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數十億年生命演化的過程中,人類歷史應該說相當短,甚至從人類祖先單獨開始演化的時間點算起也只有數百萬年。但是自從有了人類以后,便與自然界展開了一場激烈而殘酷的斗爭,并由此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為人類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么從什么時候開始呢?可是,就是這么短短上百年間,人類已經形成了燦爛的文明,而據我們了解,人類文明在地球歷史中絕無僅有,甚至連雄霸地球1億年之久的恐龍都未能實現。
作為人類的一分子,人們在自豪之余,往往會懷疑恐龍已經有1億多年沒有誕生過文明了,而人類卻只有短短的數百萬年歷史,為什么能夠誕生文明呢?
人類何以在短短的數百萬年內誕生文明呢?
新生代恐龍滅絕后,地球被子植物大量生長并形成大面積森林,而人類祖先則棲息于樹,那里不僅能得到足夠的糧食,也比地上更安全。
與地面生活相比,樹棲生活遠為復雜,人類祖先經過漫長歲月逐漸進化出靈巧的“手指”與“腳趾”(從而能更好地攀緣、摘果),同時進化出強大的空間感知能力,設想從一個枝條跳到另外一個枝條上,大腦會逐漸發育。
但是,這一發達程度之腦不足以孕育出高級智慧、推動人類進化出更發達之腦的活動,卻是非洲東部地質運動的結果,約在距今3000萬年以后,非洲東部地殼便開始緩慢撕裂,最后形成今天我們所見的東非大裂谷。
這一地質運動使東非大裂谷以東地殼高抬,這一地區氣候發生巨大變化,原來繁茂的森林正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廣闊的稀樹草原。
人類的始祖就是居住在這片地區,想要生存,就必須走進草原,想要在草原中拓展眼界,就必須時常挺直腰桿,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學會直立走路,這種行為也讓人類有了一雙名副其實的“手”。
在這之后,人類祖先逐漸學會運用并制作一些簡單工具,同時雙手的細膩動作也使人類大腦更加發達。 到了后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加深,人們逐漸發現人與其他生物一樣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來完成各種工作任務,并且取得巨大的成功。 人類是最早的群居動物之一,在大草原上生活時,為了生存下去,他們之間形成了互相協作的關系,這不僅促進了語言的發展,而且還為人類的大腦提供了足夠的養分。
于是,人類逐漸演化為高等智慧,一步步形成燦爛的文明。
恐龍為何1億多年沒有這樣做?
這是因為在漫長的生命進化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更地適應環境”和“進化出高等智”的目的,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向高等智慧靠近。 在自然界中,有一種生物叫做“智慧物種”,這種物種擁有比普通動物更高的智商,但卻不能像其他生物那樣去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這就是所謂的進化困境。 通俗地說,人類不進化出足夠的智慧,就不可能存活于地球。
而且絕大多數恐龍時代,這個星球氣候暖和,食物豐富,對恐龍來說,已經能夠很好的適應環境了,以其生理方面的優勢他們能夠很好的存活于那個星球。
再加上恐龍時代森林基本由裸子植物組成(盡管白堊紀晚期出現了被子植物,但是那時還沒有發育出足夠的大小),因為裸子植物不結果,所以無法為樹棲生物提供必要的生態位。 但是,如果恐龍時代有充足的食物來源的話,那么就可以把這種環境轉變為一種適合樹生存的生態系統了。也就是說,恐龍時代的生態環境根本就不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那種狀況。 因此,恐龍時代的樹棲生活只能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進行。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恐龍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是因為在恐龍誕生之前就已經具備了高等智慧,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所受到的“環境壓力”比其他生物都要大一些,才有可能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存下去。
值得一說的是,把恐龍的生存時間和人類歷史直接比較實際上并不公正,因為恐龍一般指恐龍總目全部種類,人類則是靈長總目諸多種類中的一種,因此為了公正起見,靈長總目還應算作一個歷史。
化石證據顯示靈長總目至少存在于6500萬年前(也有研究稱靈長總目可能最早存在于距今8500-9500萬白堊紀之間)。 然而,人類是否也有類似于靈長類動物一樣漫長、復雜的演化歷程?這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 從這一時間點開始計算,人類附屬靈長總目實際上至少要用六千五百萬年才能形成文明,人類“短短的數百萬年”,僅僅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好啦,今天就先說到這吧,請各位看官的注意,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