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東漢的政治脈絡不熟,我來捋捋,不然大家不知道怎么到三國的
原創 敖讓 資治通鑒讀史悟道 2020-08-06
【材料】《資治通鑒》漢紀 孝安皇帝 建光元年 公元121年戊申,追尊清河孝王曰孝德皇,皇妣左氏曰孝德后,祖妣宋貴人曰敬隱后。初,長樂太仆蔡倫受竇后諷旨誣陷宋貴人,帝敕使自致延尉,倫飲藥死。
【譯文】三月二十八日,安帝將清河孝王劉慶追尊為孝德皇帝,生母左氏為孝德皇后,祖母宋貴人為敬隱皇后。
當初,長樂太仆蔡倫曾經受竇皇后的指使誣陷宋貴人,安帝下令讓蔡倫自己到延尉接受調查,蔡倫服毒自盡。一件是,三月二十六日安葬了鄧太后之后(丙午,葬和熹皇后。),兩日后,安帝將自己的親生父母追尊為皇帝、皇后,將自己的祖母追尊為漢章帝的皇后。還有一件,就是將改進造紙術的蔡倫處理了,理由是從前蔡倫參與了對宋貴人的誣陷和迫害,宋貴人是安帝的祖母。(章帝)遂出宋貴人姊妹置丙舍,使小黃門蔡倫案之。二貴人皆飲藥自殺,父議郎楊免歸本郡。
光武帝生漢明帝,漢明帝娶馬皇后,同時明帝還有個賈貴人。據說(沒有實證),賈貴人是馬皇后的姐姐的女兒馬姜,和賈復的兒子賈武仲的女兒。馬皇后無子,賈貴人生了漢章帝,于是馬皇后收養了漢章帝,立為儲君,之后登基,實際上,馬太后和漢章帝,是年齡差距不算大的祖孫輩。馬皇后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雖然本身是強權外戚,但很煩外戚專權,所以在生前就干預了漢章帝,立宋貴人所生的劉慶為太子。宋貴人是卿子冠軍宋義的后代,門高而勢弱,劉慶是漢安帝的父親。但章帝也不是吃素的,史稱竇貴人長得漂亮,風容甚盛的竇漂亮,自然把漢章帝迷得邁不動腿。建初二年,(竇)后與女弟俱以選例入見長樂宮,進止有序,風容甚盛。肅宗先聞后有才色,數以訊諸姬傅。及見,雅以為美,馬太后亦異焉,因入掖庭,見于北宮章德殿。
于是章帝為了把竇漂亮扶正,和自己的養母談條件;自己同意立宋貴人的兒子劉慶為太子,但馬皇后必須同意立竇貴人為皇后。
馬后年高,大概率死在章帝前面,事實也死在章帝前面,后續的家族利益還需要章帝來保駕護航,不能搞得太僵,再加上漢章帝承諾不換太子,所以也拗不過這個養子,事情這樣妥協了。結果禍患就埋下了,立宋貴人的兒子劉慶為太子,卻不立宋貴人為皇后,這明顯是有隱患的,將來劉慶如果繼位,必然會尊宋抑竇。所以,站在竇皇后的立場,就是要趁著自己炙手可熱,把劉慶這個太子拉下馬,以保證自己家族的利益。兒大不由娘,馬太后去世后,沒有養母的耳提面命,章帝哪里經得起竇漂亮天天吹床邊風?于是劉慶就被廢了,宋貴人飲藥而死。但很遺憾,竇皇后也生不出兒子,東漢的皇后似乎都被施了魔咒,都沒有生育能力,比如說明帝的馬皇后、章帝的竇皇后、和帝的鄧皇后、安帝的閻皇后,順帝的梁皇后。除了梁妠是順帝被迫娶的,其他皇后都是備受寵愛,似乎皇后之位是用生育能力換來的一樣。這真是一個未解之謎,大概是各大家族聯姻過多的惡果。漢安帝之前的東漢史,權力在各大家族之間流轉,如同一家股份公司,斗而不破,其實就是由于近親結婚,各大家族內部聯姻太多。斷骨筋連的,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好趕盡殺絕,政治失敗者往往就是罪止于深度參者。比如說鄧騭被清算,就是逼迫鄧騭和擔任侍中的兒子鄧鳳,以及其他幾個深度參與的弟弟自殺,其他的親屬全部遣歸故郡,像西漢那種動不動滅三族死全家的現象還是較少的。說回竇皇后,竇皇后也生不出兒子,于是又收養了世交梁貴人的兒子為養子,并立為太子。竇家一看,感覺就不對味,梁家太興旺了,外戚太強,這將來太子登基,老娘不是得靠邊站?那怎么行!于是竇家人就起了殺心。這時候竇皇后風頭正盛,章帝什么都聽她的。梁家自然不是對手,于是漢和帝的近親都被殺絕了,就留下嗷嗷待哺的漢和帝。
后來漢和帝長大了,知道了真相,心忌之,竇家又步步緊逼,于是漢和帝十幾歲就被迫倒竇,聯合宦官將竇家一桿清臺了。漢和帝掌權以后,嚴禁外戚參政,想搞中央集權,皇后鄧綏的哥哥鄧騭,終和帝朝一直只能當虎賁中郎將,東漢的國力在和帝朝達到極盛。但和帝似乎不怎么受待見,他侵犯了豪強的利益,雖然頗有武帝的勢頭,但27歲英年早逝,死的有點莫名其妙。105年到106年的歷史大多比抹去了,期間只記載了北匈奴要和親,和帝不同意;以及高句麗入侵遼東。上一年還說和帝去郊游,緊接著就說和帝死了,中間什么都沒有,連不豫這種字眼都沒有出現,保守點說和帝就是年紀輕輕突然死了。二月,皇太后寢疾,癸亥,赦天下。三月,癸巳,皇太后鄧氏崩。未及大斂,帝復申前命,封鄧騭為上蔡侯,位特進。丙午,葬和熹皇后。
