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衛輝慢生活
作者:木林
深入學習歷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是對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的有力支持。文物考古工作是建構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的主要依靠。即使是有文字記載以后的文明史,也需要通過考古工作來參考、印證、豐富、完善。我國古代歷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部分歷史時期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為了證實其為信史,考古發掘就顯得尤為重要。
衛輝地處中原腹地,發端于殷商時期,興于明清民國。作為“牧野之戰”的主戰場和“汲冢書”的出土地,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稱,自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設置汲縣、元明衛輝路(府)、民國河北道,至今日的衛輝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明代沿淀雙城親王燕居、民國經正書舍傳道解惑,更是讓衛輝之名留駐史冊。
衛輝宋元墓葬發掘現場
作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衛輝所承載的歷史源遠流長,數千年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地表遺物遺跡繁若星辰,是綿延至今的文化脈絡。目前,全市境內不可移動文物共計10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新鄉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衛輝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7處,另有尚未核定為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點257處。地上文物見證著衛輝的發展變遷,是先民創造與生活的實物遺存,賦予了衛輝古城厚重的歷史積淀。
地下文物同樣蘊藏豐富。配合衛輝京港澳高速公路建設進行的衛輝倪灣遺址考古發掘,不僅為龍山文化時期提供了資料補充,更為衛輝是否為西周鄘國之地提供了研究證據;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行的衛輝安都楊村遺址考古發掘,補充了商代從鄭州商城至殷墟商城之間重要歷史延續地帶;衛輝唐莊鎮大司馬村發掘的4座墓葬,提升了學術界對魏晉南北朝時期衛輝古城的重視,為研究衛輝、新鄉乃至中原地區西晉時期的墓葬分期及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向上追溯,衛輝山彪墓地的考古發掘舉世矚目,奠定了新鄉考古圣地的盛名。衛輝這座城市也因此又一次走進大眾視野,巍巍古城至今聲名在外。
元代韓氏家族墓地發掘現場
2021年10月,河南省考古院在我市某工地發掘了一處宋元時期古墓葬,該墓為仿木結構磚室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構成。墓門和墓室均為仿木結構,墓室平面呈八邊形,室壁有彩繪磚飾桌椅、食具、燈、幡等仿木生活用具。各壁之間均有磚砌立柱,上壁有斗拱磚飾。出土天青釉鈞瓷帶蓋梅瓶、石尊、銅盆等隨葬品的同時,又發現元代韓冽墓志一塊、元大使韓君墓碑一塊,結合先前出土的元代韓立墓志、元代韓沖墓志等判斷,該墓疑屬韓氏家族墓。其磚飾精美逼真,色彩鮮艷豐富,為衛輝首次發現。我市文物管理部門隨即向市領導匯報該墓葬的特點及價值,并建議保護性搬遷該墓葬,市領導本著尊重文化,敬畏文物,保護利用的執政理念,認可并支持了文物部門所提建議。經文物管理部門多方實地考察并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報經市領導同意,最終根據地勢及周圍環境特點,搬遷位置定于汲冢書遺址(衛輝竹書紀年文化公園)西北處。如今,該墓葬保護性搬遷工作已經完工,墓葬原來的格局及形制已恢復如初,完好地搬遷于汲冢書遺址附近,對于打造所在地——孫杏村鎮的文旅融合產業,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成為衛輝市文化遺址保護的一大亮點。
歷史不只是王侯將相的專場,更是數千年來億萬群眾生活、生產印跡的疊加,除了眾所矚目、聞名于外的古代都城及重大歷史人物的大型遺址,小型遺址和墓葬理應獲得同樣的重視,它們展示了封建王朝統治下衛輝古城的社會發展、經濟沿革和人文面貌,是衛輝地方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元代韓氏家族墓地發掘現場
考古工作不僅為歷史文化補足證據,同時也為經濟文明提供基礎。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讓我們能夠復原歷史各個時期衛輝的經濟文化社會形態,探究其深層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多年以來,對歷史遺跡的合理利用推動經濟發展的實例數不勝數。西安、南京等數朝古都的文化開發,充分挖掘了古城數千年綿延至今的文化礦脈,更是為紅色主題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陣地;故宮打造文創品牌,其產品有口皆碑,為大眾了解歷史文化、喜愛歷史文化打開新路;今年中央電視臺的“如此青綠”、三星堆介紹節目,河南電視臺2021年以來數場“出圈”演出,飽含中華文化獨特而深厚的歷史氣息,更是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吸引廣大群眾對文化遺產的重視,為文化歷史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始終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重要前提。
避免“過度修繕、過度開發”,避免“拆真建假”,避免“千城一面”——于衛輝古城而言,歷史遺跡如埋藏千年的寶藏,最終堆積成完整而厚重的衛輝文脈。對這一文脈進行完整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才能最終支撐起衛輝歷史文化名城這一稱號的重量。
古城衛輝,我以您昨天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而自豪!
古城衛輝,我以您今天的厚善崇文、團結奮進而驕傲!
古城衛輝,我祝您的明天更加繁榮昌盛、文脈綿延!
宋元墓葬發掘現場
衛輝宋元墓葬出土的文物
衛輝宋元墓葬出土的文物
附:韓氏家族介紹
據記載,韓氏世居上谷漁陽(今北京),為當時世家大族。遼金以來,位列公侯將相,與當時劉亦符、馬人望、趙思溫等號稱四十族,時人把韓氏比作唐代的崔盧大姓,其家族影響力于此可見一斑。
韓沖曾祖韓玉,于金明昌五年登經義詞賦兩科進士第,入翰林應奉文字,官至河平軍節度使。祖父韓琇,元光三年(1223年),考中武舉,授慶陽府司錄判官,累遷昌武軍節度使,金亡后遷居河南汲縣。父親韓天麟,元初以通朝廷法令而出仕,歷任禮部員外郎、兵部郎中,累贈嘉議大夫、兵部尚書。韓沖本人亦位極人臣,任嘉議大夫、工部尚書之職。韓沖二弟韓中,任陜西行臺治書御史。其旁門叔伯支系雖不及韓沖一支顯耀,但也榮祿赫赫,在衛輝路頗有盛名。
衛輝宋元墓葬出土的墓志銘
另據文獻記載,元代文學家蘇天爵曾韓氏家族撰韓沖,韓中神道碑銘,收錄在《滋溪文稿》中,元代書畫家吳炳曾為韓琇,韓天麟書墓碑,并撰寫韓沖五世之行狀,由于時移世變,此次大規模發掘并未見出土,但吳炳撰寫《韓沖墓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于茲出土,碑現存衛輝市博物館。
明萬歷《衛輝府志》稱此為元韓郎中澍墓,但王秋澗《韓澍墓志》稱韓澍曾為汲令,卒葬安陽武官村,可見蘇天爵韓沖,韓立神道碑早在明代已然不存,以致清乾隆《汲縣志》沿襲舊說,一錯再錯,民國初范壽銘,顧變光寓居衛輝八年,遍訪明代以前古碑,于韓沖家族墓志石刻無只言片字提及,可見不僅韓中,韓沖神道碑,即便是此次出土的大使韓君配郭氏節婦之墓碑,已早埋于地下。
衛輝本地的元代遺存不多,此次發掘,為豫北元代高等級的家族墓葬提供了一批珍貴的文物資料,糾正了舊時方志的一些錯誤,體現了元代高層統治階級的文化交流,對研究元代豫北文化現象提供了翔實的史料,具有重大的意義。
衛輝元代墓葬搬遷后狀況
衛輝元代墓葬搬遷后狀況
衛輝元代墓葬搬遷后狀況
責任編輯:李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