中還是可以見到的。因為當時還是有人對這些道理是明達的。然而法久則弊,諸侯心行多詐,專營私謀,世人也久習非則不識真。大家習非成慢慢變成現在的樣子。
另外周易的卦序其實也包含著事物發展的一種解讀.所以不同的卦序也代表了不同的思想.但都合于易道.
易道是我們民族的文化之根,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世間聞所未聞,所以中華的復興也一定是中華文化與國家完全的復興。 |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