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份,各大高校招生辦都會各顯神通,開啟“搶人大戰”游戲。
高考成績剛出來幾個小時,招生辦老師已出現在了考生家里;
有的高校招生刮起了“廣告風”,一種走過路過千萬不能錯過、不看廣告看療效的即視感;
有的高校招生刮起了“言情小說風”,霸道總裁邀請你來,你不得不來。
但不管什么風,都沒有北大“韋神”那一句樸素的“歡迎到北京大學”來得實在,這位所謂的“韋神”就是占據熱搜榜幾天的數學天才韋東奕。
他憑借一己之力讓本以家喻戶曉的北大“赤祼祼”地呈現在大家面前,讓大家把這個大學的百年歷史挖了個底朝天。
可以說,入校前,韋東奕以北大為榮,現如今,北大以韋東奕為榮。
那韋東奕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存在?他的傳說還得從那段30秒的采訪開始說起。
01
2021年5月,記者隨機在北大采訪遇到的“學生”,沒想到記者遇到的這個“學生”居然是北大的老師。
他手里拎著三個饅頭,胳膊處夾著一瓶水,面對記者他眼神迷離,語速超快,當記者問他為什么選擇數學專業時,
“我只是對數學比較感興趣,也是通過數學競賽保送的北大”。
短短的幾句話,激起了網友們對他的興趣,紛紛問他到底參加的是什么數學競賽呢?又取得怎樣的成績才被保送的北大?
韋東奕1991年出生在山東省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山東建筑大學的數學教授。
受父母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看書。書柜里的每一本書都有他的童年。
當他拿起那本《華羅庚數學學校》時,他試著去解書里的一道難題,沒想到真的被他解了出來,小小的成就激起了他對數學的興趣。
他有很強的探求欲,專注探索幾何、代數等高難度題目,慢慢地書本上的知識已不能滿足他,他就開始琢磨高年級的數學題,很快,這些題目也被他輕松拿下。
由于老師講的他都會,所以,他經常上課的時候不帶課本也不帶筆,老師在講臺上講,他在下面閉目養神。
老師也不敢去打擾他,還特別擔心他會睜開眼,因為往往他睜開眼都是自己講錯了。
封閉的校園掩蓋不了他的光芒。
2006年,學校把他推薦給了山東奧數訓練隊的張永華老師,從此,他擺脫了義務教育的束縛,在別人還在為中考、高考熬夜奮戰的時候,他一路被保送到最高學府。
2007年10月,韋東奕開始參加國內的奧數競賽,進軍國際奧數國家隊。他以山東隊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在哈爾濱舉行的奧數冬令營。
在那個被大雪和寒冷冰封的世界,四十個來自全國各地頂尖數學學子逐鹿三十二個席位,韋東奕就是其中的一個。
兩個月后,他和其中三十一個學生來來了美麗的江蘇,在那里,他們開始了集訓。
集訓生涯遠沒有江南的風景美麗,在那里,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刷題,而且集訓班高手云集,每天都要被實力更強的人摁在地上摩擦,但韋東奕永遠都是那個摩擦他人的人。
集訓班要進行8次考試,每次考試會出3道難度極大的考題,集訓學員需要在4個小時內完成。
要知道這些題一般人連字面意思都無法理解,更別說解題了,而且4個小時看似充裕,但很少有人會提前交卷的。
而這正是韋東奕的封神的時刻。
他一般在2個小時之內就能把題目解出來,而且他的解題方法往往比標準答案還要簡單易懂,集訓隊還專門把他的解題方法命名為“韋方法”。
最終他以解出來23道半成功入選國家隊,成為全國的六分之一。
進入國家隊以后,他將再次以絕對的實力,邁出國門,走向世界,一戰揚名。
02
跟韋東奕一塊集訓的同學經常會看到這么不可思議的一幕,只見他兩只手拿著兩支筆,神情專注,不時地揮舞著雙臂,身體還跟著或仰或合或上或下。
沒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仿佛是在建造新的數學模型,他有時候還會自言自語,一會兒否定自己,一會兒點頭微笑。
估計在他那細長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一串串數字符號吧。
沉浸與專注,天賦與努力,成就了韋東奕。
但韋東奕的短板也十分的明顯,那就是缺少生活經驗,他很難適應集體生活,而且很少跟人有友情上的交流,所以,無奈之下,他媽媽把他接出去住,只是每天跟上學一樣去集訓班。
不過,天才的生活就是數學,而他把生活過到了極致。
2008年7月,韋東奕與其他五個學生前往西班牙馬德里代表國家參加IMO。IMO是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可以說是數學界的“世界杯”,競賽的含金量達到了無限接近100%。
IMO的賽制是分兩天進行,每天考四個半小時,考三道題目,題目都是各個國家代表隊的數學家出的,難度可以想像。
一些網友說:
“這些題目讓我抄我都抄不對”。
韋東奕拿到試卷之后,一秒之后就進入了競賽狀態,外面的風聲、雨聲,里面計算機的摩擦聲、偶爾的走路聲都被他給屏蔽了。
他的大腦高度運轉,別人用四個小時都無法解出的難題,他用兩個小時就解出來了。
其中有一道極難的題,國家隊的教練解題用了三個小時,而他卻比教練早一個小時解出來。
在這場來自近100個國家500多位數學大神參與的競賽上,他以滿分的成績獲得了冠軍。
2009年7月,他再次出現了在IMO的競賽場上,不出意料,他又奪得了冠軍。
這一年,韋東奕才剛剛18歲,一年后,當別人正頭懸梁、錐刺骨地備戰高考時,北大數學系向他拋來了橄欖枝,直接保送北大。
