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爸從開公眾號以來,就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廣幼兒的英語啟蒙,因為我深信從小就進行英語啟蒙對孩子是非常有好處的。很多家長,在聽完常爸的微講座后,用常爸推薦的繪本開啟了英文親子閱讀之旅,短短幾個月時間,很多孩子就喜歡上了英文繪本,而且開始有了簡單的輸出。
最近,有一篇文章特別火,叫《不恰當的雙語啟蒙,可能毀掉孩子一生的思維和表達》。文章的主旨內容是“沒有形成強勢母語的孩子,往往會丟失深度思考和表達的能力”,不少粉絲看了文章以后,對雙語教學有所動搖,問常爸有什么看法。常爸認為,在中國的大環境下,中文無疑是孩子的強勢母語;除非主要撫養人是外國人,否則外語能占到日常生活語言的20%就很不錯了,根本不存在影響“強勢母語”的問題。哪怕孩子讀的是全英語的幼兒園,英語的占比很高,但在幼兒園之外接觸的人、電視節目、書籍、標識等都是中文的,強勢母語必然是中文。所以,大家盡管放心大膽地進行幼兒英語(或其他外語)啟蒙,實在不必擔心影響深度思考和表達能力的問題。
實際上,從小學習一門外語,不僅對于孩子的語言能力大有禆益,從智商、專注力、創造力、性格塑造等方方面面,都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下面就來看看科學文獻是怎么說的:
德國發展心理學家Leopold W. F.花了10年時間,對自己兩個女兒從小學習英語和德語的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他發現,由于同時學習兩種語言,女兒對于單詞語音和語義的關聯的理解相對“松散”(loose connections)。
我們舉個例子,“書”這個名詞,在英語和漢語中的單詞不同,發音不同,但含義都是指“書”這種物體。對于只會漢語的人來說,他看到一本書,就只會想到“書”這個詞,圖書的形象與/shu/的發音是聯系在一起的。而對于雙語兒童來說,看到一本書,他會想到/shu/(書),也會想到/bu:k/(book)。一種語義,對應的是兩種不同的文字符號和發音,“書”的語義與某一種符號和發音(書或者book)都沒有特別強烈的一對一聯系。
Leopold的結論是,這種語音和語義“松散的關聯”,可以幫助孩子在語言運用時從最根本的“語義”出發,更靈活自由地運用詞匯、句式等外在的表達方式;同時,語音和語義相剝離的理解方式,也更有助于孩子抽象思維的發展。
為了驗證Leopold的觀點,1972年,Anita D.Ianco-Worrall對4-6歲和6-9歲的雙語兒童和單語兒童做了一個實驗,讓孩子們在“hat”和“can”中,選擇哪個詞跟“cap”最相似。
從語義上說,與cap最相似的是hat,都是“帽子”的意思;而從語音上來說,與cap最相似的則是can。
實驗結果表明,單語兒童要在6-9歲才能準確選擇語義相似的詞語;而雙語兒童在4-6歲就可以很明確的選擇語義相近的答案。也就是說,在語義認知的發展上,雙語兒童比單語兒童提早2-3年。
參考文獻
Leopold, W. F. Speech Development of a Bilingual Child: A Linguist’ s Record, Volume 1-Volume 4 [M];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39:32-49
Ianco-Worrall A. D. (1972). 'Bilingualism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43 (4): 1390–1400
上面兩個研究實際上都說明了一點,雙語兒童最核心的語言優勢是“元語言意識”(metalinguistic awareness),解釋一下,就是雙語兒童能更好的理解“語言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能很好的掌握兩種從字形到發音、從結構到語法都不相同的語言,他就會自然而然的把語言當作一種符號,去系統透徹地學習某一種語言的結構、語法和特征。這種“元語言”的意識和能力,對于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至關重要,如果孩子長大以后要學習第三、第四語言,這種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雙語學習對閱讀能力的影響,也與上文提到的“元語言意識”相關。
多年從事“雙語者效應”研究的加拿大約克大學Ellen Bialystok教授指出,較強的元語言意識可以提高雙語者對語言信息的控制能力,比如能夠更好的發現語法或者句法錯誤;而兩種語言的交互作用,可以讓雙語者獲得更好的閱讀水平。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曾針對960名小學生進行了一項跟蹤調查,這些小學生分為3組,一是單語兒童;二是純英語環境中的英語-西班牙語雙語兒童;三是雙語環境中的英語-西班牙語雙語兒童。
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時期,3組兒童閱讀能力持平;二年級時,后兩組雙語兒童在閱讀能力上比單語兒童顯示出了優勢;五年級時,雙語環境中的雙語兒童閱讀優勢更加明顯,不僅西班牙語閱讀能力優秀,英語閱讀平均水平也超過了前兩組兒童。
參考文獻
Bialystok E. (1987). 'Influences of bilingualism on metalinguistic development'.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3: 154–166.