和帝死了以后,就兩個兒子,長子劉勝、少子劉隆。鄧皇后主持大局,說硬說劉勝有隱疾,立了少子劉隆為皇帝,可后來司空周章造反卻說劉勝沒隱病。
其中的權力算計有兩點,一個是劉隆還是嬰兒,便于掌控,劉勝年齡較大,已經懂事,擔心養不熟;再一個就是如果劉勝登基,那是理所當然的順位繼承,未必會多感激鄧家。及殤帝崩,群臣以勝疾非痼,意咸歸之。周章以眾心不附,密謀閉宮門,誅鄧騭兄弟及鄭眾、蔡倫,劫尚書,廢太后于南宮,封帝為遠國王而立平原王(劉勝)。
殤帝死了,鄧皇后擔心之前沒有立平原王劉勝,仍然不立和帝的長子劉勝,而是立了之前被竇家陷害至死的宋貴人的孫子,也就是漢安帝。和帝一系,被鄧綏搞成了小宗,此后永遠與皇位無緣,這個鄧綏對和帝的感情大概不怎么樣。因為一開始,鄧綏就是為了自保而入宮的,當初鄧氏家族是跟著竇家混的,和帝倒竇,鄧家也是被打倒的對象。庚申,帝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收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皆下獄死。
由于鄧綏的入宮,鄧家才逐漸從政治斗爭失敗的泥潭中走出來。和帝92年倒竇,鄧綏95年入宮。七年,后(鄧綏)復與諸家子俱選入宮。后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于眾,左右 皆驚。
這也是鄧騭貴為皇親國戚,卻終和帝朝一直得不到提拔的緣故,和帝對鄧家人有陰影。但鄧綏,和帝還是很喜歡的,可惜只是一廂情愿,鄧綏只是為了自保家族曲意奉承,不然也不會做出斷送和帝一系皇位繼承權的敗家事情,這完全是不把家產當成自家的。鄧綏把皇位移交給了章帝朝廢太子劉慶的兒子,也就是漢安帝。安帝的祖母被章帝朝的竇皇后誣陷至死,蔡倫是執行者。所以就出現了文首材料中的追封。孝德皇指的是劉慶,敬隱后便是安帝的祖母宋貴人。安帝還是挺聰明的,做事情也比較有分寸,否則也難以在鄧家掌權時活這么多年。看似是安帝追謚親屬,實際上更是安帝在投石問路,借著追謚的事情,觀察朝局的動向。看看誰反對,誰贊成;看看支持自己的大臣多,還是反對自己的大臣多,看看鄧家反不反對。安帝的主張并沒有受到絲毫反對,追謚進行的很順利,緊接著,安帝又開始進一步確認了,這次不是追謚逝者,而是冊封活人。這既是進一步的試探,也是為后續任用耿家人鋪路,真皮就真皮,還高級真皮;貴人就貴人,還大貴人。安帝也不是啥實在人,這是想追尊母親為太后,以便更好地掌握政治話語權,但又不敢步子邁得太大,怕扯著蛋。所以自己介于太后和貴人之間發明了一個新稱號:大貴人。這和王莽篡漢的套路是一樣的,不停地在打擦邊球,一步步的試探朝野的底線。這個樂成王劉萇,是漢靈帝的生父,河間王劉開的孫子,河間王是和帝的弟弟。之前,鄧太后把河間王、濟北王的子孫全招到洛陽來,頗有取代安帝的意圖,既是敲打也是扣押為質。
安帝打壓樂成王劉萇,這是在試探河間王、濟北王一系的反映。也順利達成了目標,沒遇上什么反抗。上到朝廷的三公九卿,下到郡國的守相,讓他們每個人舉薦一個有道之士,啥叫有道之士,這個概念很模糊,說白了就是讓他們主觀性的舉薦,無條件給他們派官。
到了百官手里,大多數自然是舉薦親屬、故舊了,吃相難看的直接舉薦自己的兒子,稍微注意形象的便互相舉薦對方的關系人。到此為止,安帝登基之后,兩個月內試探了方方面面的反映,既然大臣們都對自己追謚故人、冊封新人沒意見,又響應自己發的福利,那就是認可我這個皇帝,鄧家也沒有阻擾,宗室也沒有反抗,見形勢可觀,便要對鄧家動手了。可惜的是,安帝的聰明,只是小聰明,通過一步步的試探,朝局形勢已然明朗,鄧家又有十多年輔政的功勞,沒有鄧家的輔佐,我很難想象安帝怎么度過內憂外患的小冰川期。雖然安帝在鄧家執政期間受到壓制,但普通親屬之間朝夕相處還有矛盾,更何況和安帝沒有關系的鄧家。而且這個時候鄧太后已經死了,鄧家失去了勢,將主要人員罷官奪權圈養起來就可以了。將他們逼死,只是隨了一時意氣,是在不是明智之舉。以來破壞為君者厚德載物的形象,二來也讓后人引以為戒,連鄧家這樣規矩的外戚都沒有好下場,以后的權力代持者,不會再妥協了。比如說后來的梁冀,為什么這么兇殘,這么咄咄逼人,屢行廢立?其實就是借鑒了鄧家的教訓。既然鄧家妥協沒有好果子吃,那我梁家就壓迫到底,瘋狂到世界的盡頭,或者是家族的盡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