不用中考,直接進入山東省重點高中,不用高考,直接進入全國頂尖學府,這就是韋東奕的求學路。
如果一塊金子放在一堆石頭里發光那只能說是脫穎而出,如果放在一堆金子里它依然光芒四射,那就是出類拔萃了。
所以,當哈佛為他改變百年校規想要破格錄取他,而他斷然拒絕后,那一刻他真的是“國人之光”。
03
進入北大后,韋東奕依然保持著樸素的生活態度,沒有受精彩紛呈的大學生活而動搖絲毫,他的手里還是拎著那嘗不出酸甜苦辣的饅頭和沒有任何成分添加的白水。
他每天都會花費數十個小時用在學習和研究數學上,他上圖書館找數學類的書,跟老師同學交流也往往離不開數學。
在北大進修一段時間后,他在代數、幾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013年,他再次來到丘成桐數學競賽場,這次,他的目光不僅限于一隅。
說起丘成桐,他1982年獲得了國際數學界最高獎項菲爾茲獎,是華人第一人,他還是五家科學院的院士,任職香港中文大學、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由此可以想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數學競賽難度之大。
丘成桐競賽涵養的面十分的廣,有代數、幾何、數學分析、概率和數學應用等,一般參賽的選手只選擇他們擅長的領域,而韋東奕卻選擇參加五場比賽。
這就意味著他要把考綱涉及的58本書全部看完吃透。
據調查,全世界最喜歡看書的民族是猶太人,他們平均每年要讀64本書,這其中還包括比較容易看下去的小說類書。
所以,把專業性極強、難度極大又極其枯燥的58本數學書看完需要很大的精力與很長的時間,但在韋東奕那里,這些都不是問題。
他也并不是讀過即罷,淺嘗輒止,而是把書里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知識點都讀懂弄通。
出乎意料似乎又在意料之中。
韋東奕與清華、中科大的天才們“華山論劍”,結果他一舉拿下了五個金獎中的其中四個,憑一己之力碾壓所有對手。
對數學的癡迷勢必會造成其它科目的失衡,所以,他語文和英語往往都不及格。
但這并不妨礙他在國際上聲名鵲起。許多國外名校都在想方設法挖走這個人才,連哈佛都放低了姿態。
哈佛為了讓韋東奕順利入學,承諾可以讓他不參加英語考試。
要知道,自哈佛創校以來,凡國籍是非英語國家的考生,必須參加托福、雅思或皮爾森學術英語考試。
進哈佛深造是無數國內知名高校學生夢寐以求的,但韋東奕卻并不為之心動,依然選擇留在北大。
他依然拿著饅頭、礦泉水,沉浸在數學的海洋中。
2019年,他拿到博士學位后,留在北大成為一名助教。
很多同學都覺得他的生活枯燥無味,甚至上升到人生的高度,認為即使獲得無人企及的成就,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大多數人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保持社會發展的原地踏步,而韋東奕十分有可能打破現在的發展桎梏,推動社會向前跨出一大步。
社會進步離不開這類人。
這一點,一般人意識不到,北大意識到了,哈佛也意識到了,連北大的數學教授都甘愿做他的“小跟班”。
04
由于韋東奕的存在,一些數學家的文章在正式發表前都不太敢放在網上,因為一旦讓韋東奕看見了,他很快就能以更簡潔的方式解構文章里的方法,以至于文章還沒發表價值就失去大半。
韋東奕在北大是助教,但往往他的教學比教授更有權威。
“你們有不懂的問我,我不懂的可以去問韋東奕,如果韋東奕都不會,那這道題就是錯了”。
不是教授刻意把姿態放低,而是韋東奕的成就真的讓教授欽佩不已。
韋東奕在三十而立的年紀已取得了別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取得的成就,但依然有人唱衰他,只因他極豐富的精神世界與極貧乏的物質生活極度失衡。
05
因為一段采訪,韋東奕的“封神”之路被大家爭相報道,成為無數學生追捧的明星,但這些他并不知道。
他平時很少上網,但凡上網也是查一些數學資料,他沒有社交網站的賬號,他甚至連電話都不接,因為那樣會打亂他思考的節奏。
大道至簡。
韋東奕的大腦一直在跟無數的數字打交道,他在精神世界里無限自由暢游,但現實生活中卻簡單到“清貧”。
生活中,他還有一個親密朋友--收音機,在放下數學的片刻時間里,他會一邊聽收音機里播放的新聞,一邊來回走動,估計這是他一天之內最大的運動量了。
他平時不愛運動,連自行車都不會騎,入學的軍訓他沒有參加過,學校舉辦的各類運動會他沒有參加過,就連晨跑他都幾乎不參加。
由于他把時間都給了數學,所以他寫作文時,思路總是打不開。
他從小就在燕山立交橋附近住,從開始施工到建成,他都一一見證了,所以,他每次寫作文,不管是記敘還是議論,不管是寫人物還是記事,燕山立交橋成為了他寫作的“萬能素材”。
為了讓他寫作文的思路更開闊一些,老師建議他以數學為素材進行寫作,結果他把作文寫成了解題的過程。
他幾乎囊獲了數學界所有的大小獎項,資金也獲得不少,但他每月的生活費只有300元,他上大學一段時間后還穿著高中時的校服。
兩極分化激起了個別網友內心的惡,有人懷疑他以后找不到對象,也有人想要放棄對子女的教育。
但也有網友說得好:
“那些嘲笑者,殊不知小丑竟然是自己”。
結語
韋東奕“火”了之后,媒體給了他太多的關注,只希望這些關注是為了激勵更多的人向其靠近一點點,也希望這些關注能少一點,給他足夠的空間專注數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