Bialystok E., Luk G., & Kwan E. (2005). 'Bilingualism, biliteracy, and learning to read: Interactions among languages and writing systems'.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9 (1): 43–61.
SuperBaby: 12 Ways to Give Your Child a Head Start in the First 3 Years Hardcover – September 7, 2010,by Dr. Jenn Mann,P178
研究認為,從小學習兩種語言的兒童,可能由于三個方面的優勢,使其表現出更高的智商:
一是兩套語言體系,更有利于兒童對事物概念的形成(concept formation);
二是由于雙語兒童需要根據不同語境,在兩種語言之間隨時切換,尋找最佳的表達方式,這一過程有利于提高大腦的靈活性;
三是前文提到語義和語音的剝離,可能有利于抽象思維的發展。
關于雙語兒童智力方面的測驗,Peal 和Lambert在196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影響較大。他們以10歲小學生為測試對象,選擇了兩個單語控制組(英語和法語),一個雙語實驗組(英-法),并在年齡、性別、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等變量方面進行了匹配。測試內容包括一般智力測驗、基本心理能力、態度量表等。
結果顯示:雙語兒童在絕大多數測驗上得分顯著高于單語兒童,雙語兒童表現出比單語兒童更加多樣化的智力結構。
參考文獻
Peal E., Lambert M. (1962). 'The relation of bilingualism to intelligence'.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75 (546): 1–23.
研究發現,當雙語者在進行語言交流時,大腦中的兩種語言體系是同時被激活的,也就是說,中英雙語的孩子,即使在說英文的時候,中文體系也在活躍中。同樣,在聽演講、閱讀文字時,兩套并行的語言系統也同時處于運行狀態。
因此,雙語兒童在使用語言時,首先要激活兩種語言系統,然后選擇一套適合當前語境的語言,然后再抑制另一套語言系統,以保證被選擇的那套語言順利運行不受干擾。長期進行如此過程的反復訓練,使雙語者練就了很好的抑制冗余信息、專注于關鍵信息的能力。
舉個研究者常用的例子:
紅 黃 藍 綠 黑 紫 橙 藍 黑 綠
如果你能念出這些字的顏色,而不會被字義本身所干擾,這就是一種抑制、屏蔽掉冗余信息的能力。
多倫多約克大學也就雙語環境和單語環境下成長的嬰兒的認知能力進行了對比試驗。實驗對象是63個2歲的嬰兒。其中有一項The Shape Stroop Test的測試:給兩組嬰兒看同一組圖片,順序隨機。圖片中是大水果包含小水果,比如一個大香蕉里面包含一個小橘子。然后要求嬰兒指出圖中的小水果是哪個。這個測試要求嬰兒抑制自己對大水果的反射,把注意力集中在小水果上面。實驗結果表明,雙語組的嬰兒在這一測試中有50%的正確率,而單語組的正確率只有31%。
這說明,相對于單語兒童來說,雙語兒童擁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和專注力。
參考文獻
Kroll, Judith F.; Dussias, Paola E.; Bice, Kinsey; Perrotti, Lauren (2015-01-01). 'Bilingualism, Mind, and Brain'. Annual Review of Linguistics 1 (1): 377–394.
Bialystok, Ellen; Poarch, Gregory; Luo, Lin; Craik, Fergus I. M. 'Effects of bilingualism and aging on executive function and working memory.'. Psychology and Aging 29 (3): 696–705.
我們在前文提到,雙語兒童會具有更好的“元語言意識”。相對于只會一種語言的孩子來說,這種元語言意識,可以使孩子的思維更開放、更客觀;再加上日常生活中,雙語兒童不斷進行兩套語言系統自由切換的訓練,因此他們更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認知靈活性(cognitive flexbility)更強。
這種認知靈活性和思維多樣性,被認為是形成個人創造力的核心因素,有助于孩子處理和解決復雜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創造力還體現在解決數學問題方面。以色列語言學家Mark Leikin做過一個實驗,他給平均年齡4歲左右的兒童兩項任務,一是將在特定要求下將瓶蓋分成數量相等的兩組;二是解決圖片中復雜多頭的家務問題。前者是測試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后者測試一般復雜問題的解決能力。結果顯示,雙語兒童在兩項任務的問題解決中,都表現的更有創造力。
此外,還有一項針對外語學習對數學能力的影響的研究,參加實驗的小學生每周多上90分鐘的外語課,少上90分鐘的數學課。然而一學期下來,這些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對照組學生的成績還要高。
參考文獻
Leikin M. (2012). 'The effect of bilingualism on creativity: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0 (0): 1–17.
SuperBaby: 12 Ways to Give Your Child a Head Start in the First 3 Years Hardcover – September 7, 2010,by Dr. Jenn Mann,P178
這一點相信大家更容易領會。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
第一,語言為我們打開了了解另一種文化的窗口。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不光意味著能與異域文化的人自由交談、成為密友,還可以讀懂他們的諺語、詩歌、民俗、電影、文學、音樂等等,知識和視野都因語言而開闊。
第二,不同的語言,背后蘊含著對這個世界不同的理解方式。多掌握一門語言,也就多領悟一種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例如,就漢語和英語的不同,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學過英語的人都有過讀大長句讀到頭痛的經歷。英語重結構,常常在一個大長句中包含了很多從句、倒裝、被動、連接詞等等,一句話占滿三四行、囊括七八個信息點而沒有任何標點符號非常常見。而漢語則更重語義,句子短,很少有連接詞,句與句之間的內在邏輯都靠語義來表達。因此,也有人說,英語強在邏輯,漢語強在意象。只有學習兩種語言,才能體會到兩種語言下的文化、習俗、價值觀以至哲學之道。
第三,掌握不同的語言,了解不同的文化,更有利于形成包容開放的心態,形成淡然從容的性格;同時,也可以讓孩子跳出狹隘的單一價值觀格局,以更開闊的視角洞悉世事、思考人生。
在加拿大,會講英語和法語的人的收入要比只會英語的人高出10%左右,比只會講法語的人高出40%左右。
邁阿密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由于擁有國際化的人脈和資源,雙語者可能擁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強的賺錢能力。
不僅如此,常爸以為,雙語者的優勢還包括,可以無障礙地融入到兩種文化環境的生活和工作中。這是很切實的因素。作為單語者,跳出熟悉而舒服的語言環境到其他世界去生活,總歸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
參考文獻
Canadian Council on Learning (2008). Parlez-vous fran?ais? The advantages of bilingualism in Canada.
加拿大語言學家Klein研究發現,在注意力控制等認知功能方面,雙語者比單語者的衰退更延遲,年老的雙語者在多任務切換、抑制干擾信息、解決沖突性問題等方面也比同齡老人要強。
約克大學Ellen Bialystok教授則對阿爾茲海默癥患者進行統計發現單一語言患 者患病的平均年齡 是71.4歲,而雙語言患者患病的平均年齡則是75.5歲,大約晚4年左右。研究認為,人年老后大腦的認知功能,可以在兩種語言的頻繁使用中獲益。
換句話說,從小學一門外語,不僅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助其成長,待其年老后,沒準還是抵抗大腦疾病的一項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Bialystok, Ellen; Craik, Fergus I. M.; Klein, Raymond; Viswanathan, Mythili (2004-06-01). 'Bilingualism, aging, and cognitive control: evidence from the Simon task'. Psychology and Aging 19 (2): 290–303.
Bialystok E, Craik F. I., & Freedman M. (2007). 'Bilingualism as a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nset symptoms of dementia'. Neuropsychologia 45: 459–464.
總而言之,常爸堅信,雙語教育對孩子有諸多好處。至于說“不恰當的雙語啟蒙”會造成危害,原則上常爸沒有意見 - 但是“不恰當的”吃飯還能撐死人呢,哪也不能不吃飯??!在國內沒有英語環境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有效的英語啟蒙?請在公眾號輸入“英語啟蒙”看相關文章。看常爸推薦的經典英文繪本書單,可以在公眾號輸入“英文繪本”。
關于常青藤爸爸
常青藤爸爸,是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在世界頂級投資銀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的公眾號,旨在分享高質量的育兒知識和教育資源。
關注公眾號后:
回復“初心”,可以了解“為什么我辭掉百萬年薪的工作做早教”
回復“智商”,可以了解“提高幼兒智商最有效的辦法”
回復“繪本”,可以看看“耶魯奶爸推薦的適合1~3 歲幼兒的中文繪本”
回復“自控力”,可以了解“提高幼兒自控力的五個方法”
回復“英語啟蒙”,可以了解“幼兒英語啟蒙的迷思系列”
回復“英文繪本”,看“史上最有心的英文繪本書單(幼兒啟蒙第一輯) & 耶魯奶爸精心研發的英文親子閱讀助手APP和繪本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